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南遷開啟
大明所處的時代,是被後世稱為「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代。
歐洲人開始遠洋探索,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等人,他們發現了很多不被歐洲人所知的國家與地區,從而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
大明雖有明成祖朱棣時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如今早已成為曇花一現的夢幻。
萬曆皇帝的皇祖父明世宗嘉靖皇帝,他在位的中後期,倭寇橫行,就是明朝海禁政策釀成的惡果,到了萬曆的父皇隆慶皇帝掌權,他開放海禁,被後世稱為「隆慶開關」。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
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據歷史學家統計,從隆慶元年到明朝滅亡的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大明朝的商品物美價廉,在對外貿易中,自然能佔據絕對優勢地位,趙銘心道:「大明通過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朝廷卻並非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是那些商人尤其是海商。」
明末的鄭芝龍是海盜與海商的結合體,他之所以能擁兵自重,根本原因就是在於通過對外貿易,他可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而朝廷在對外貿易中獲利不多,只徵得了少量的稅額。
歷史上的神宗皇帝曾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設立「礦監稅使」,均以宦官充任,往各地開礦征商。
這些礦監稅使的權力極大,可專摺奏事,節制地方官吏。他們於各處橫徵暴斂,先後激起多起民變。三十三年罷礦監,稅使仍置,直至明神宗死後始罷。
「設立礦監稅使很有必要,可增強朝廷的收入,但人選需要斟酌而行,不然,激起民變就得不償失了,等遷都南京后再實施吧!」
試想如果礦監稅使的官職保留到崇禎時代,大明朝廷擁有可觀的財力,也不至於在應付建奴和闖獻二賊的時候力不從心。
「崇禎敗亡的最根本原因還是沒錢,我重生為萬曆皇帝,定不會讓明朝滅亡的悲劇重演,即便得罪既得利益集團也在所不惜。」
趙銘以孩童之身親政,卻無人敢有異議,朝政按部就班,尤其是遷都南京的準備事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這些事情自然不用萬曆皇帝親自去辛勞,他宏觀上把握進度即可。
時光在不知不覺之間流逝,轉眼已經到了萬曆元年四月,遷都的工作已基本就緒,萬曆皇帝朱翊鈞下詔,令在京各衙門開始南遷,重要文書、典籍等都要裝箱運到南京去。
未來的南京,將重新成為大明帝國的京師,金陵原本就是明朝的開國之城,明太祖、建文皇帝以及明成祖朱棣三位皇帝都曾在此處理過政務。
如今,萬曆遷都南京不如說是回歸,南京有明太祖的孝陵以及太子朱標的明東陵,即便被降為「留都」,也一直是大明士人心目的朝聖之地。
從北京到南京路途遙遠,以明朝時代的交通工具,費時得一月有餘,無數的馬車從北京各大城門出發,南下南直隸應天府。
幾家歡樂幾家愁,生於南方的官員大多是樂見其成,而家在北方的官員則叫苦不迭,對他們來說,南遷金陵是背井離鄉。
萬曆皇帝則準備從天津走海路到崇明,然後轉入長江去南京,數月前,趙銘已下令南京新造大海船五百艘,如今都停靠在天津,以備皇帝陛下南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