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聲:王陽明的心學之境

第10聲:王陽明的心學之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的心學學說,驗證了王陽明自我達到了完整的第三體,即無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惡之體本身就是自我第三體,靈魂體,他是通過升華提煉后而達到一種純凈的體態,有善有惡意之動,強調了善惡來自於意識體,其實這種體就是自我第二體,肉靈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其實就是遵從提煉後上升到自我本體的第三體,去做真自我,表達真自我,行駛真自我,為善去惡是格物,其實就是不斷踐行自我第三體,不斷超越自我第三體,不斷升華第三體,讓慾念,肉靈之力,逐漸去除它對心靈的迷惑和影響,對肉身之體的過度貪戀,從而達到自我凈化,這是相通的,所以王陽明達到了至聖的境界,即完人的境界,即完整獲得了自我第三體,王陽明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聖人之念,經歷過生死,經歷過塵世的雜念,它踐行自己的目標,讓元素累計,讓心靈與智慧之力相通,大至晚成,成就龍場悟道,達成三體之境,因此他有天地的氣象和氣質,他智慧天成,終於成就三立之功。曾國藩為半聖,但是他的第三體不純,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但他也的確開啟過心靈智慧之力,只是境界不高。

王陽明的三大真理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至良知,其一定是先成體,心即理,再至心境,心向,即至良知,最後,遵從踐行心體,強調一定遵循心體之善向,踐行心體之本,即一句話,心體成至善而踐行。

作為對比,集成到朱熹時代的理學,同樣注重天地自然,天人合一,但是一切講究的是理,理即天理,即萬事萬物都有其理的存在,這些理有的是人心對自然認識的真理,即人心遵從這種認知的自然規律就會修成大道富有成果,而有些理是人心人為的理,也是天理,但這人定的理不是無緣無故來的,而是為聖人所至,比如佛家,道家,儒家的先聖之言,加以發揮思考替代,從而成為源出的另一種天理,這種人道的理講究三綱五常,天命所歸,劃歸格至萬事萬物的理,而用心遵從,用道德束縛,用神監督,用死亡地獄而論人的輪迴之苦,因此,從宋代到明代,逐漸導致國家社會體制僵化,它從思想內部禁錮了社會的發展,開放,導致社會發展僵化,體制下沒有活力,這也是傳至大清帝國閉關鎖國的誘因之一,他的確有利於統治者穩固江山,而同時又創造了中華文明五千歷史下,近八百年最多的規矩,即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也是一種理學的傳承,他有利於統治者穩固江山,致使創造了了宋元明清連續的大一統王朝,而理學也的確是在五代十國那種亂世下,泯滅人性下中華民族的一次對自我的一個深深總結思考,和教訓,因此,理學壯大的確有他存在的客觀規律和社會背景。

但是理學創造的天理,他的本源是依存萬事萬物本身的規律來的,即萬物都有理,究極其天理就必須格物冥想,參透其中的道理。而站在第四體的高度來說,即用廣義生命體的相對第三體,即太陽,地球等本身的規律即它們的第三體作為狹義智慧生命人類的第三體來替代和遵從,我們的心只要達到這個理,就達成所謂的天人合一,即從自然的理拿來做我們自己的第三體,用廣義宇宙自然規律的第三體來作為我們的第三體,去修行達到,因此必然會有太多的迷信傳說,產生,因為只要有人相信,所有人都可以去創造一種理,這是理學不合理的一點,而王陽明突破這種理學世界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一種超悟。

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的心學依舊發揚光大,煥發生命,依舊打動人心,而我們老祖宗奉為正統的理學江河日下,終究沉寂歷史的主流,而王陽明的聖人成就終究是高於歷代的,但是正是有孔子老子幾千年的教化之下,中國人遠比世界任何國家都有更好的破解心靈智慧的土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徑源流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徑源流深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聲:王陽明的心學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