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積累硝石
改善民生,固然可以緩和矛盾,清明政治。
但在現在大明的主要矛盾是與建州的敵我矛盾的背景下,還是治標不治本。
即使崇禎是財神爺轉世,走到哪都能閉眼灑銀子,被劫掠后凋敝的直隸民眾一下子就能富起來。
但只要無法防住建州入侵,最終還是為人作嫁。
歷史上的建州也不是每年都入塞搶劫。
基本上都是隔個五六年,估摸著你恢復元氣了,再回來搶一波。
遺憾的是,每一次他們都能肆無忌憚,全身而退。
要怎麼對付他們?
練兵!
崇禎讓滿桂分割遼鎮兵力,出撫應昌,就是為了在西線逐漸練出一支與遼鎮實力相當的兵馬。
經歷過多次模擬,崇禎深知,練兵絕非動動嘴皮,換換裝備就能完成的。
練兵最重要的環節,其實是實戰。百練不如一戰。
歷史上孫傳庭的秦兵和盧象升的天雄兵,也是他們做督撫時為了平叛,才逐漸練出來的。
通過實戰,汰弱留強,積累人才,完善戰術,一支百戰精兵才能出來。
像網文小說中那種把京營老爺們拉去山裡拉練軍訓,裝備上新式步槍,皇上再講個話打打雞血,就能得到一支無敵軍團,純屬異想天開。
不要說操練新式步兵,就像拍電影要有劇本一樣,首先要有科學的步兵操典。
而這種操典,也只有熟悉新戰術的資深軍官長期實踐,才能編寫出來,至少大明目前是沒有這種人才。
就說這軍訓,誰還沒有經歷過?難道真的覺得自己練了一下就能跟精兵沾邊了?
真正的主力精兵,軍訓也就是起到把身體強、腦子靈的人選出來的選拔作用,只是一個開始而已,訓練強度還沒有上來呢。
崇禎現在能指望練出的兵馬,除了遼鎮和西軍,也就只有洪承疇的秦兵和陳奇瑜的晉兵。
多餘的兵馬,他也不準備再招了。
天啟和崇禎二朝其實並非不知道練兵的重要性,相反他們在天津、登萊、直隸等地都編練了大量的新軍,所謂練餉就是為了供應這些新軍。
結果這些軍隊在歷史上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之後黃台吉入塞還是落葉掃秋風,誰也沒見這些新軍立下戰功。
甚至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后,這幫新軍也是如同擺設,甚至被皮島的叛軍裹挾。
吸取教訓,崇禎這一次將重點放在了一張白紙的炮軍建設上。
他要確保即使大明軍隊只剩下炮和炮灰,也能拒敵於國門之外。
孫元化擔任校長的西山軍校正在源源不斷的培養炮軍人才。
下一步就是改良炮軍的裝備。
但崇禎並不打算先鑄炮,而是準備先改良明軍使用的火藥。
而這需要大量的硝石資源。
崇禎帶著劉宗周,來到附近的一處鹽鹼地。
秋冬水少,原先這裡還能有個池塘,現在只有白茫茫的沙地。
崇禎指著這片鹵池說道,「順天府境內,如此鹵池應該不少吧?」
劉宗周點頭稱是,「河北境內,上古時俱為沼澤,水退去後方成平原。這樣的鹽池極多,只是由於期間雜質頗多,有辛辣之味,無法用作食鹽。」
崇禎道,「雖然不能吃,但這種雜鹽更有大用。你可知道硝石?」
劉宗周細思片刻道,「硝石本是一味中藥,我聽說我大明火炮所用的火藥,也需要大量提存硝石。陛下可是要我派人大量製取硝石?」
崇禎頷首道「正是,我大明以火器犀利取天下。正應用火器守天下。」
「如今兵部供給之火藥,多半粗製濫造,而且混入的木炭泥灰比例,遠遠高於正常水平。致使每戰遇敵,時常槍炮不響,讓虜騎縱橫無忌,甚是可恨。」
劉宗周聞言,也不得不喟嘆,「國朝綱紀不振,致使軍備也由此廢馳,實是國家不幸。」
「不過這等過失,也是陳年積弊,還望陛下不要因此委過於孫高陽。」
看著對方誠懇的表情,崇禎啞然,劉宗周這是還把自己當成原來那個崇禎了。
「朕當然知道這不是孫高陽之過。」
劉宗周疑惑,「皇上既然並無對孫高陽不滿之意,那為何不直接責成兵部提升火藥製備的質量?」
崇禎有些不耐,劉宗周雖然為人方正,但是畢竟是守舊官僚。
「兵部事情繁雜,即使交給他們去做,也未必能達到朕的標準。」
「朕交給你,也是因為順天府拱衛京畿,又毗鄰薊遼,便於向前線供應。」
崇禎又嘆了一口氣道,「朕深知今年直隸之民蒙受兵災,有心為民紓困。」
「皇上可是要減免順天府今年的錢糧?」劉宗周立刻來了興趣,這種扶危濟困之事,也是他身為父母官的本職。
崇禎點頭,「減免錢糧,就落在這硝石都生產上。只要能滿足最後的驗收標準,同等體積的硝石,可當五倍同等體積的糧食。」
劉宗周眼前一亮,這些鹽鹼地里的白茫茫硝石,可謂要多少有多少,提煉出來不過是要付出一些體力和燃料罷了。
經過崇禎點撥,腦子變得靈活的劉宗周,想到官府甚至可以拿出一些存糧來,招徠流民生產硝石。
這樣免去的稅糧和賑災的糧食相抵,又可以救活更多的人。
他立刻磕頭謝恩道,「皇上頒布這等德政,真乃萬民之福!」
崇禎擺手道,「你先別急著謝恩。」
「這些硝石既然要送到邊關,用來對建虜作戰,自然也不能是一筆糊塗賬。」
「首先每個縣收上來的硝石,順天府都要取樣點燃,再放在木炭上檢驗。」
「葛洪曾言,真硝與其他假硝的區別,就是其焰色青紫,而且遇熱驟燃,火勢爆裂。」
「若有人用芒硝之類以次充好,未能達到以上的效果。那麼不僅不能免去錢糧,還要罰他額外呈上硝石。」
劉宗周心中一凜,連忙點頭應允。
「其次則是這硝石最後不稱重,不論損耗,只看收上來的體積。」
「以往兵部練硝,經常糊弄了事,加熱沉澱只一次就草草結束。導致最終的成品硝石容易受潮板結,打仗時經常啞炮。」
劉宗周一下就明白崇禎只看體積的用意「真正的硝石,不易受潮,體積也就相對更多一些。」
「臣必當讓屬吏向民眾申明,令其為自身考慮,也要做足工序,不至於交出下品的硝石。」
崇禎輕微點頭,這就是與聰明人交流的好處,話往往不必說得太透。
當下便下口諭,讓劉宗周把這一成令提交給戶部,使直隸各府按此辦理。
萬事俱備,自己便只等來年再檢驗這硝石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