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法幣的始末
民國初期,國內沒有法定貨幣,基本上金銀銅和銀票混合的形式流通經濟。直到法幣的出現,也就是民國「法償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貨幣。
之前的銅錢,只能算貴重金屬,而不是貨幣。因為貴重金屬是和同等重量的金屬幾乎等價的,而法幣的紙質成本,遠遠低於貨幣價格。
民國法幣在目前還算基本穩定,從最初的14億起印,有一億美元擔保。基本可以做到一圓法幣等於一塊大洋,等於0.3美元。
在今年9月初期,截止目前大概印了600億法幣。隨後朝廷強行下令,換取淪陷區的貨幣,1:200,而且搞的是限時規定。
這一舉動,等於把災難全部嫁接到淪陷區的百姓頭上了。
抗戰淪陷區的日子估計大家從影視作品里可以看出來,百姓已經夠難受了,那可是水深火熱。原本盼著光復,可是朝廷一來,直接說你的財產縮水了200倍!
換成是你,你能幹?而且限時,你不換,就真的變成廢紙了。
如果朝廷收斂,其實還是有救的。
畢竟後來的我們,個人工資從短短的十幾元變成一千多元,到三四千的收入,通貨膨脹率驚人,但是生活也越來越好了,總體而言是沒有影響的。
儘管大家一直網上噴,但是不可否認,沒有人能吃得了八十年代的苦,肉都沒得吃。而在三四十年後,基本上有份工作,都能天天吃肉了。
朝廷的操作就在於他又在後續的三個月內,加印了十倍的法幣。意思就是說,從1945年9月到1946年一月,法幣又加印了六七千億。
此時,民眾還能喘息,畢竟你印歸印吧,流通的貨幣加上加印一部分,平攤到四萬萬同胞手裡,也就兩千元,還是有希望的。
朝廷有繳獲日軍的海浪的資產,黃金、白銀,外幣,物資什麼的都有。即便是有一部分人少量變賣,還是能拯救了。
畢竟吃穿用途,是百姓的根本,貨幣僅僅是一種手段。
很多人都以為法幣的崩潰是源自於內戰軍費開支,其實並不是。而是在此之前1946年2月份到4月份的金融市場開放黃金外匯無限制兌換引起的。這短短几個月時間,幾個大城市的資產全部被有心人套走了。
有個時間線可以參考,廣義上的二次內戰是1945年到1950年,但是精準的時間視角為1946年6月26日。
也就是說開打之前,國府的外匯和儲備,大部分被掏空了,尤其是沿海一線的發達城市。反倒是內陸的中小城市,沒有波及,有一部分儲備。但是等到戰爭機器開動,一切虧空就都會暴露出來。
1945年之前,即便是昏招連連,百姓尚能生存,根本沒有某些學者記錄那麼不堪。抗戰期間,雖然法幣貶值了,但是依舊問道在百姓的手裡流通,士兵也能接受使用法幣當軍餉。
比如川軍團在禪達發的大部分是法幣,如果有半開和大洋自然是更好了。
當通貨膨脹的危害已經開始發酵了,然後號稱哈弗大學高材生出現了,開始拯救了金融市場。
民國在二戰後曇花一現的金融改革時間是1945年的12月開始。當時一部分有志之士提出了,法幣濫發的危害,需要革新。
某高材生於1946年的2月份,先是在魔都開放黃金外匯市場,隨後又在北平,金陵,等少量城市開始試運行。並于于1946年的4月底,宣布關閉黃金和外匯市場。
就是這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把日偽在華的大部分資產給弄走了。
簡單來說就是開放金融市場,將法幣匯率與美元捆綁,黃金和外匯自由交易。當時規定的是,法幣兌美元的官方匯率從20:1,後續三個月內最高也才2000:1。
什麼意思呢?
法幣等於美元,沒有限制的那種,美元等同於黃金和英鎊。
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有人用剛剛印刷好的法幣合法化套走了大部分日軍遺留的巨額財富。
當時有一個軍長就是打電話到前線大喊:「別發錢了,趕緊的掉頭,回去換黃金。」
好傢夥,北上的軍列,還有卡車通通掉頭,直接用一大卡車拉著法幣去銀行套現的那種,都是全新的。這就是為啥明明日軍是1945年投降的,而國軍到了1946年下半年才慢慢吞吞的北上。
還有一種更加厲害的操作,去開個皮包公司,掛個高級的官員下的單位。然後去銀行貸款出大量的法幣,再去銀行換黃金。
如果是國軍將領的做法,拉開車換黃金,起碼還能在外部流通。皮包公司套現的做法那就是無限BUG了。
一開始20:1,我先貸款一千萬,回頭換成黃金,再上調比例。然後還款,再以黃金繼續貸款更多的法幣,然後去櫃檯辦理,也許根本不用在櫃檯辦理。直接隔一段時間簽寫一部分文件,這黃金和外匯就沒了。
證據就是1946年的3個月時間內,銀行居然記錄回收了價值一百多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而支出的高達五百多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
沒有外匯,黃金的擔保,有心人一挑,這事就掀起軒然大波。
然後一部分有特權的人士,在藉機四處倒賣國軍的繳獲資產(電視劇潛伏,大家可以看一下,上下一心發財。在牛皮的人都救不回來了)。
再然後市場上沒了物資,倉庫也沒有物資,大家拿著一大捆法幣大眼瞪小眼,直接起飛了。
總之,一番操作下,等到大家反應過來的時候,上頭直接宣布關閉金融市場。這一招,不僅僅把美國人看呆了,估計全世界的人都呆了。
無恥!拙劣!卑鄙!都想不出什麼辭彙形容了。
某高材生真的不知道嗎?只怕小學生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