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縱吾一人亦往矣
伏海的目光從孔子身,落了河裡的一片落葉。
水面,落葉隨著水流一路向,暢通無阻。
一片葉子從長並且落,都似乎順從一種命運的痕迹。
「知,隨波逐流否隨心所欲。」
伏海以片落葉為引子,問了一新的問題。
問題的主體隨波逐流。
看似萬事萬物都選擇自己的路,但實際都隨波逐流。
一顆植物的種子,落了那一塊土地后,只能那裡生長起。
吸收土地的營養,吸收陽光,就隨波逐流。
而蝴蝶飛鳥,看起成長后,就能夠自由的飛翔片地。
然而,
它也隨波逐流的尋找食物,固定的季節當交配,一定的壽命后死。
春冬,雖然同的蝴蝶飛鳥,實際蝴蝶飛鳥都做著相似的事情。
至於的話,也好到哪裡。
的候,受到了父母鄰居的影響。
稍微長后,又受到了妻子兒女的影響,甚至會多受到國家的影響。
哪怕老了,也會現各種類似的疾病。
做的每選擇,好像自己的思想意識內,但又多少受到掌控,多少受到周圍的影響,掌控的又能改變什麼?
誰也知。
伏海記得世,背的《論語》一句話。
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逾矩。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
而現句話也久聽孔子親自說的句話。
所以問題伏海對於隨波逐流的世界本質,孔子自身隨心所欲境界的一碰撞。
而孔子聽見問題后,稍微些沉默。
其實問題的答案否認的。
部分的隨波逐流隨心所欲,但部分的隨波逐流肯定隨心所欲。
如果只回答部分一準確結果的話,問題也就沒必談論的。
伏海表面問群體,此卻問孔子。
說自己隨心所欲,隨心所欲否隨波逐流。
或者說,孔子否隨波逐流。
「!」
思考了一會後,孔子撿起了地的一片黃色的落葉,捻手裡說說。
「生命順從順從。」
「水自而,也向的蒸騰。」
「葉子看似被樹放棄,看似受到風的侵擾,看似只能隨著水流溜流走。」
「但葉無所同,本身就的順從。」
「葉子的形狀才隨心所欲,隨波逐流。」
孔子拿起了那一片葉子,丟向了溪水當。
一片葉子飛旋著,直到落水面,流淌。
伏海順著那片落葉看了。
河裡很多的落葉,終究完全相同的落了河。
落水,的會被河裡的魚吃了,的會岸邊擱淺,結局也盡相同。
隨波逐流一種狀態,隨心所欲也一種狀態,兩者沒絕對的對立。
從樹木到飛鳥,也許需隨心所欲,但一定需隨波逐流。
如果沒隨波逐流的話,就沒生命基本的綻放。
隨心所欲一種選擇,而一種結果認知?
伏海對答案似懂非懂。
於乎,打算把問題再問明白一點點。
「曾聽汝說七十而隨心所欲,知如何解?」
「弟子且為官建言,汝必知其關竅,為何做變通?」
伏海見孔子的日常,能感受到那一種矛盾的存。
很難把種矛盾隨心所欲聯繫起。
的心,隨心所欲能無法無聯繫一起,兩者些共同的地方。jj.br>
那就受到的阻礙會非常的。
但孔子樣的。
讓伏海感覺到,葉子明明知會枯黃,會風,卻仍然選擇了成長悲壯感。
就如同孔子行走了么多的國家。
覺得孔子發的候,就對么些國家了解。
難真的知自己會被拒絕嗎?
明明知為卻為之,處處束縛局限,就好抽象一帶著鐐銬跳舞。
樣真的能隨心所欲嗎?
「曾經看見了一條,而條路一座山攔住了,花了一生的間,試圖把座山搬掉,問為什麼繞開座山?」
「很多的弟子,看見搬座山的石頭,覺得很欽佩,就參與進了。」
「為此,也看見了座山,的弟子看見座山的,選擇繞開的,選擇叫的,選擇跟後面叫的。」
「了的存,說一座山會被搬走,但所都知,么一條被山攔住了,總會一樣,試著把山搬走。」
「如果試圖搬座山,以後就很難看著同樣走條路的現。」
「就好像說的隨波逐流,先波,先流,願意做那波流,既然做了那波流,那隨心所欲?」
孔子話語結束后,還由的形成了一悖論。
伏海聽完么一番話后,也些怔住。
心已經了一感覺,隨心所欲並真真正正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也說把整世界都看透了,才能做的結果。
隨心所欲就能看清自己所的位置,能看見自己遠處的一點,知怎麼。
哪怕間什麼阻礙,什麼阻礙,依舊畏懼。
就好像想跳舞,哪怕戴著鐐銬跳舞都隨心所欲。
哪怕全身能動,一陣風吹動了的頭髮,依舊隨心所欲的。
當然,
孔子對自己走的路很清楚,「仁」、「禮」、「美」、「善」行走的準則。
伏海自覺自己做到些。
哪怕唯一的善良,都敢保證。
未見四宇,未曾隨心所欲。
難自己還走什麼尋心程嗎?
終究孔子,能孔子走一樣的路。
伏海沒繼續糾結問題,而打算把問題繼續問,好給自己繼續提供點思路。
終究還沒想清楚,的底線什麼,或者堅持哪一字。
「見了少,孩,年,老,知如何判斷求。」
「些生就愚昧,無論如何都無法教導,如何讓求?」
「又或者說,條很好,但卻逐漸被裹挾著了,被迫當奴隸,還原的嗎?」
伏海問問題,對孔子回答的延續。
孔子說求,也想讓更多的求。
世,知互聯網都成吵成一團,些說話的,僅考慮的腦子,也考慮的屁股。
只沒統一一起,就能現矛盾。
只試圖統一一起,那就會變成隨波逐流。
說開了,但條卻逐漸束縛了更多的。
樣說依據的。
世,了解歷史的都知,儒開始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后,又逐漸成了封建禮教。
整問題三層,都應對集體的情況。
孔子所做的事情,就針對整社會的。
第一針對生老病死的規律,本質就替換,總會自身的年齡角度,無法接受一些事實。
第二則針對底層或者弱者,種才社會的多數,處理些難度。
第三假設的僅挖開,還進行了變的情況。
什麼東西都會變,會光發生變化。
哪怕條想得再好,總扛住變的。
孔子臉露了思索的神色。
聽懂了伏海的問題。
剛才問題,伏海問,也問的一生。
開始問沒覺得自己隨波逐流。
第二次再次深入問如何隨心所欲。
現相當於伏海帶入了一新的角度,就那求的。
剛才講述者,現則引路。
問題以說從點到面。
更從理論到實際,從一到所的。
孔子沒遲疑久,就開口回答:「莊稼的生長快慢的區別,樹木的成長也同年歲的區別,需教無類。」
「,從沒主動求別走條路,只銜自己走,如果跟著走,心裡喜悅的。」
「行走諸國的程,曾經遇到孩比聰慧,看見老罵愚昧,都師,難對師還怨言嗎?」
「路千萬條,孔丘哪裡能讓所都走條路呢,只走其路的,害、害己都為之友。」
「善惡,處之則處,若兩者間隙,亦為敵為寇。」
「若框進入,使隨波逐流,也沒多的辦法,只能希望能重新行,以新路開舊路。」
「只希望能成為那種入地里的一顆果樹種子,結果發芽然後長更多的幼苗,直到讓所經條路的都能充饑。」
孔子用平淡的語氣說。
此,伏海的眼,孔子好像成為了那移動山川的愚公。
傳說還沒現,但孔子就么一。
從始至終,孔子愚公都沒幫助移山,而用自身打動了一群,一群自發地移開了么一座山。
「謝聖言!」
伏海直接作輯行弟子禮,算感謝孔子的教誨。
就年齡說,其實還於孔子的。
就知識層面說,世乃至現都受到了一點啟發,一弟子禮還必的。
行禮后,孔子體內就一抹紫氣飛了,進入了的身體。
就好像當初麒麟倒地的候,就一抹紫氣進入了的身體,現又了一抹。
問題問到里就差多。
觀察了孔子一年的日常后,伏海對孔子所追求的四點美德還很熟悉了。
想追求的。
所以沒很的啟發。
反倒現的一問一答當,親自感受到了孔子對於自己的看法,對集體的看法,心了收穫。
先了解自己,然後才能進一步的了解別。
從孔子里看,孔子一很了解自己的,教導弟子方面說千秋萬代以後如何,至少幾代內會現問題。
孔子的存,儒家以後會興盛就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相比於其的貴族,孔子一行走普通民眾的,很多言論也貼近了民眾。
從群眾走的孔子,會被群眾所選擇,理所當然的。
「非聖言,庶言。」
孔子伏海說話后,卻搖了搖頭。
很喜歡剛才伏海說普通的那句話,如今一句聖言,反而些貶低了。
就好像,喜歡自己的弟子尊敬自己,卻希望於捧高自己。
接,兩邊都進行了別。
伏海說完番話后,還仔細的體悟一番。
而孔子見面完伏海后,也算完成了一情。
甚至回答伏海的問題,本身就搬走流所那條的一塊石頭。
離開,孔子還祝願了伏海一句,希望能早點修成真龍。
曾經孔子見老子,感慨老子如同龍一般。
現看了伏海,覺得伏海離真龍差些。
伏海也答應。
還用法術弄了木舟,推水送了孔子一程。
由於伏海沒露水面,沂水邊,顏回看著孔子走的,坐著輪船的,十分詫異。
但伏海作為異獸,孔子沒想把伏海暴露,所以也沒多說。
孔子離開后,伏海就尼丘山找錯了一深潭,開始思考兩年的經歷。
知,想真正的突破,還得把孔子老子的話,領悟透才能。
一儒,一。
那世就受到影響的思想,需兩者結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