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燕山防線的破綻
依靠著古北口天險,朝廷還在這裡建造了白馬關石塘嶺等眾多關口,可謂是固若金湯。
雄關滾滾,也並非不能攻破。
燕山三口除了古北口獨石口之外,還有一處位於薊鎮的東部的喜峰口,又被人稱為盧龍塞,是長城東北邊最重要的隘口之一。
韃靼在這花費了數不清的兵力,發生過的大小戰役更是數不勝數。東漢末曹操打遼西的烏桓就就經過了喜峰口,這裡是進入中原要塞口之一。
明朝景泰三年,奉帝命,喜峰口得以進行加固。
相較之下,山海關反而是最不好的打的一塊,一般來說山海關是完全攻不破的。
無論是以前的金人還是瓦剌韃靼,幾乎是一致認為通過山海關的最好辦法就是不通過山海關。
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後世明朝滅亡,也是因為後金破不開山海關,於是繞道燕山破開了喜峰口。
無論是什麼人,想要直搗中原,一定會盯著喜峰口這個要塞而進行戰略進攻計劃。
喜峰口、劉家口、山海關,這幾大關隘的背後就是盧龍,遷安衛與永平衛守衛著那裡。
青龍河流經劉家口,也是一條值得韃靼去冒險的路線。
遼西走廊仄,關防力量突出。
想要奪取京師,就必須從這些天下雄關面前經過。能不能打,如何打,完全取決於朝廷的腐敗程度。
若是如同明末那般,喜峰口可能隨隨便便打一打就能破開了。或者選擇從劉家口這個水關通過,也能抵達京師。
燕山邊防的力量布置如此就能一目了然,後方是大平原,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與補給。
有糧食就有士兵,明朝的軍事依託目的也十分明顯。平原養兵,依託天險雄關守國門。
優點確實突出,但弱點也不是沒有。雄關眾多也意味著要大量的錢去修補,不斷的加固。
另外燕山防線雖好,但早在明朝初期,在燕山防線的外圍還有一層大寧防線。
明初的時候設置大寧衛,大寧都司,以寧王坐鎮。用於安撫朵顏三衛塞外部族,維穩人心。
後來朱棣奉天靖難上位,將寧王調到了江西,大寧都司遷移到北直隸。而塞外這些地方自然是空置,形同虛設。
彼時永樂大帝五次北征,大明國力鼎盛,兵力強悍,自然是不需要害怕韃靼與朵顏三衛。
但皇位一步步往下傳,到了大明中期。大寧防線空置,內部的燕山防線暴露在外。
朝廷沒錢修城池,也沒錢養兵,防線老舊.......
韃靼犯邊,打哪裡都很正常。大明沒有錢也沒有人,只能借著天險在防守而已。
雲中。
「韃靼的意圖並不明顯,也不知道他們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秦墨感慨說道。
「無論有什麼目的,現在都不宜衝動。」王陽明說道,「我以往覺得可能侯爺你道路走錯了,但我突然發現大明似乎積重難返的時候,比任何人都想要拯救天下蒼生。」
「現在的局面對我們並不利,我們不能像造反軍那樣隨意行事。」秦墨敲著桌子說道。
「以太原城為中心,可以控制周邊的地區,順帶著可以嘗試打合肥。地盤是一點點打下來的,要的是天下人心而非城池。」
「所言有理。」王陽明放下茶盞,臉上露出笑意,「這天下永遠都放在那裡,就算能奪了京城,也不一定就能穩住局面。」
「那是自然,靠我們這些人沒有辦法掌控京城,長途跋涉對於隊伍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秦墨說道。
「奪取京城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太沉重了,以後肯定會做的,只是......」
「眼下,宣府的事情該有一個結果了,韃靼的動向很快顯露出來,我們也該有動靜了。」
聞言,王陽明沉默片刻,用手指在桌上畫出一個簡易的地形。
這段時間,兩人沒少談論輿圖。王陽明剛勾勒一個大致的形狀,秦墨就認出了那塊地方。
青龍河,劉家口。
繞過北古口,直接沖水關劉家口。
「水關?韃靼並不擅長水戰,在劉家口沒有太大優勢。」秦墨詫異道,「難不成要直取?」
「水關也不是只有強攻才能拿下,劉家口常年失修。」王陽明說道,「如果韃靼有把握的話,拿下劉家口就等於打開了燕山防線的大門。」
「直取盧龍,除了忌憚山海關方向的援兵之外,便是再無顧忌了。」
秦墨即可明白了王陽明的意思,微微倒吸了一口冷氣說道。
「也就是說,韃靼攻破了劉家口也不敢深入中原腹地,山海關與喜峰口的軍隊很有可能對韃靼進行合圍,甚至再一次補網。」
「按理來說是這樣,所以根本不需要擔心燕山防線外的敵人。」王陽明說道,「只是可惜了大寧防線。」
「若是朝廷能早些重視大寧防線,或許韃靼連靠近燕山防線的機會都沒有,也沒有深入盧龍這一說。」
「損失肯定會損失一些,但京城無憂,韃靼也不可能竊取大明社稷。大明雖是大廈將傾,但也絕非此時倒下。」
王陽明說的是對的,如果大寧防線還在,根本就沒有天子守國門這一說。只是因為燕山防線之後就是京城,才有的這一說法。
事實上,沒遷都之前,燕山防線外還有一道大寧防線。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墨笑了笑說道,「是這個道理?」
「差不多。」王陽明也笑了笑,聲音卻越發嚴肅,「侯爺,早一天實現天下大同,百姓就少受一天的苦。」
「你說的大明之外的世界,我想早一點看到,或許有生之年,能看到我輩天下太平。」
「大道為公,天下太平。」秦墨點頭說道,「這樣的時候遲早會來,不會太晚。」
「只是眼下,宣府我們可以動了,如果拿下了宣府,大同的地域將更加遼闊。」
「更大的地方養更大的隊伍,藉助實驗室的成果,領先大明的軍隊不成問題。另外只要有一套天下大同的核心綱領,才能和朝廷抗爭,讓更多人吃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