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高太尉
…
當賜死盧祖尚的旨意傳開后,頓時掀起軒然大波。
朝中諸多文武紛紛請命,若在平時,依照李世民的脾性,或許可以網開一面。
雖然是以抗旨不遵的名義賜死,但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君權並沒有達到君主專制的巔峰。
抗旨不遵的事情在朝堂里也並不罕見,尤其是領軍大將和御史言官,這也是盧祖尚敢於抗旨的原因之一,他畢竟獻地有功,還是一方名將,他覺得皇帝不會將他如何。
奈何現在李世民登基不過半年,正在立威,對外處理諸如廬江王李瑗、長樂王李孝良等藩王,對內進行降爵削藩。
在這個時候,盧祖尚無知無畏的挑釁皇權,如他的妻兄周范所言,這是堂而皇之的落皇帝的顏面。
只可惜,意氣風發的弋陽郡公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當李君羨率領禁軍來到盧府宣布旨意后,盧祖尚根本不敢相信,接過聖旨后翻來覆去的查驗真偽。
「盧使君,某奉命行事,勿怪」,李君羨看著癱坐在榻上,面色驚惶的盧祖尚,微微一嘆,拱手道。
「某敬佩你的赫赫軍功,實乃當世良將,便給你一刻鐘時間交代身後事,盧使君請吧」。
即便奉命賜死盧祖尚,李君羨依舊是給予他最大的尊重。
不僅僅是因為盧祖尚的爵位和官職,更是因為二人同為武人。
盧祖尚當年保境自守,獻地投唐后從征輔公祏,授任前軍總管,用兵迅猛,一月之內,接連攻下宣州、歙州等地,稱之良將,並不為過。
聽到李君羨的話,盧祖尚回過神來,一臉驚愕。
「李將軍,你真的...」,盧祖尚直到現在依舊不敢相信。
「這怎可能...…」。
見盧祖尚直到這個時候依舊是執迷不悟,李君羨微微一怔,只得搖搖頭轉過身去。
「時間不多了,盧使君且珍重」。
這時,盧祖尚的舅哥周范急匆匆的進來,打眼一看二人神情。
一個驚恐不安的癱坐著,一個神色冷峻的背對著。
周范再也顧不得許多,衝上前去一腳將妹夫踹翻在地,痛心疾首的捶胸嘆道:「盧季良,悔不聽我言,以至於如今局面,連累無辜家小,你當真該死啊!」
盧祖尚狼狽的掙紮起身,抓住周范的衣擺便是嚎啕大哭。
「救我,兄長救我」,再不見往日意氣風發的郡公風範,只有一個垂死之人的狼狽不堪。
「你真當聖旨兒戲?」周范怒火攻心,瞪眼怒斥道,隨後對著中堂門口驚慌不安的盧福喊道:「取筆紙來」。
盧福仍自驚懼,不知所措。
李君羨眼睛一凝,看著匆匆而來的周范,若有所思。
周范爵封宜春縣公,官拜左屯衛將軍,值守皇城。
李君羨爵封武連縣公,官拜左武衛將軍,宿衛宮城。
二人官職爵位相當,職責相近往日里多有交情,也是非常熟悉。
李君羨深知周范的智慧,現在這個時間周范應該還在皇城當值,但他匆匆而來,絕對不只是見妹夫最後一面如此簡單。
見盧福一臉驚懼,只站著不動,周范大怒,「還不速去」。
盧福急忙點頭,跌跌撞撞衝進書房準備筆紙。
「遵禮稍待」,這時周范才向李君羨點頭示意,二人相熟,在這個時候也無需俗禮。
李君羨點點頭負手走到門口等候。
盧福很快取來紙筆,鋪在案桌上,依舊是不知其意。
盧祖尚也是一臉驚疑,「兄長這是?」
「寫!」
周范神情凝重,沉聲道:「和離書!」
「什麼?」盧祖尚大驚失色,「兄長你怎可……」。
「蠢貨!」周范看一下門口身軀挺拔的李君羨。
「事已至此,莫要牽連家小」,周范怒目而視,「吾家外甥,我自當傾力相扶」。
盧祖尚面對姐夫的怒火,這時候也是明白過來,神情一時間有些恍惚。
良久,只聽得門口一聲咳嗽,只聽得李君羨緩緩說道:「盧使君,時辰到了,某多言一句,孝范不至於害你」。
周范,字孝范。
盧祖尚回過神來,深深地看一下周范,「兄長,拜託了」。
隨後面無表情的執筆落字,一封嶄新的和離書,最後簽字加印,只待女方籤押。
周范取過一看,悲戚嘆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隨後轉身離去。
李君羨見狀也是感慨萬端,往後揮揮手,一名禁軍手捧托盤上前,盤中赫然是一匹白綾。
盧祖尚看著那匹白綾,凄然一笑,起身整理衣襟,肅理儀容,傲然道:「吾弋陽郡公,瀛洲刺史,十九歲起兵,縱橫江淮,宣州一戰,先登拔城,手刃賊子數十人,豈能死於這婦人之物」。
隨後走到一名禁軍前,「借刀一用」。
那禁軍緊握刀柄,看向李君羨。
見李君羨點頭,方才將佩刀獻上。
盧祖尚拔刀一看,嘖嘖贊道:「好刀,飲血的刀」,隨即橫刀自刎。
盧福抱著盧祖尚的屍身嚎啕大哭。
禁軍上前取過橫刀,再探探鼻息,朝李君羨點頭示意。
「節哀」,李君羨看一眼富麗堂皇的盧府,轉身離去。
鮮衣怒馬、年輕俊彥、青年良將……這些辭彙來形容盧祖尚毫不為過。
十九歲聚兵起義,割據一州,受偽鄭王世充冊封沈國公,隨後大戰江淮,成名於世,牧守一方后,政績斐然,無論軍政,盧祖尚全部做到無可挑剔。
只是終究恃功自傲,挑釁皇權,否則其前途不可限量。
當李君羨回到甘露殿復命后,李世民只是一陣沉默,隨後只說了一句,「知道了」。
李君羨略作猶豫后,便將周范前往盧府之事如實道來,李世民微微一怔,只是擺擺手示意。
「宣政事堂…」,良久,李世民忽然出聲道,然後只說到一半,便是打住,「擺駕政事堂」。
李世民直接來到門下政事堂,落座過後,見四位宰相齊聚於此,李世民不由得有些意外。
政事堂常設於門下省,按道理來說,若無議政,尚書左右僕射以及中書令應該在尚書省以及中書省,既然四人齊聚,那一定是正在議政。
「諸公齊聚一堂,不知所議何事啊?」李世民端起茶杯,輕聲笑道:「一時興起便來看看,也是巧了,說來聽聽」。
高君雅低首垂眉,作為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高士廉最先回應。
「陛下,盧季良抗旨不遵,已經伏法,臣等在此商議何人適合接替交州都督之位」,高士廉沒有半點隱瞞,如實道來。
只是話音落地后,一陣寂靜,房玄齡抬頭看看高士廉,袖炮里的手不由得微微一緊,然後緊接著說道:「正是,陛下,交州要地,不可忽視,都督之位,還需早些定奪才好啊」。
李世民面無表情,看不出悲喜,只是微微頷首,看一下四人。
「諸公,此議誰人主事啊?」李世民微微俯身前傾,沉聲問道。
高君雅當先拱手,「回陛下,臣主事」。
李世民微微頷首,「那高相公覺得何人合適?」
聽得這話,在場其他三人也是神色一變,紛紛看向高君雅。
高君雅面不改色,聲音依舊如往常一般沉穩,「回陛下,經議,越州都督李大亮最為合適」。
「李大亮?」李世民眉頭一挑,隨後擊掌贊道:「甚好,高相公公忠體國,目光如炬啊」。
李大亮也是開國大將,其曾祖父李琰在後魏時官至度支尚書,其父李充節仕隋為朔州總管。
李淵入主關中后,李大亮從洛陽千里迢迢來投,后屢立功勛,從征輔公柘后,以功擢其為越州都督。
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功績,亦或是能力上看,李大亮擔任交州都督綽綽有餘,絕對沒有任何異議。
可見高君雅等在議此事時,絕對是一片公心。
從另一方面來說,李大亮乃是關中涇陽人,屬於關西豪族,跟關東出身的高君雅、房玄齡等人毫無淵源,甚至在政治立場上,還屬於對立面,這便是李世民讚歎公忠體國的原因。
隨後李世民毫不遲疑,也不再議,直接定奪
「傳旨,越州都督李大亮,遷交州都督,爵封武陽縣男」。
眾人紛紛應諾。
李世民拍拍衣襟,起身走到高君雅身邊,看著高君雅略顯斑白的鬚髮,也是由衷嘆道:「歲月不饒人吶」。
隨後大步離去。
「高公」,房玄齡一臉急切,「這……為何如此啊?」
「你這是將我們都給瞞住了啊」,蕭瑀搖頭苦笑道。
高君雅擺擺手,看看在場的三人,點頭慨嘆道:「聖上所言極是,歲月不饒人啊」。
「你……早就想好了?」高士廉一臉複雜的問道,同時也是心生苦澀,他剛剛一番直言,直接將高君雅這位同族叔父給交出去了。
高君雅只是拍拍高士廉的肩膀,「莫要多想」。
隨後朝三人鄭重拱手,「告辭」。
三人整肅衣冠,深深拜別。
高君雅捻須一笑,轉身離去。
三日後,一封旨意引發朝堂巨震,尚書左僕射,當朝首相,趙國公高君雅罷官去職。
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隨即傳言,高君雅猜度君心,惹得皇帝大怒,因此罷官。
但隨即而來的一封聖旨便是打消人們的疑慮。
趙國公高君雅公忠體國,冊授太尉,拜雍州牧。
聖旨一出,再次掀起軒然大波,大唐帝國又一位三公誕生。
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位列正一品,其地位品階等同於親王、公主。
大唐至今立國十年,僅有一位三公,那便是太上皇的至交好友——魏國公裴寂,朝野上下,無論宰相,還是王公,見之無不尊稱:裴司空。
這還是在長林門宮變后,李淵自知失勢,便給這位老友最後的恩賜。
然而現在,皇帝再次冊授一位三公,位列正一品,其地位品階等同於親王,即太尉高君雅。
更何況還有雍州牧,大唐京畿之地,即前隋京兆尹,其權勢非同一般。
大唐立國后李淵改京兆尹為雍州牧,這也是天下唯一的州牧,其他地方州的主管名曰「刺史」,僅有京畿之地,雍州之地名曰「牧」。
其他地方州郡,即便是上州的刺史也僅僅位列從三品,而雍州牧則位列從二品,以此凸顯其特殊地位。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李淵攻取長安,隨後立楊侑為帝,十一月十五,李淵進封唐王。
李氏正式立足於關中,隨後便是加官進爵。
晉陽起兵的關鍵便在於李世民,李世民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所以諸多文武請立李世民為儲。
只是李淵心思巧妙,一邊重用長子李建成,一邊不斷給李世民許諾,也曾當眾許諾立李世民為王儲。
考慮到天下未定,群狼環伺,李世民也無心爭儲,只得請辭。
史書記載:「上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
見李世民放棄世子之位,李淵欣喜,隨即表示厚賞,便拜李世民為雍州牧,
史載:「十一月二十二,己巳,以建成為唐世子,世民為京兆尹秦公,元吉為齊公」。
雍州之地幾乎籠罩整個京畿重地,西到武功,南到鄠縣,北到三原,東到渭南,另外統轄京城所在的長安、萬年二縣,共計一百零八坊。
其權責之大,不亞於宰輔,大唐唯一的雍州牧,即第一任雍州牧便是李世民。
高士廉作為外戚,皇后的嫡親舅舅,在李世民登基前也只是擔任雍州治中。
楊恭仁在涼州大勝突厥,回朝後擔任中書令,兼吏部尚書,遙領涼州都督,多重官職於一身,可謂是權勢滔天,然而李世民登基后,授予一個檢校雍州牧之職,便將其他所謂官職免去,由此可見一斑。
本以為是渤海高氏盛極而衰,不少關西官吏暗地裡彈冠相慶,只是沒想到高氏榮寵依舊。
雍州牧、太尉、趙國公高君雅。
廣州大都督、冠軍大將軍、燕國公高沖。
這父子二人依舊堅挺,關東的旗幟依舊不到,關東領袖,依舊姓高。
更別說還有侍中高士廉、監察御史高季輔、新州刺史高表仁等高氏族人。
在高君雅罷相的熱聞之後,兩封旨意悄無聲息的頒布。
其一,追贈盧祖尚為瀛洲都督,謚號為「剛」,即:追補前過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其二,嚴格執行死刑「三複奏」,死刑需由三省有司「三複奏」后,再交由皇帝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