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誰是大英雄(六)

第十七章 誰是大英雄(六)

韋東臨說道:「儒家不是宗教,不存在心理認同的問題,因此才不會和皇權爭奪民眾的認同感;沒有組織機構,也不會形成一個和皇權平行的又一個權力中心。而且儒家的祖先崇拜、敬鬼神而遠之;克已復禮,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注重教育和家庭、重視集體、紀律、勤勞、節儉,注重今生的奮鬥,不寄希望於來世,這些都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

韋東臨喝了一口茶說:「儒家不但不是宗教,反而與宗教是天敵。是此消彼漲,你死我亡的關係。」

孫承宗聽了后,深以為然:「中國曆朝歷代對宗教總體上都保持著警惕。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滅佛事件有四次,被稱為『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根本原因還是教權通過心理認同與中央政府爭奪民心,通過向教徒斂財而危及到了中央政府的財權。民心和財權的流失,可是要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啊。」

韋東臨說道:「是啊。很多國家都選擇了宗教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這是這個世界多數國家的選擇的道路。而中國選擇了一個學說,也就是儒家學說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而選擇這條道路的人就是漢武帝。」

孫承宗贊同道:「漢武帝之前的領導人實際上信奉道家學說,還好沒有選擇道教或者道家學說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按韋公子的說法,道家認為這個世界是個王八蛋,我不陪你玩了,我自己找個地方過自己的日子算了;和儒家的以天下為已任,完全相反。而且道家的理想是小國寡民。如果漢武帝選擇了道家或道教,現在的中國還存不存在就難說啰。」

韋東臨說道:「漢武帝對外開放的氣度、了解外面世界的意願也是後世的很多王朝望塵莫及。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

孫承宗說:「明朝實行海禁也是有自己的苦衷。」

韋東臨說:「航海本身沒有錯,錯的是航海怎麼用。就像刀一樣,刀怎麼用,要看使用刀的人,在壞人手裡,刀就是殺人越貨的兇器,在好人手裡,既可以是自衛的武器,也可能用來切菜做飯。航海如果只是為了帝國的臉面,向外宣示自己的強大,而且還打臉充胖子,別人拿來一兩銀子進貢,要十兩銀子賞賜,那就是賠本賺吆喝,當然無以持續,難以持久,只有一禁了事。如果是用於海上經濟往來,那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我朝雖然實行海禁,明面上禁止出海,但地下的海上往來並不能禁止,而且繁榮地很。我朝海上貿易第一人——鄭芝龍一年收入以千萬兩白銀計,富國敵國,還擁有數萬海軍來保衛海上運輸線,海軍實力強大到可以和一國海軍作戰。」

崇禎眼睛一亮:「海上貿易這麼有搞頭?鄭芝龍真得有這麼富有吧?」

韋東臨說道:「臣有一句不實之辭,甘願接受處罰。」

韋東臨嘆了一口氣說:「漢武帝選擇的以儒家為意識形態的道路為以後的王朝所繼承,保證了中國分后還能合在一起。可惜的是,漢武帝選擇的另一條道路:對外開放和交流之路並沒有得到持續地執行。南宋偏安一隅,丟掉了北方半個中國,只剩下南方,繼承了漢武帝的對外開放和交流之路,依然能養80萬軍隊。如果歷朝歷代能夠繼承漢武帝的對外開放交流之路,航海不是為了向外面炫耀,為了臉面的虛榮,而主是為了經濟往來,實實在在經濟的好處,就不會有後面的朝代對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了。」

崇禎問道:「自周朝以來,近三千年。難道被稱為大英雄的只有周公、秦始皇、孔子、漢武帝和設計科舉制還沒有留下記錄的五個人嗎?」

韋東臨回答道:「三千年,英雄無數。這五個人都是為中國選擇道路的大英雄,這五個大英雄選擇的道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氣質。至於解決前進道路上困難的大英雄更是數不勝數。「

崇禎問道:「那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解決前進道路上困難的大英雄。「

韋東臨說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分裂后,能夠再把中國合在一起的都可以稱為大英雄。東漢末年,天下分裂,群雄爭霸,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可以稱為大英雄。唐太宗李世民橫掃群雄,重新統一天下,可以稱為大英雄。宋太祖趙匡胤讓中國復歸一統,可以稱為大英雄。」

崇禎問道:「太祖可否稱為大英雄?」

韋東臨遲疑了一下說:「那要取決於從哪個角度說?」

崇禎見韋東臨有些遲疑,於是想打消韋東臨顧慮,說道:「你但說無妨,我想聽你的實話。」

韋東臨說道:「在我看來,王朝更迭是用武力的方式更換執政團隊。明取代元,如果從王朝更迭角度,那就是執政能力強的執政團隊更換了執政能力弱的執政團隊。如果非要從民族的角度,那就是漢族趕走了蒙古族,恢復了漢人統治。」

崇禎答道:「如果按王朝更迭的角度,現在中國豈不是仍處於分裂狀態,還沒有完成統一?」

韋東臨說:「正是。我聽孫大人講,聖上準備召集地方和中央的重要官員在京城開會,通知官員進京開會時,每人還發了本《三國演義》,孫大人也收到了一本《三國演義》。」

崇禎說道:「正是。朕聽說后金的官員和將領喜歡看《三國演義》。孫子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因此給參會官員發了一本。」發《三國演義》還有個用途,崇禎沒解釋。

對於崇禎來說,自稱「朕」還不太習慣,自稱「我」更顯得自然。這一點韋東臨、周星漢和孫承宗都注意到了,但都放在心中,沒有露出一點痕迹。

韋東臨說道:「《三國演義》有三國魏、蜀、吳。元和明兩朝,如果從王朝更迭角度,現在也是三國,明、北元和后金。」

崇禎聽了這個想法,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由在殿中背著手踱起了步,一會又停下腳步,若有所思。就這樣,走走停停,或停下來思考,持續了一會。最後好像想好了,下定了決心一樣,明顯感覺崇禎放鬆了不少,心情也比較舒暢。

崇禎微笑地問韋東臨:「那外族入侵和王朝更迭有何不同?為何你認為元滅宋,明取代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只是王朝更替,而不是入侵?」

韋東臨答道:「天子,就是替天行道之子。有能力替天行道,才有資格成為天子,理應能者居之。天子替天行道,就是能夠帶領民眾能夠在未知中不斷往前進,為民眾找一條道路,克服前進中的困難。這個道路,最終會通過制度和文化的形式體現。王朝更替是能者居之,帶領民眾繼續往前走,改變了制度,改變了文化,中國就不成其為中國,中國人就不成其為中國人了。入侵就要用武力來改變制度和文化,中國人不再成其為中國人。」

崇禎說道:「孔子曾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那豈不是髮型服裝的改變就是文化的改變?」

韋東臨說:「孔子雖然是聖人,也有其局限性。髮型服裝是表面性的東西。如果走漢武帝對外開放交流之路,肯定要接觸外面的東西,髮型、服裝等方面的接觸不可避免,穿一穿外面的衣服也無妨。關鍵是不是有一顆中國心,最核心的是否第一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關鍵的是是否敬鬼神而遠之,是否祖先崇拜。如果第一認同是上帝子民,那就遲早要出問題。」

崇禎覺得這個話題就到此為止吧,問道:「你覺得還有哪些稱得起是大英雄?」

韋東臨答道:「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大英雄,我覺得至少還有兩個人配得上,一個是張騫,一個是霍去病。」

崇禎有奇怪地問道:「咦,兩個都是漢武帝的大臣啊。」

韋東臨說:「因為漢武帝是第一個為中國指出對外開放交流之路的皇帝啊。張騫出使西域,讓漢武帝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建立與外面世界的聯繫;霍去病封狼居胥,解決了漢王朝面臨的外患,打通了絲綢之路,讓漢王朝的對外開放和交流成為可能。霍去病作為少年將軍,農耕民族的孩子,騎兵使用比草原部落更嫻熟,每次用兵都是轉戰數千里,未嘗過敗績,確實是軍事天才,生命怒放,只可惜英年早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黑暗中穿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黑暗中穿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章 誰是大英雄(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