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7章 眼裡容不下沙子,培養血性
第1577章眼裡容不下沙子,培養血性
第1577章眼裡容不下沙子,培養血性
連續兩個怎麼辦,讓殿內群臣雙眼猛地一凝,臉色嚴肅了起來。
劉宗周說的這種可能性很大,大明橫跨數千里地將扶桑給滅國了,其實力已經毋庸置疑了。
或許大明最後依舊敗在他們九大勢力的手上,但最後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大明會拼了命的進攻一個國家。
緬甸或者安南就是頭號對象,有可能被大明覆滅掉。
在這種情況,幾大勢力肯定是有擔憂的,聯盟就會破碎。
幾大勢力中,安南和緬甸是主力,若是他們忌憚,搞不好就直接撤退了。
反正沒有與大明動手,找個理由說演武、剿匪等等,大明能怎麼著?
至於說他們在廣南聚集議事,人家也能找到理由,說是商議商貿的事情。
沒有人證、物證,單憑他們的兵力調動,根本就沒有實質性的證據。
看著臉色嚴肅的群臣,崇禎冷笑了一聲。
「有沒有直接進攻重要嗎?重要的是他們有這個心且有了實質性的動作。
即便沒有,朕說他們有他們就一定有,他們想置身事外,可能嗎?
九大勢力既然想要瓜分大明,那就別怪大明吞併了他們。
他們若是繼續進攻,那就按照預定路線反擊和進攻,若是畏懼撤兵,那大軍就追上去,幹掉他們犯邊的大軍后,橫推諸國聯軍。
他們想有蠶食掉大明,大明也想吞併了他們,從他們聚集議事的那一刻去,中南半島就是我大明的囊中之物了。」
說到這裡,崇禎站了起來,走到了平台前,掃視著群臣:「從今以後,你們要記住一條大明對外的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犯之。
膽敢想向大明伸手齜牙的,必將集合全國之力給他們一個教訓,打殘、甚至是覆滅了他們。
哪怕是我們的國力衰弱,那也集合力量屠掉他們三五座城池,告訴他們我們不是好惹的。
至於說最後會亡國,敵人會加倍報復,那也無妨,大明有兩億百姓,數十年後三四億都是有可能的。
哪怕是其中的半成反抗,那也會讓敵人損失慘重。
一味的忍讓只會讓敵人變本加厲,也只會磨滅百姓心中的熱血,只會讓他們對外敵畏懼。
相反的,只要我們是一顆一點就炸的天雷,那些想染指我們的敵人也要考慮一下後果。
咱們雖然是禮儀之邦,但那是對內,對我們的同胞、對對我們友好的民族和國家,
我們不主動欺負別人,但也不能被別人欺負了,這一點諸位僅記!」
崇禎的聲音鏗鏘有力,在大殿內回蕩著。
群臣聽得也是頭皮發麻。
覺得對,又覺得不對。
漢朝匈奴屢屢進犯,漢武帝也不慣著,開始了反擊,打了十三場,持續了四十四年,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實力,奪回了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水草豐盛的基地。
同時,也開啟了絲綢之路。
大明開國時蒙古諸部屢次進犯,太祖打了十三次、成祖打了五次,強硬的一塌糊塗。
崇禎則是想起了後世毛子,那可真是眼睛里容不下一點沙子。
別的國家都畏懼的海盜,結果毛子一下炸毛了,不講武德派出了特工隊,擊沉海盜船隻、對海盜也是趕盡殺絕。
從那以後海盜看到毛子的船那都是繞道走。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原則就是一個你敢動手,我就敢十倍的還擊,談判也得打完之後再談。
這就是有著強大底蘊后的強勢而帶來的結果。
大明恰恰是有這個底蘊的。
見群臣在思索,崇禎也沒有加以解釋,讓這群接受儒家文化熏陶了幾十年的大臣瞬間轉變觀念那是相當困難的。
「一打九,優勢在我,全殲來犯之敵是前線武將的事兒,打下之後那如何管理那就是你們的事兒,早做預案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另外,東征大軍覆滅扶桑、以及接下來的攻佔中南半島,朕都不會大赦天下,不僅這兩次不會,只要朕還在位,大赦天下就不可能出現。
這是維護大明律法的底線,任何人、任何事兒都不能為之讓路,執法必嚴不是說說的。
雖然不能大赦天下,但朕擬定在今年的重陽節加科。
一來算是對覆滅世仇的扶桑和攻下中南半島慶祝,二來也是選舉出一片優秀的人才,緩解抽調官員到中南半島、朝鮮而缺少的官員。」
群臣皆是一臉詭異的看著皇帝。
戰場瞬息萬變,又是面對九大勢力數十萬軍士。
打仗還未開始,就開始想著與民同慶的事情,別說是大明一朝,就是華夏歷史也是極少的事兒。
但隨即釋然了,以大明如今的實力,打著九大勢力不說跟玩一樣,但也費不了多大手腳。
自決定出擊的那一刻起,戰爭的結果已經確定了。
群臣詫異的是皇帝所說的加科。
科舉選拔人才是自隋唐時便有的,到了大明開國后,太祖制定八股取士。
分為正科、恩科以及停科。
所謂正科就是按照律令每逢辰、戌、丑、未年秋八月舉行會試,規定的年份舉辦會試這就叫做正科。
但皇帝登基、太皇太后大壽、對外的大捷等等重大節日,就增加一場科舉考試,這種稱之為恩科。
停科就是遇見突髮狀況的時候停止科舉考試,諸如大災、外敵入侵等等。
這一種情況還有一種叫做加科。
三者有很大的不同,正科就是正常考試,正常錄取,難度大;
恩科則是屢試不中的、年齡大的生員,只要你參加考試,不看能力、才氣就會賜予秀才、舉人等名頭。
別看只是一個名頭,但大明律令規定秀才可以享受免稅、月給、律法優待等六項特權的。
無數讀書人為了這一個名頭努力了一輩子、也蹉跎了一輩子。
他們詫異的是,加科是朝鮮李氏王朝的一種叫法,和大明的恩科類似。
但皇帝為什麼不用恩科,而是用加科?
負責科舉的禮部尚書劉宗周出班了:「陛下,恕臣愚鈍,此加科是何意?與原朝鮮王朝的加科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