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節
嬴政:+1
趙匡胤:+1
群友不相信,朱元璋也不知道怎麼辯解了。
朱元璋:
朱元璋:這不孝子,勤政是真的勤政,徹夜批奏摺,但就是廢物。
這就純純廢物一個,剛愎自用,志大才疏。
只享受,不付出,只攬權,不擔責?
一個皇帝,一點責任都不敢有,在勤政也沒有用。
一面子比生命更重要!
愚蠢,該殺。
朱元璋越說越氣,恨不得拿把劍把這自己脖子給抹了了。
李世民:啊這?
趙匡胤:還好吧,又不好美色,也不亂興土木,算一個有為之君,可能大明氣數已盡,積弊難返吧。
也不是他一人之過。
朱元璋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解釋了,如果勤政算是政績,那還真不是昏君。
朱元璋道:你讓群主說,這傢伙是不是昏君。
李世民道:群主出來說說唄。
嬴政:+1
趙匡胤:+1
他們相比下,更相信沈浩的評價。
沈浩知道個屁,於是又打開搜索,查看外界對崇禎的評價。
看了半天沈浩道:崇禎只能說十個無能之輩。
他的眼界和能力,不足以匹配這位置。
剛愎自用,愛面子,有生性多疑,導致大臣離心離德。
大明死在他手中,這是毋庸置疑的。
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就是在一群東林黨的忽悠下,取消了工商稅,加征農業稅,這才導致農民活不下去。
起義不斷。
崇禎帝朱由檢,從他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手中接過的大明江山,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
天啟帝恢復了被萬曆地取消的工商稅,使國家的財政豐潤起來,最多時,國庫銀兩高達1,200萬兩。
由於天啟帝醉心與木匠活,不瞎折騰。
反而讓文臣、武將盡心盡責,國家機器狀態平穩,尤其是崇禎上位之初。
出現了一批以袁承煥、孫傳庭、盧象升為代表的,敢打仗,會打仗,不怕死,善於用兵的軍事人才,撐起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然而面對這麼好的局面,16歲的崇禎上台之後,乾的第1件事,就是聽從東林黨的建議,廢除了工商稅,讓江南一帶的富商歡天喜地,可是國家的稅收來源大減少,國家財政日漸緊張,發展到連軍費都拿不出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國庫沒有錢,糧草怎麼辦?
因此只能不斷加征農業稅。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當然要造反了。
另外一個,崇禎上位清算閹黨,導致東林黨無法控制。
正因為崇禎對閹黨清算的擴大化,導致滿朝上下人心惶惶,很多臣子紛紛選擇避禍自保,再也沒有大臣真心為國家奉獻了。
而且出於皇帝天生的多疑和不安全感,崇禎更是變本加厲,臣子更是流水一般輪換。
執政的17年裡,首輔換了50多個,14個兵部尚書。
這樣導致再好的政策都無法繼承貫徹。
聞言,李世民、嬴政等人一真無語。
17年換了五十多個宰相,14個國防部長,這泥馬還怎麼玩,低下的人甚至都不知道領導是誰。
這朝令夕改,那裡還有什麼天子威信。
沈浩沒有理會他們再次道:更愛面子,也不願意擔任責任。
自1627年繼位以來,崇禎前後發了六次罪己詔,
內容大致雷同:「我犯了錯,但這都怪屬下蒙蔽我,所以我要殺個大臣獲得天下人的原諒。」
為了一個藩王,殺了三十六個大臣,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一次罪己詔,就是一次殺戮,大臣們逐漸心寒了。
自從崇禎殺了袁崇煥以後,邊關的將領可以說人人自危。
他們都怕,什麼時候就被崇禎找個理由給殺掉了。
所以那時候,邊關有祖大壽、孔有德、洪承疇等很多將領投降了滿清。
當然了,也有很多將領沒有投降。
不過這些將領沒有投降,並不是他們相信崇禎,而是他們心中還殘存有民族氣節,知道投降是一件恥辱和丟臉的事情。
如果正常歷史走,最後崇禎在東華門陳屍三日,滿朝文武除兵部主事劉養貞以外沒有人為他祭奠,更別提給他收屍。
皇帝做到這個程度,也是奇葩一朵了。
總結下來,就是無能、好大喜功、愛面子、生性多疑,看不清形式。
聽到沈浩這番評價,李世民等人全部沉默了。
這已經不是愚蠢了,這簡直就是沒腦子。-
果然,就像是朱元璋說的,崇禎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大明說不定還能延續下去。
崇禎這件事,讓李世民、趙匡胤、嬴政都感受到了一股壓力。
原來兒子勤快也不是好事,國家也會完蛋。
這也讓他們對自己的繼承人有了新的看法。
李世民:取消工商稅這點是最致命的,這也是導致打仗沒錢,更導致農民軍的起義增多。
嬴政:+1
趙匡胤:+1
李世民:看來這大明民心失去的差不多了。
趙匡胤:是啊,誰能吃飽飯,他們跟著誰。
現在大明的老百姓都願意跟著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賊寇」,不願意跟著大明王朝。
所以,現在導致離心離德,民心已經失了。
現在怎麼挽回。
朱元璋現在也是頭疼這個問題。
無法解決,於是對著群道: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民心問題,該如何做。
此言一出,群里也是頭疼不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常理。
李世民更有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趙匡胤道:這些老百姓還是很好哄的,給點甜頭就會屈服。
你下一道聖旨,免除賦稅,民心就會回來了。
嬴政:要不你問問群主?
趙匡胤道:不錯,群主應該懂
李世民:+1
朱元璋:群主,老朱這次可得請教你。
幾人都等待著沈浩的回答。
他們也想看看這個群主到底什麼有什麼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