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與聖賢同在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智瑤看著已經破敗的城池,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周公旦。
周王室東遷之後選址築王城,周公旦就選擇在了丘兆的南郊,它是在大河以南、彀水之北。
這是兩面山脈的中間,北邊、南邊有連綿大山脈和東邊也有群山,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中間又有一大片平原,再有大河和彀水的關係,十分適合開戰農耕,著實難怪周公旦會選這麼一個地方來築王城了。
事實上,整個「洛邑」分成了兩個部分,以河流為界,東面是王城,西邊則是「成周」。
王城當然是周天子以及公卿、貴族、國人生活的城池;而「成周」則是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等廟。
智瑤進入的城池就是王城,僅是在城外就能看待城牆看上去非常破舊,進入城內則是更能感受到周王室的衰敗了。
時間走到了公元前501年,距離周平王遷都已經有兩百七十年,周室東遷之後不久便對天下諸侯失去了管控能力,越是到後面姬周的臉面就越維持不住,再有太多任的周天子好幾次下注錯誤,導致周王室的面子在諸侯那邊是越來越不管用了。
「此些人比之我家大大不如。」智瑤說道。
王城內的國人不光看上去面有菜色,大多數人身上的衣服也是處處補丁。他們的精神狀態看上去大多頹廢,一點沒有自己祖先的意氣風發。
周王室國人的牛逼簡直是傳遍列國,不但造了周天子的反,成功驅趕走了周天子,還有將周天子逼債逼得躲在章台不敢下來的記錄。
國人驅逐周天子創造了「與民爭利」的典故;周天子躲債則是創造了「債台高築」的成語。算是姬周給諸夏文化的貢獻之一吧。
智瑤說周王室的國人比老智家的屬民更慘很有根據,老智家的自由民未必能吃飽穿暖,但是至少精神上有盼頭,不像周王室國人看上去雙眼麻木到像是行屍走肉一般。
堂堂王城裡面的建築物看上去都很老久,城池出入口的道路更是坑坑窪窪,還不足夠說明周王室真的衰敗,並且連周王室自己都放棄治療了嗎?
但凡周王室還想奮起,沒有修葺城牆的財帛,修補道路也就是費人工運來泥土的事,不至於讓主要道路坑坑窪窪的。
只是吧?可能是周室國人以往「戰績」太輝煌的關係,他們可是把不遵從天子號令當成了榮耀,以至於周王室少有的幾次徵召國人納賦,好好的天子之師比一些小國的軍隊看上去更加像是烏合之眾。
老智家在「洛邑」有產業,說白了就是向周王室公卿租下地皮,自個兒蓋房子做買賣來賺「天下人」的財帛。
晉國的趙氏善於放牧,韓氏善制弓矢,魏氏善制兵甲,范氏善制陶,同樣出自荀氏的中行氏和智氏則是善紡織。
每一個卿位家族都有所長,做買賣當然也就專註於拿手的產品,基本上也把持著那些行業,老智家在「洛邑」的店鋪當然就是賣布匹啦。
因為是布匹相關,荀氏(包括中行氏和智氏)一直跟齊國是激烈的競爭關係,以往晉國霸業穩固還能壓著齊國不敢在列國競爭,晉國要是被認為不行的話,荀氏在列國的買賣就要遭到齊國的種種壓制了。
「打聽謚伯陽何在。」智瑤為什麼還要特別打聽?只因為老子在周王室這邊的名聲基本臭了。
老子做了什麼?他在擔任守藏室史……也就是王室圖書館管理員的時候,他所管的典籍被王子朝攜帶到楚國,於是被罷免了守藏室史一職。
好傢夥!
那可是典籍啊!好些還是孤本,丟了就徹底沒掉的寶貝。
然後,楚國因為「問鼎輕重」的原因跟周王室就是死敵。
最為要命的是這個王子朝後面還發動了叛亂,成功之後佔據「洛邑」五年自號為王,隨後事敗逃亡楚國。
王子朝在事敗之後帶走了大量的王室典籍。
當時的「圖書館管理員」是老子,周王室由於某些原因不能治罪王子朝,還治不了老子啰!?
遭到連累的老子隨後去了秦國,沒有多久之後從秦國返回故里,風聲過去了又會經常到「洛邑」跟老朋友交流學問,時不時還讓人偷偷帶出藏室的典籍來看呢。
智瑤打聽到了老子的所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先派出家臣前往約見,才不能通知一聲都沒有直接跑過去,哪怕是到了禮崩樂壞的歷史階段,還是會顯得相當不貴族的。
某日,到了智瑤跟老子約定見面的時間,出於對學問人的尊重讓智瑤精心打扮了一番,帶上了很有誠意的禮物便去拜訪了。
這一位道家學派創始人今年已經七十歲高齡,活成了祥瑞才能無視周王室的惡意隨意來到「洛邑」訪友。
「智氏瑤,見過聃子。」智瑤非常清楚老子可不止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那麼簡單,會的學問簡直不要太多。
當代對世人承認的大佬,一般是在氏或名號後面加上一個「子」字以示尊重。
另外,春秋不能直接稱姓,要不然跟指著鼻子罵差不多。
同時,天下以姓為前綴的僅有一人,也就是周天子,其餘人都是稱氏。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始皇帝時期,因此始皇帝在稱帝之前叫趙(氏)政,稱帝之後才是嬴(姓)政。
現場還有幾個人。
智瑤等老子回禮,才好奇地四處辨認,想看看孔子是哪一位。
他們對智瑤更加好奇。
來自晉國卿位家族的嫡次子,身份方面比九成九的人都尊貴,年紀看上去那麼小,長得粉雕玉琢,尤其是看著氣質無比高貴,著實使人羨慕又嫉妒。
孔子非常好認,在場獨有一人長得高大魁梧,看去卻又文質彬彬。
現場就那麼一個身高接近兩米的人,由於智瑤剛才見禮,他們肯定要站起來回禮,一下子就讓智瑤認出誰是孔子了。
「我自己就能開宗立派,拜師什麼的當然不可能的啦……」智瑤心想。
孔子見智瑤一直盯著自己看,有些納悶的同時,說道:「貴,何以如此?」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畏懼又敬愛權貴,只是也不會蔑視眾生,好幾年前就在干有教無類的事業了。
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智瑤可以稱得上那個「貴」字,他畢竟是晉國卿位家族的嫡出,祖父目前還是晉國的「元戎」。
智瑤說道:「我在國中亦有聞中都宰之名。」
這一刻,孔子露出了驚喜的表情,心想:「原來我的名聲已經傳到霸主國那邊了嗎?」
智瑤又說道:「我聞中都宰有子弟三千,不知屬實否?」
這一下卻是讓孔子臉色變得惶恐,心想:「霸主國的公孫是代表正卿來問罪於我的嗎?」
不怪孔子惶恐,他在國內傳播學問就遭到魯國貴族的厭惡,一再遭到刻意的針對,列國由此也有相當惡劣的名聲。
沒辦法的事情,貴族的高貴來自於血統,他們能夠公侯萬代則是因為把持著知識,貴族中有那麼一個異類將知識傳播給「賤人」,不該排斥和譴責嗎?沒有派人去幹掉已經算是夠能容忍了。
那個「賤人」包含了好多階層,在春秋就是特指非貴族。
老子說道:「貴,今來為何?」
這是老子擔憂智瑤過來就是為了針對孔子。
天地良心!
智瑤可沒有幹掉孔子斷絕儒教的想法,純粹是覺得孔子很會教學生,想拜託孔子在「洛邑」期間幫忙教導一下自己帶過來的五十個孩子。
另外,孔子作為第一個大肆收徒的人,是不是有製作了一些教材?
智瑤自己要培養的班底簡直不要太多,琢磨著是不是能向孔子購買教材之類的。
「我欲效仿中都宰。」智瑤說道。
啊?
孔子、老子與諸人一塊愣住。
智瑤沒有講太多的大道理,直白說一個家族不能缺少人才,過來拜訪老子,又見孔子恰好在場,得知孔子有子弟三千想要其處獲得經驗。
老子表情奇怪地說道:「智氏大興矣!」
孔子則是一臉激動,應該是想著可算有人能理解自己了。
想辦大事對不對?怎麼能夠沒有志同道合的人。
沒有志同道合的人沒有關係,自己就培養出一批弟子!
「丘此來,求問謚伯陽於『禮』。」孔子一臉的歡喜,又誠懇地對智瑤說道:「『禮』為大,不知『禮』則無以授業,貴可同求也。」
這話……說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