第一百二十八章天下局勢
「不然!」
吳宣怎麼可能會如此斷言,既有前知在身,自然要配合著分析一套才是。
「劉秀此人,不爭不搶,此前,更始軍中,唯其兄劉伯升勇武知名,但如今,這昆陽一戰前後,你再詳細看看,此人表現,哪裡有當年分毫不爭不搶的模樣?」
「老師是說,此人志向不在小?」
聞聲,魏延壽詫異道。
「志向高遠倒是未必,但時運推波助瀾之下,就未必了!」
吳宣搖搖頭,對此,他算是行家了,就如青燈這件法寶,乃是某氣運修行大界而來,雖說在其他世界,威能難料,但許多事上,仍有互通之處,左右參謀之下,他對於氣運一途,也頗有些了解。
就如那佛門常道因果,道門謂之氣運,二者之間,互為表裡,有共通之處,若在其他世界則又稱之為命運。
就像這劉秀,少年之際,其兄長伯升揚名一方,他自己雖在長安學了尚書,但終究未曾有何所得。
等到地皇年間天下大亂,其兄長伯升起事,眾人皆懼,唯有被其兄經常笑為『事田業』的劉秀,反而隨著兄長伯升一同造反,復漢幟。
不得不說,這出人意料的舉動,連同鄉之人都感慨,連劉秀這樣的厚道人都跟著造反了,他們又怎能不如。
再看昆陽大戰,因著他們舉義漢幟,被新軍重點關照,於是,王邑、王尋百萬之兵而下,到了這一步,真是有如天塌地陷一般的絕望,身處其時,也只能倉皇奔走。
歷史之上,更始諸將也的確如此,但在此之時,仍是劉秀,勸慰各將,分析成敗,如果并力死戰。還有出路,倘若各自潰逃,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而這個時候,更始政權的成國上公王鳳已經對王邑、王尋百萬之兵生出恐懼,主動請降,但二人傲慢,並不接受。
此時,對於新軍而言,仍有其他方略和選擇,老將嚴尤便建議主攻宛城,畢竟昆陽雖小,但城池堅固,只要宛城拿下,昆陽漢軍必然投降。
但被王邑和王尋拒絕,對於他們而言,百萬之兵面對一個小小昆陽還不能拿下,那才真的是恥辱。
也就這個時候,發生了隕石墜于軍中,當然,這事也不如後人所想一般,新軍就此崩潰,但士氣的確已經不如之前。
於是劉秀主動挑戰,挫敗新軍,並假傳新軍將校,宛城已為漢軍所得,而諸將又在劉秀率領下,不斷積累小勝,心氣不同以往,對百萬新軍的畏懼之情也逐漸減少。
就以上這些,都已然可以看出的劉秀過人之處。
隨後,更始親自率三千敢死之士,直撲新軍中軍,造成混亂,一舉斬殺王尋,新軍這才崩潰。
結果,還不算結束,新軍又遇到了一場極端惡劣的天氣,更是給敗退的新軍以重創,然後,除了王邑、嚴尤等人以輕騎突圍之外,余部基本潰散。
所謂百萬之兵,幾乎成就了劉秀的個人聲望。
而更始軍就此獲得了大量新軍輜重甲胄,也就經此昆陽之戰,劉秀獲得不遜於其兄劉伯升一般的威望。
這為他日後北上獲得河北豪強支持,打下了基礎,更是收服了銅馬軍,從而奠定了優勢。
但毫無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昆陽之戰積累的聲望和其個人素養是分不開的。
當然了,這些話,就不需要給魏延壽說了,不過,大略的意思是可以講講的。
稍許,聽得吳宣分析之言,魏延壽這才理解,為何早些年,他們便要布局於南陽,雖因為當初翟誼(史書中也稱翟義)舉兵反王莽,導致王莽恨屋及烏,對他們而並不信任。
畢竟,翟誼當時為東郡太守,組織大軍反莽,你吳宣作為東郡博學之人,那翟誼難道不請你一起嗎?
你說你沒參與,雖然王莽一時抓不到證據,但懷疑和刁難並不少。
好在,吳宣青燈分身力量不弱,只是稍稍顯露,便令王莽收起了窺探之心。
但也因此,所能做的,其實並不多。
但不想,如今昆陽之戰收尾,便獲得了這麼個驚人的消息。
「對於劉秀而言,如今只有出走更始政權,方才有一片天下……若我所料不差,那位劉聖公已經對劉伯升兄弟忌憚到了極點了吧!」
至於為何北上,那自然就是收取劉秀未來的機緣了。
魏延壽聽了,這才露出笑意來,對於更始帝劉玄,因著當初布子,也略有耳聞。
這位平生,其實也就一般,但因為相較於勇悍的劉伯升兄弟,對於綠林諸將而言,更好操控一點,但可惜的是,哪怕再懦弱之人,要是站到了天子的寶座上,權利慾望支配之下,怎麼可能安心當傀儡。
更何況,劉氏宗族起兵者不計其數,劉玄可用之人絕非一兩個,綠林諸將再怎麼厲害,也終究不可能一手遮天。
若無劉秀,此人帝位當是穩固。
但遺憾的是,這人最後雖然得了天子之位,攻入長安,滅亡新莽,但稍後便自以為天下歸一,反而又肆意放縱,導致大好局勢崩潰。
想到這裡,正欲開口間,心神一陣慌亂,吳宣頓時皺眉。
默運先天道德元光觀探己身,卻是無虞,但觀望西方時,卻見一道佛光駐足長安方向,經久不去。
「這……似乎有些熟悉!」
吳宣暗暗思之,這才想起來,這位好像就是佛門那位國師王菩薩。
「他怎麼來了長安?」
想到這裡,莫名間,吳宣便想到了無支祁,他可是知道,無支祁後來可是被這位給收服了,以後定然是要做佛門的護法。
而現在,無支祁已經被他提前解決,又被天庭懲罰恢復水脈,就算這國師王菩薩再怎麼了得,也不可能上門強收了。
所以,這位很有可能是奔著自己來的。
嘆了口氣,將青燈分身重新化出,借著先天道德元光的遮掩,去了長安方向。
「倒是要看看這位國師王菩薩的手段!」
吳宣這點上頗有自信,這位國師王菩薩的道行似乎和自己就在伯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