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壯麗漢家山河,大明工業化!
朱聿鍵也訕訕一笑:「除了張國舅,天下人有幾人能想到。」
「張國舅?」
努雅驚訝地問了一聲。
朱聿鍵頷首:「唯他是一開始就贊成陛下這樣做的,且為此提出了大明當工業化的概念。」
努雅聽后未言,只在口中喃喃念著「工業化」三字。
彼時,努音已沉醉於列車在山河間穿行的動態畫面里,以致於沒有認真去聽努雅和朱聿鍵的對話。
努雅這時也看向了窗外。
因有科技的加成,所以當壯麗的漢家河山再次出現在她們這些蒙人眼裡時,她們的確沒敢再有覬覦之心,只有純粹的欣賞和想融入之感,而非據有。
努雅與努音兩姐妹接下來沒幾日,就隨朱聿鍵一行人一起到了京師。
京師自然更加繁華。
算是這個時代的世界性大都市。
尤其是順天府在按照張貴要求,建造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統和一系列公共衛生廁所,還加強了衛生管理后,所以饒是這淅淅瀝瀝秋雨不停的時節里,滿京城也依舊是只聞桂花香,難見糞土臭。
「前方可是朱僉事?!」
就在朱聿鍵帶著努雅、努音兩姐妹,行走在吆喝聲不絕的大明門外最是第一繁華地棋盤街上時,一兩華蓋銀飾四輪大馬車在這時停在了朱聿鍵身後,一騎也在這時下馬走上前來,喊問了一聲。
朱聿鍵聽得聲音熟悉,便駐足回頭一看。
因見是東平王張貴身邊都指揮使劉宗敏,便躬身一拜:「原來是劉指揮。」
劉宗敏則指了一下馬車內正開船看過來的張貴:「殿下請您到車中一敘。」
朱聿鍵點首,便回頭囑咐了努雅和努音一句:「國舅喚我,我去去就來!」
努音點了點頭。
而努雅則怔在原地,只盯著馬車上的張貴出神。
似乎一剎那間,她的魂魄已飛到了張貴身邊,只愣愣地說了一句:「原來他就是張國舅!」
「沒想到會這麼俊。」
努音倒是從旁說了這麼一句。
努雅只是訕笑。
張貴與皇后張嫣本就同父同母,而張嫣素有艷后國色之稱,與張嫣肖像上本就相似許多,而幾乎就是女扮男裝版張嫣的張貴自然在品貌上也不差。
故而努音也才會脫口說這麼一句。
「她倆是車臣部濟農之女?」
朱聿鍵在上了張貴的大馬車后,張貴本是要問問他關於瀚海煤礦和蒙古諸部情況的,但卻先問起了朱聿鍵帶來的兩蒙古女子。
朱聿鍵點頭回道:「正是,是跟著卑職偷偷進京的。」
張貴聽后也沒再多說什麼,只問起了朱聿鍵關於瀚海煤礦和蒙古諸部的情況。
「瀚海煤礦目前最大問題是缺工嚴重,以致於限制了產量。本地蒙人只能幹些粗笨的話,稍微有點技藝要求的都得漢人來,但偏偏願意去瀚海的漢人本就少,尤其是技術熟練的漢人工匠就更少。而培養蒙人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關鍵是,蒙人數量也不足,他們大多遷徙不定,到現在願意定居在瀚海附近從事採煤工作的蒙人也還沒過萬。」
「至於蒙古諸部,車臣汗部眼下依靠剝削採礦蒙人所得,收買了許多蒙古部落,還意圖用和親的方式加強收買,而意圖聯合起蒙古諸部,重現林丹巴圖爾當年的權勢。」
朱聿鍵在張貴問后就如實回答了起來。
張貴聽后沉思了片刻,接著就抬頭看向朱聿鍵:「這麼說,我們在瀚海開礦,倒是給了車臣汗部壯大的契機!這可不是好事。不過,對於你說的瀚海煤礦缺工嚴重的問題,的確也需要儘快解決,眼下看來,還是得多吸引漢人過去才行。」
張貴說到這裡便看向了車窗外,絡繹不絕的人群,他知道讓漢人去關外那等苦寒之地去,的確是個難題,對於一個普通漢人而言,除非真是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就不會有誰願意離鄉背井,何況,眼下開發關外煤礦需要的是有技術的漢人,而這類漢人就更加不會在關內有活不下去的時候。
有時候,漢人們,無論是權貴官僚還是黎民百姓,不願意去外面牟利,也跟自己漢家河山本就富饒肥沃有關,再加上本身又生產技藝純熟還勤勞聰慧又有忍耐力,故而真要讓其上下一體的自發去往外面潤,還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只能增加漢人數量,提高去關外海外漢人官吏與工匠的待遇!同時,要繼續讓更多的漢人讀書學習!人口增加了,就會有更多的漢人在關內待不下去,尤其是已讀了些書,想謀求一番富貴前程,實現一番抱負的漢人,只能去關外海外;而關外海外的漢人官吏與工匠待遇提高了,自然可以彌補在關外海外喝冷風吃鹹菜的苦。」
當張貴晚些時候,將溫體仁、成基命、畢自嚴一干閣臣九卿請到內宅商量解決關外海外漢人數量不足的問題時,畢自嚴就先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成基命則聽后則言道:「為何一定要不遺餘力地開發關外海外?我大明自有大量礦產,且如今以瀚海煤礦如今之產量,已足以夠大明所需,何必費盡心力地再去增加煤炭之產,而不惜為此增加國帑支出?以鄙人看,大明現在最大之問題就在於開支甚巨,冗兵、冗員、冗費,已經成為大明眼下之三大痼疾,若不及時解決,恐累後世。」
「不開放關外海外,難道要對內奪民之利,毀自家河山之藏,斷自家國運,而維持開支?」
畢自嚴反問了一句。
成基命聽后反駁道:「我的意思是,當務之急是應該削減開支!把準備官辦的幾條鐵路建造之工程廢止,令海外各總督從此自籌軍費與俸祿,關外駐兵只止於瀚海於河西再就是遼東與咸州,棄庫頁島與北山。」
說到這裡,成基命就激動地道:「大明不宜再擴張了!繼續擴張,除了增加國帑支出,毫無益處,還不如積蓄國力,使後世子孫免受財困之苦!」
「今天就議到這裡吧,是該削減開支,還是該繼續往外開源,諸公回去再想想,到時候我們再商議出個結論,然後給陛下作為參考。」
張貴因自己還沒有想好,也就在這時候下了逐客令。
於是,溫體仁、成基命、畢自嚴便離開了這裡。
這些日子,張貴會時常直接請這些大員來自己府上商議政務,雖無攝政王之名,但儼然已有攝政王之實。
但對於張貴而言,治國理政到了大明現在這一步,依舊是難以抉擇的,畢竟大明這艘船實在是太大,不敢輕易調頭,但有時候又不得不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