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苦修者

第九章 苦修者

第二天一早天色才微微亮起,張楓就被早起的鳥兒嘰嘰喳喳聲叫起。青城山不愧為養生聖地,清晨的青城山,鬱鬱蔥蔥,上面雲霧寥寥,遠遠看去好似人間仙境。空氣也是香甜,深呼一口氣,張楓整個身體都輕鬆了很多。

為了平時好交流,張楓隔壁的住宿就是汪海。汪海為了今天的工作任務也早早的起床:「張楓,早,走我們先去吃早餐。」這次都是青川建工安排的員工宿舍,一日三餐都有提供。

等兩人一邊閑聊一邊吃完早飯。兩人就準備出發青城山尋找線索。整個青城山最高處為老君閣海拔1260米,這些年來當地政府為了保持青城山的原生態,整個青城山都沒有大的改動,依舊保留著最原始的道路,只是經過維修拓寬加固處理,所以張楓和汪海全程都要走著去。

走在青城山古道中感受著青城山的歷史熏陶,整個古道沿著山脈盤旋而上,很難想象以古代的技術是如何建造在這高山之中,古人的智慧讓張楓這現代人依舊欽佩。

一路上汪海都在給張楓講解青城山的道觀大概情況,整個青城山脈知名的道觀就有十多處,還有不知名就更多了。

因為時間有限汪海主要給張楓介今天我們主要拜訪這幾家道觀分分別為常道觀、上清宮、福建宮。這三家天師道觀在整個青城都是歷史悠久,傳承深遠,而且保留了最為完整的歷史記錄,因此最有可能有我們需要的線索。

汪海為了讓張楓更加清楚這三家道觀的歷史和傳承,因此分別詳細的給張楓做了講解。

常道觀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因張道陵曾在此修行,故又稱天師洞。常道觀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十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迹。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寫。宮內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老君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迹。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后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賜名為「會慶建福宮」。

等汪海介紹完三處道觀后。張楓兩人差不多也到山頂了,整個路程大概1個多小時。根據路程規劃,張楓和汪海首先拜訪的是常道觀。

常道觀宮前有清溪和緣雲閣,宮後有赤誠岩、乳泉、水心亭、梳妝台、林森洞等各名勝古,風景優美,張楓第一眼看到就被這美景所吸引。整個道觀大概有六處建築、頗有規模,等張楓說明來意后,接待他們的是觀了的一名老道士,這是觀里學問最深的。在聽取了汪海的簡單描述后。

這名老道士搖了搖頭:「這個我還真不清楚,

我們常道觀雖然建造於隋朝,但中間有幾代因為戰亂而丟失,目前最早的記錄就是明朝時期。而且我們修道之人其實分為入世和遁世兩大分支,那些苦修者和我們雖出同根但已經不同源。這個實在無法解答。」

汪海隨即感謝了老道士,為了儘早知道墓主人身份,兩人便拜別了常道觀。

隨即張楓兩人來到上清宮。上清宮對於張楓而言是最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地方,不僅是因為上清宮清宮是青城山內香火最旺的道觀之一,同時據說上清宮的歷史記錄一直保持完整。

上清宮是整個青城山視野最好的地方,因此一早就有旅客在此看日出,同時宮內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迹,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杆石,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練兵遺址。是整個青城山旅遊景區最值得去的地方,要不是這一次拜訪,張楓生活在青川省20多年的本省人都不曾來過。

這次接見他們的是上清宮的觀主,一進上清宮,就被眼前的煙火氣息所震撼。不等汪海詢問,觀主就向兩人介紹起上清宮的風景已經香火旺盛之態,每天國內外旅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汪海果斷的打斷了觀主的介紹:「觀主,是這樣的,我們這次來是為了詢問一些有關苦修者的問題,特別是元朝的。」觀主:「這樣啊,啊可能你們來錯地方了,我們這沒有你們想要的答案。」

通過後續的交流,張楓汪海兩人才得知,雖然上清宮歷史古籍保留最,但目前保留的都是清朝時期的。只不過上清宮為了擴大名氣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對外都宣稱修建於晉朝,實際上現有的上清宮是修建於清朝。張楓汪海對視一眼:「完了,這次上山來大概要白跑一趟了。」

雖然最後還有一個福建宮,但對比前兩個道觀。福建宮要名氣沒名氣要底蘊沒底蘊,規模也沒有,很難讓人看到希望。

從心底來說張楓是覺得福建宮是沒多少去的必要,不過在汪海的堅持下。兩人還是來到了福建宮。建福宮現存兩院三殿,三重大殿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太上老君、東華帝君等神像。宮前有清溪和緣雲閣,宮後有赤誠岩、乳泉、水心亭、梳妝台、林森洞。

在張楓告知來意后,觀里的觀主陳觀主接待了兩人,沒有什麼驚喜,果然還是一無所知。

汪海:「陳觀主,其實我們已經去過常道觀和上清宮,一點線索都沒。」陳觀主微笑道:「其實這點我已經有預料了,你們是世俗人可能不懂。這裡面還是有點說法的。」隨即陳觀主向張楓和汪海說明了苦修者的由來和歷史。

經過改革開放,國家開始尊重個人信仰,所以這幾十年各個道觀爭先湧出。這些道觀名頭一個比一個厲害,為了吸引遊客和求道之人,有的道觀甚至假借它名。

但真正的道家從古至今都講究師徒傳承,不管道家最後有多少條支脈,但都是一脈相承。而且華夏大地五千多年歷史,經歷了分分合合的王朝爭霸,很多正統的道家傳承早就中斷了,保留下來的就是十不存一。那些宣傳歷史悠久傳承深遠的道觀,能夠保留多少傳承只有自己清楚了。

不僅很多傳承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這些年科技水平越來越發達,人們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不僅像張楓這些世俗之人不信鬼神之說,連很多道觀都開始隨波逐流被眼前的物質所束縛,開始追求利益,對於傳承越發的不重視,很多古籍古物在這一代被破壞。因此張楓汪海兩人想知道這苦修者的身份,還真不容易。

汪海:「原來是這樣,是我們想得太簡單了,這墓主人身份一時半會看樣子是弄不明白了。謝謝陳觀主了,我兩今天也打擾你來,我們這就準備返回給領導彙報下,看看有沒有其它的線索。」兩人頓時一臉失落,說罷汪海轉身就準備告別了。

這是陳觀主卻道:「兩位先不急,雖然我不知道墓主人身份,但有一個人可能會知道。」

張楓一臉驚訝:「者不知是和人,陳觀主怎麼能夠知曉。」

陳觀主道:「我也是從我師傅那輩認識的,後來偶有交往但不多。那也是一位苦修者。新時代的苦修者。」隨即陳觀主向我們講述了這段過往。

那還是70年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作為一個修道者是不幸的,華夏大地剛經歷過苦難,很多人對封建迷信都反感。陳觀主的師傅當時也是一名觀主,在這之前老觀主當年是十里八鄉的老好人。不僅經常免費問診,偶爾還會給一些貧苦人家看看風水算算命之類的。-

70年代整個華夏大地都在乾旱,好多地方顆粒無收,因此絕大部分人都在飢餓邊緣。道館沒有信徒又經歷戰火,好多陳觀主的師兄弟餓死。說道這,陳觀主眼睛都濕潤了。後來一個好心人看著他們可憐,經常偷偷給他們塞一些吃得,老觀主和陳觀主們才得以活下來。

後來隨著次數增多通過交流,這才了解到,原來這個好心人是一名苦修士。不過因為他常年山中修心,自給自足,所以沒能被發現,即使發現了,那位苦修士因此家裡只有幾畝貧地而被認為是貧農。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崇尚信仰自由,保護古老傳承。老觀主和陳觀主終於被放了出來,為了感謝經常會為哪位苦修士送一些生活用品。雖然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不過對於苦修士來說,依舊維持著自力更生的生活習慣。

到後來老觀主去世后,陳觀主就偶爾送些生活用品過去,這十多年因為陳觀主年齡大了,出行不方便,所以次數變少了很多,可能再多十多年那人也不在了吧。一代人一代情,陳觀主想過要徒弟代為轉送,但最終還是作罷。

陳觀主說罷嘆了幾口氣,既然這個古墓墓主人也是苦修士,那人應該知曉點什麼吧。

張楓連忙:「哪位苦修士叫什麼名字,在哪裡修行呢。」

陳觀主:「我只知道他姓白,我稱他為白大師,在青城山後山一個山谷中,從此去大概半個小時吧。」

汪海看了看時間趕緊拜別:「陳觀主,我們就先去了,有空再來感謝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時代的修行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新時代的修行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苦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