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絕壁仙山
楊業守著老道的屍身直到天亮,因老道是受創傷而死,不遠處的酒館又給大火焚去,再加上世道不太平,楊業在此地又人生地不熟,因此便不敢請人幫忙安葬老道,只得再返回那酒館火場,在已經冷了的灰堆里,扒了許久,然後找到了一把燒去了木柄的鐵鍬,返回林中,尋了個隱僻的高地,挖坑將老道草草安葬。
葬下老道之後,楊業拖著疲憊身子,背靠一株大樹坐下,看著不遠處那柄從老道身上拔出來的,被乾涸凝固的血染成暗紅的剔骨尖刀,一動也不動,足有半個時辰時間,才收回了目光,伸手從懷中拿出老道交給他的那個錦囊,從裡面找出了那顆白色的珠子,托在掌心,仔細看了片刻,然後便伸手從脖子上扯出一條紅繩,將那繩子上掛墜的東西,和那枚珠子放在一起,又看了片刻,眼中露出一絲疑惑和迷茫,原來,楊業那個貼身帶著的掛墜,竟然是跟老道的那個珠子極為相似,一樣的色澤,一樣的材質,唯一不同的就是,兩個都是不規則的近似圓形的珠子,在具體形狀上略有不同。與老道這枚珠子詭異的來歷一樣,楊業自幼失怙,孑然一身,被一個書院收養,也是自記事起就帶著這個掛墜,收養他的書院山長曾告訴他說,在書院門外撿到襁褓中的他時,身上就掛著這個掛墜,想來與他身世有關,是以便讓楊業好生保管,冀圖日後能尋到家人。
楊業看了片刻那兩個珠子,想了想,便將自己原有那枚也取下來,同老道那枚一起,放進了錦囊里,然後又從錦囊里拿出了一個只有小指粗細和長短的布卷,那布卷也不知是用何種布料織就,看似細小的一卷,完全攤開來,竟有兩尺來寬,四尺來長,上面密密麻麻的畫滿了山川河流,阡陌道路,想來就是老道說的那份地圖。
楊業初一看那地圖,卻覺得十分奇怪,在那圖上,並沒有找到諸如魏、吳、燕、韓諸國,再仔細看時,才發現地圖中央一大塊被標註為中土的地方,上面許多山川河流,形狀與名字,倒與當今諸國境內的許多山川是一樣的,這才曉得這圖上將諸國統一稱作了中土。看明白之後,楊業在地圖上找到了自己如今的大致位置,也找到了太清觀的所在,只是心中卻愈發覺著奇怪,因為按這份地圖所注,這整個中土,只佔這份地圖的四分之一不到,這地圖上中土之外的那些地方,楊業則是從未聽聞過,就比如太清觀,按這地圖所標註,應是在吳國邊界的嶠山再往東幾千里之遙的地方,兩地之間,隔的全是山川。可是楊業早年求學時,曾經看過山水志,知道吳國嶠山再往東,應該就是無盡汪洋了,並無什麼山川存在,這是早已被世人證實了的。
看著這份地圖,楊業心裡忽然想,老道昨日那道符紙十分詭異,顯然不能用常理解釋,或許這太清觀,真是什麼海外仙山,別有玄機也未可知,這些年幾乎尋遍諸國,卻不曾有一丁點關於司玲蘭的消息,會不會就是躲到這些世外仙山中隱居了呢?想到這裡,楊業又自嘲地搖搖頭,心道這些年尋人不著,總說自己已經絕望了,卻不知道心底已是有些魔怔了,連這種荒唐念頭都有了。
楊業將那份地圖重新疊起來,又對著面前墳冢愣了片刻,心裡便決定去尋找那太清觀,倒不是真想要在那地圖上畫出的那些未知地方去找司玲蘭,而是心中對老道的死十分內疚,覺著老道是因他而死,而其臨死的願望便是想楊業去太清觀,替他完成為師報仇的夙願,眼下尋找司玲蘭已經無望,那麼這太清觀,無論如何,都是要去一趟的,老道臨終遺願,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去不去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是按著這份地圖,最終沒有找到老道口中所說的太清觀,或者找到了太清觀,最終卻對他師父的事情無能為力,也總算是儘力了,心中也會少些內疚,若是不做,只會覺著更加愧疚難過;再者,連年戰亂,塵世污濁,楊業幾年下來,如今已是身心俱疲,若真有世外桃源,倒也不失為安度餘生的好去處,而且他現在就在吳國酆郡,離吳國邊界的嶠山已經不算太遠了,也正好順路。
這段路程之艱難,遠超出了楊業的預料。在地圖上看似不遠的一段路,走起來才發覺竟是出人意料的長。
起初還好,在吳國境內的那段路,雖然比想象中長了許多,但是多是坦途,是以兩個月下來,便走完了。出了吳國,進入嶠山之後,便全是山路了,且越往裡走,道路便越加崎嶇陡峭,再到後來,便乾脆沒有路了。
老道臨死前殺那黑店父子的那兩張符紙,給楊業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老道臨死前說的那些話,讓素來讀聖賢文章,不言怪力亂神的楊業,對以往嗤之以鼻的那些玄怪異志,隱隱有些將信將疑起來,因那份地圖的迥異之處,楊業覺著其中玄機或許便在那地圖上所畫的那條通往太清觀的路線上,或許只有沿著圖上的線路走,才能進入到世人所不曾聽聞和到達過的那個太清觀,因此絲毫不敢行差踏錯,可是在失去道路作為參考之後,楊業辨別自己的位置就變得艱難了起來,好在那份地圖畫的十分精確詳細,楊業一邊走一邊拿自己周圍的地形同地圖上去比較,總算沒有走錯路。
這一日,楊業跨過一條淺溪之後,拿出地圖看了下,有仔細的打量了一番這條溪流和周圍的山勢,忍不住長吁了一口氣,確信了自己終於接近了地圖上面所標註的終點——太清觀,按照地圖所示,過了這道溪水,再往前走不遠,便是太清觀所在了。
楊業就近找了一株大樹靠著坐下,取下背囊,從裡面拿出一張白布,數了數上面用木炭劃下的橫道,一共是十二條,其中最後一條,是他十天之前所畫。山中無歲月,這些橫道,是楊業發現路途艱難,非短期可以到達太清觀之後,用來記錄時間的,每逢月圓,便畫上一道,從吳國酆郡到太清觀,在地圖上瞧著不算遠的一段路,竟然走了一年有餘,期間在山中以野果果腹,以溪水解渴,其中辛苦,自是不言可喻。
就著清涼的溪水洗了把臉,振奮一下精神,楊業便繼續向前走去,在中午時分,終於走到了終點,結束了一年多的跋涉。
看著眼前的景象,楊業振奮只余,第一感覺就是十分震撼,只見不遠處一面石壁,呈南北走向,極目望去,怕是至少要有上百里寬,若只是這些,楊業這一年來翻山越嶺,比這寬廣的山嶺也沒少見,還不至於驚訝,之所以震撼,卻是因為這面山壁,十分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垂直的矗立在眼前,抬頭順著山壁往上看,只見整面石壁拔地而起,直插天際,高聳入雲,不見山頂,也不曉得那雲層之上,究竟還有多高。若非親眼所見,楊業絕無法相信世間竟有如此雄奇壯闊的高峰,看著此山,才覺得仙山之說,只怕是真的存在的,如此高度,只怕真能直通傳說中的天闕仙宮吧。
這座高山實在太過引人注目,好長時間,楊業才從震撼中回過神來,這才發現,在這座山的山腳下,還連綿一片房屋,一眼望去,有方圓五六里的樣子,在這座雄壯高峰的山腳下,遠遠望去,很不起眼。
楊業覺著奇怪,因為時值中午,山中霧靄散盡,視線極好,雖然離那片房屋有些遠,看不太清楚,卻也能瞧出大致輪廓,感覺應該是個小鎮,倒沒有一點道觀的樣子,而且老道王志生前也總吹噓,太清觀如何如何龐大,方圓百里都不止,顯然遠處這個小鎮遠遠沒有這麼大,這樣說來,此地莫非不是太清觀?
無論如何,楊業歷時一年多,歷盡艱辛方才走到這裡,乍見人煙,也是十分欣喜的,歇了一會兒之後,便朝著那個看似小鎮的地方走去。走進去之後,已近黃昏,楊業發現,這裡街道縱橫,人聲鼎沸,酒樓茶肆,商鋪客棧,樣樣不缺,道士則是一個都沒有發現的,果然只是一座小鎮。
楊業這一年來,孤身一人,在深山中風餐露宿,靠野果和偶爾獵到的野兔野雞果腹,如今進入這個小鎮,看著熙攘人群,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心神鬆懈下來,一時間只覺得疲憊不堪,再無一絲力氣,也顧得到去尋那太清觀,去探究那地圖的真假或者自己是否走錯,找了個客棧,洗漱一番,便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楊業黑甜一覺,直到日上三竿,方才睡醒過來,吃過早飯,楊業出門到鎮上溜達了一圈,總算大致弄清楚了此地的情況。
原來那份地圖並沒有錯,楊業也沒有走錯。太清觀確實就在這裡,嚴格的說,就在小鎮身後那片絕壁之巔。
得知這個消息時,楊業更覺得震撼,不敢相信有人竟能在如此絕峰上建造道觀,聽鎮上人說,這絕壁直插天際,周圍都是直上直下,沒有通往峰頂的路。可是既然無路,那麼高地山峰,又該怎樣運送建造道觀的物料,觀中道士又該怎樣進出呢?楊業的疑問惹來和楊業說話那人哈哈一陣大笑,道是太清觀里住的的都是仙家,仙家手段,又豈是咱們這些凡夫俗子能夠想象得到的?
至於這個小鎮,也是因那太清觀才漸漸形成的。
原來這觀中道士大多專於修行,不事生產,日常生活所需,除了觀中自產外,尚有許多需要從外面採買,時間久了,山下就聚集了不少逐利而來的商人。另外太清觀為了香火傳承,需要尋找有靈根,適合修行的人收入門牆,但是有這種資質的人卻十分稀少,太清觀沒有那麼多精力和人力刻意派人出去尋找,只能讓下山遊歷的門人順便留意,當初老道就是這樣被他師傅發現,然後帶到太清觀修行的。然而觀中道士埋頭修鍊,偶有外出歷練,也多是去深山大澤,蠻荒險地,很少涉足俗世,因此種種,憑這種辦法招到的門人極少。
是以太清觀主要是靠另外一種方式來尋覓門徒,既讓世俗中那些豪門大族,甚至朝廷皇室尋找天資聰穎或者其他有過人之處的少年送到山下來,觀中會來人甄別挑選,這類人擁有靈根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但凡能從中挑出擁有靈根者,太清觀就回以厚利。
就這樣,這山腳下漸漸的匯聚的人就多了起來,時間久了,就形成了如今這般的一個小鎮。
這期間,楊業還得知,前幾天有好幾家豪族各自帶了一批少年前來,太清觀兩天後便要來人甄選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