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西域戰起
嘉峪關,這裡並不是大楚帝國的最西邊的領地,實際上大楚帝國自從接管了青康地區后,最西邊的地區已經變成了康西省。
而在准格爾部在最近幾年持續征戰,通過直接吞併,結盟間接吞併等方式已經控制大片中亞地區的領土,包括大片疆區。
因此,如今大楚帝國實際上已經和准格爾直接接壤,並且接壤的面積極大。
從康西省到青海省,再到甘肅省,甘肅省再往北那就是漠北蒙古了。
這是因為甘肅省在明王朝的陝西行都司的基礎上,加入了大片漠南蒙古的西部區域,比元王朝時期的甘肅行省還要更大一些。
在大楚帝國和准格爾接壤的廣大區域里,嘉峪關其實都算是內凹的腹地了,但是此地的戰略作用卻是不可代替的。
因為嘉峪關扼守著河西走廊,這是西域通往中原腹地的最便捷的通道,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一條通道。
如果不走河西走廊,那麼只能走北邊的大片沙漠、戈壁、草原地帶了,繞老大一圈殺到漠南蒙古腹地,從陰山一帶的豐州灘地區往南,跨過張家口或其他關口進入山西或河北地區。
嘉峪關不僅僅扼守著河西走廊,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並且嘉峪關背後就是河西地區最重要的大型綠洲之一,也就是後世的酒泉地區;再往後則是山丹地區,那裡有著大楚帝國在西北地區最為重要的軍馬場『大馬營軍馬場』。
依託大馬營軍馬場,當地駐軍可以獲得大量的優良戰馬。
而依託嘉峪關背後的綠洲地區,當地駐軍乃至周邊地區的駐軍可以就地解決相當多一部分的糧草,畢竟有綠洲才能種地嘛,能種地才能進行屯墾,有屯墾了才有糧食。
如果西北駐軍的糧食都需要靠後方運輸上來,那麼成本大了去,很難進行長期駐防的,就和明王朝時期放棄玉門關一樣,就是因為當地缺乏屯墾的條件,大部分補給都需要從後方運輸過來,維持成本太高。
再加上周邊威脅又大,所以不得不放棄玉門關,退回到嘉峪關進行駐防。
而退回到嘉峪關后,明王朝也確保了西線安全數百年,這靠的就是嘉峪關背後的大型綠洲以及更後方的牧場可以就地支持當地駐軍的糧草需求以及騾馬需求。
如此你就可以知道嘉峪關到底有多重要了,這地方不僅僅是昔日明王朝和如今大楚帝國的西大門,同樣也是維持在河西走廊兵力存在的重要補給供應地。
這樣的地方,在西域可不多。
出了嘉峪關后,想要再找到類似這種適合大規模駐軍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哈密地區了,之前說過的玉門關這些地方都不適合。
而哈密地區,也是之前葉爾羌汗國的核心領地,如今隨著葉爾羌汗國完蛋以後,也就落入了准格爾人的手中。
因為嘉峪關的重要性,楚軍接管該地后對該地的城池以及附近的長城都進行了整修,把嘉峪關防線從傳統的城牆式防禦工事,變成了符合火器作戰的防禦工事。
構築了固定式炮台、外圍要塞、挖掘了壕溝胸牆等等。
同時還修築了大量的駐軍營地,還遷移來了不少的屯墾營進行屯墾。
如今的嘉峪關包括周邊地區的整個嘉峪關防線,已經是一個長期駐防有兩萬多人兵力的大型防線。
而這兩萬多人里,騎兵的數量就佔據了半數以上,而幾乎所有野戰炮兵部隊,都是配屬了大量騾馬,機動能力和騎炮兵相當的炮兵部隊。
這種兵力配置,在中原地區也好,南方地區也好都是看不見的,主打的是機動能力。
不僅僅騎兵多,火炮跑得快,而且步兵部隊也配屬了大量的騾馬以及馬車,必要時候步兵也能騎著馬進行短途的快速機動,有點類似弱化版的龍騎兵。
話說龍騎兵這玩意,在楚軍里已經徹底消失了,因為楚軍的大量師屬騎兵團,已經逐步改革為標準的輕騎兵,能上馬衝鋒也能下馬列隊的那種。
倒是一些步兵部隊為了加強機動能力,開始大量配屬騾馬,具備一定的騎馬機動,下馬作戰的能力,不過也和昔日的龍騎兵不是一個概念。
龍騎兵,就算差一點,人家好歹也是騎兵,用的馬匹也是正兒八經的戰馬,必要的情況下也能進行馬上作戰,雖然水平很渣……
而這些快速機動的步兵們,使用的都是一些便宜貨色的役用馬,這些役用馬平日里都是用來拉車的,車上運輸步兵們各種裝備以及後勤補給,帳篷之類的,能夠讓士兵們無負重徒步行軍。
騎馬行軍,那都是特殊情況下才能幹的事。
所以平日里也沒有進行專門的馬上作戰訓練,可玩不了馬上作戰。
這些在西北乃至北邊地區的步兵,之所以配屬一定數量的役用馬,純粹是為了提升步兵的機動能力,日常機動也不是騎馬,而是徒步,頂多坐一坐馬車。
畢竟在西北以及北方草原作戰,地方太大了,步兵只靠兩條腿走路,等步兵趕到戰場,黃瓜菜都涼了。
因此陸軍一直都致力於給這些方向的步兵們提升機動能力,配屬更多的騾馬,馬車都是出於提升機動能力的考慮。
至於為什麼不都換成騎兵……騎兵貴啊!
軍隊的很多東西,都是需要考慮成本的,不可能什麼好什麼來。
哪怕是准格爾這些游牧民族,他們的軍隊也不全是騎兵,相當多一部分還是步兵,只不過騾馬多,步兵也因為負重少,所以行軍速度比較快,必要時候也能集中部分步兵騎馬進行快速行軍罷了。
楚軍也差不讀,而和准格爾單純配屬眾多騾馬不一樣,楚軍在西北以及其他北方地區的部隊,還會大量配屬馬車。
而大楚帝國陸軍裝備的馬車和傳統的東方式馬車還不一樣。
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四輪運輸馬車,這玩意採用了轉向機構以及圓柱式軸承,同時還採用彈簧減震。
而這些都是為了提高運輸能力。
大楚帝國在國內統一戰爭的時候,就開始廣泛採用新式的馬車作為運輸工具,不過早期的時候因為缺乏騾馬,再加上南方地區的地形緣故,因此馬車運輸的比例還不算太大,很多時候為了給前線運輸補給,還得廣泛依賴獨輪車甚至人力搬運。
而等到東擄戰役期間,因為東北地形平坦,同時騾馬保有量也多了起來,因此那個時候楚軍就開始大規模裝備使用各種類型的新式馬車,既有四輪馬車也有雙輪馬車,兩者是搭配使用的。
畢竟兩者對騾馬、地形的要求都不一樣,彼此很難進行全面的取代。
四輪馬車運輸量大,但是對地形要求高。
雙輪馬車運輸量小一些,但是對地形不怎麼挑剔。
大楚帝國的馬車運輸,在東擄戰役的後續期間,尤其是深入東北腹地、漠南蒙古腹地的時候更是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承擔起來了楚軍數百上千公里的後勤運輸。
等東擄戰役結束之後,馬車已經成為了楚軍後勤物資運輸,乃至前線行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並且開始在更大範圍內進行了普及,哪怕是在南方地區也開始大量裝備馬車。
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獲得了漠南蒙古這個重要的產馬地,並且也和漠北蒙古達成了協議,成為了漠北蒙古三大部落的宗主國,雙方進行了互補貿易,漠北蒙古通過出售牛馬羊等牲口以及羊毛等物資,換取大楚帝國的槍炮刀劍盔甲各類軍需物資以及茶葉、布匹等各類生活物資。
那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雖然還缺頂級戰馬,但是普通戰馬就不缺了,至於普通的役用馬那就更不用說了,至少滿足軍需還是足夠的。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的軍用馬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後勤部根據以往的馬車使用經驗,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對軍用運輸馬車進行了改進,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的改進后的軍需馬車並廣泛服役各部隊。
其中服役於西北地區四輪馬車就有好幾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貨運四輪馬車的載重量達到了一噸,而且車架是經過了專門設計,可以用來運輸標準的物資運輸箱。
為了更好的運輸各類軍需物資,尤其是各類彈藥這種大宗補給品,後勤部專門制定了裝箱標準,規定了若干規格的統一尺寸。m.
而且箱子還有卡扣,箱子進行堆疊的時候保證穩定。
相應的馬車上的車架也進行了規範設計,有標準的卡扣。
如此後勤運輸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的把裝著彈藥的木箱往上堆疊。
怎麼說呢,大楚帝國的後勤部門,在新式馬車以及彈藥箱上,玩了一把類似後世標準集裝箱的模式。
這樣的好處能夠能夠統一運輸標準,裝卸的時候也更加簡單方便。
然後這些四輪馬車因為規格高度統一,並且設計的時候也考慮到了臨時結成車陣自保的需求,因此車架的前後往往還有卡扣可以進行首尾相連並固定。
利用馬車,尤其是四輪馬車結陣自保,這是大楚帝國後勤運輸部隊的常用戰術,也是必須的戰術,可以有效的抵抗敵軍中小規模騎兵的襲擾,確保物資的安全。
結陣自保的時候,士兵們可以躲在裝載了物資的馬車後方,用火槍或輕型火炮等物資進行反擊作戰。
如果運輸的物資還是糧食這些東西的時候,那麼這種車陣基本上和一個沙袋構築起來的野戰堡壘也沒啥區別,防禦能力相當強悍。
對於缺乏重火力的敵軍襲擾部隊而言,想要攻破這種的車陣是需要付出慘重代價的……嗯,大部分時候付出慘重代價也打不破。
東擄戰役期間,楚軍的後勤運輸部隊,廣泛使用這種車陣進行自保,對面的蒙古騎兵基本都無可奈何,非要強攻的話,基本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然,這也是因為楚軍的後勤運輸部隊,往往都是專業的輜重部隊進行運輸,這些輜重部隊的戰鬥力可不比普通步兵差多少,並且普遍還配屬六十五毫米團屬野戰炮,火力比襲擊者還要更強。
楚軍的各師屬輜重團,和傳統的後勤部隊是軟柿子可不是一回事,人家戰鬥力很牛逼的,直接拉上去打團戰表現可不比普通步兵團差多少。
哪怕是在後方進行運輸的運輸部隊是臨時徵召的民夫,但是一般也會有乙等師等正規軍進行護送。
打到後來,那些東擄人控制下的蒙古騎兵乾脆都放棄襲擊楚軍的後勤部隊了……出動小規模的兵力打不動;至於出動大規模的兵力……人家楚軍又不傻,豈能讓你大規模的兵力繞后襲擊後勤。
大規模應用馬車的傳統,在承順十四年的嘉峪關前線更甚,因為這地方一路往西都是一路平坦,要麼是沙漠,要麼是戈壁灘,而且距離非常的遙遠,物資運輸如果不大規模使用馬車的話,根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承順十四年七月十八日,一萬多楚軍先頭部隊開始離開嘉峪關,朝著哈密方向進軍,掀開西域戰役的時候。
一路上都是各種馬車!
區區一萬多人,光是各種馬車就帶了一千多輛,攜帶了大量的糧食、飲用水以及彈藥以及行軍駐紮的帳篷等各類物資。
看著身後趕著眾多馬車,身上還大包小包帶著大量物資的手下,林旭兵少將心安了不少。
此番他率部最為全軍前鋒,先行朝著哈密方向發起進攻,在他看來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什麼准格爾人,那不過是一群還停留在野蠻時代的游牧民族而已,不值一提。
真正的敵人是西域的大片無人區以及距離!
戈壁灘和沙漠會導致難以就地補充糧食和飲用水。
漫長的距離會導致補給極為困難。
因此想要出征西域,作戰什麼的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帶上足夠的補給。
他可不想大老遠跑幾百公里過去后活生生餓死渴死……
所以這一次出征,他是帶上了儘可能多的各種補給……他就沒想過能夠在西進過程里能夠就地獲得補給,也沒有想過西進后短時間內就獲得後方的補給。
林旭兵陸軍少將率軍西進后,第一時間就派遣了麾下第二十三騎兵團急速朝著赤金城而去。
如今准格爾人的勢力,都已經擴張到了距離嘉峪關不足一百公里的赤金衛地區。
這地方本來只有兩三千人的土著生活其中,早些年的時候還接受明王朝的冊封呢,不過那都是陳年舊事了,大楚帝國成立后,此地歸屬葉爾羌汗國管轄。
因為葉爾羌汗國和大楚帝國交好,而此地作為距離大楚帝國控制區嘉峪關最近的一個綠洲地區,是和大楚帝國進行各種貿易,也是接受大楚帝國軍事援助的第一站。
因此也頗受葉爾羌汗國方面的重視,在這裡一度駐防了不少兵力,這些年也陸續彙集了不少的商旅在這裡居住經商。
今年春天准格爾擊敗葉爾羌汗國后,持續橫掃整個西域地區,這個地方自然也落入了准格爾人的掌控之中。
在這裡,如今有準格爾派過來的兵力三百餘人,此外還有當地僕從軍數百人。
他們的目的倒不是說對抗大楚帝國……他們也沒那個能力,人家准格爾高層再傻逼,也知道不可能在距離嘉峪關這麼近的地方抵抗楚軍啊。
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如今和楚軍打仗還想要贏,那麼就一定要拉開距離……距離,才是他們的最佳物資。
直接跑到嘉峪關附近和楚軍死磕……這恐怕得十級腦殘才幹得出來。
因此准格爾在赤金衛地區的數百兵力,並不是為了直接對抗楚軍,純粹是為了充當前沿觀察哨,觀察楚軍動向……
如果楚軍殺出來了,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第一時間把消息傳遞到後方的哈密去。
如今的哈密地區,才是准格爾人在周邊地區的重點防禦地區!
嗯,也只有哈密地區,才有足夠的地理條件支持更多人口的生存並駐軍,其他地方還差了點。
如今在河西走廊地區里,基本上就兩個地方適合大規模屯兵駐防,一個是哈密,一個是嘉峪關,其他的基本都不太適合了。
而這兩個地方到今天,嘉峪關是扼守關東地區的西大門,哈密則是扼守西域的東大門!
這也意味著,大楚帝國想要西進,前期就得圍繞著哈密來打……
這是地理因素的限制,和將軍們的想法沒啥關係,你不走哈密的話,也沒路可走了。
總不能真的橫穿大片大片的無人區吧,那可都是戈壁灘和沙漠,幾萬人跑進沙漠里行軍……還橫跨數百上千公里,沒二十級腦殘都不可能幹出這種事。
基於當地的地理情況,出現了楚軍在嘉峪關駐兵、准格爾人在哈密駐兵的情況,而在兩者之間的漫長五百多公里的距離上,則是有著准格爾掌控的沿途小城鎮,這些小城鎮基本也依託綠洲而存在。
距離嘉峪關最近的就是這個赤金城了。
這地方其實很小的,所謂的城池放在華夏地區里,其實也就和小鎮差不多,因為此地有準格爾的兵力駐防,因此楚軍對這地方也算比較重視。
林旭兵派遣的第二十三騎兵團的目的地就是這裡,倒不是為了拿下這地方,主要的還是想要通過突襲的方式封鎖並攔截該地的准格爾兵力,儘可能的拖延哈密方向敵軍獲知楚軍西進的消息。
大軍西進的消息,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最好是等大軍一路殺到哈密后,哈密城內的敵人才知道那最好。
至於什麼不宣而戰之類的……這就扯淡了,大楚帝國打仗,暫時還沒有正兒八經對別人宣戰過呢。
一般都是內部來一道聖旨,對自己說明戰爭的必要性和正義性以及利益什麼的,然後給敵人來個警告之類的。
這一次也是如此,大楚帝國已經在大楚邸報上刊登了一篇聖旨,把戰爭定位在自衛反擊上……你說准格爾沒打大楚帝國為什麼還反擊?葉爾羌汗國也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啊,哪怕全天下人都知道這只是個名義上的藩屬國,當不得真,但是帝國官方要當真你也沒辦法啊。
這准格爾人都打了帝國的藩屬國,帝國打回去沒毛病吧?
而在六月份的時候,帝國禮教部藩務司已經給准格爾方面送去了訓斥文書,嚴肅指責了准格爾方面幹掉葉爾羌汗國的野蠻行為,並要求他們離開退出原葉爾羌汗國領地,不然後果自負云云。
人家准格爾自然沒搭理……回信說了一大堆,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關你屁事……
他們既然都對葉爾羌汗國下死手了,那就是已經預料並有心裡準備應對帝國的反擊。
這肥肉都已經吞下去,你還讓他們吐出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後頭帝國方面自然也懶得繼續派人送什麼外交文書過去了。
談個屁,直接出兵干它!
這就有了林旭兵少將率軍出征,也有了陸軍第二十三騎兵團奉命急行軍進攻並封鎖赤金城。
七月十九日,大楚帝國陸軍第二十三騎兵團的騎兵們,就出現在了赤金城外,引來了城內准格爾人以及當地土著的極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