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1893年10月15日,正午12時,此時清、日海戰的消息還未傳到大清,整個北京城依舊是歌舞昇平的景象,不過紫禁城內卻已是一番緊張模樣,宮殿間到處是匆忙穿梭的官員與士兵,搬運著大量的資料與設備。現在整個紫禁城都成了一個巨大的指揮中樞,接受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情報信息,至於養心殿這個自雍正皇帝之後便成為清代皇帝寢宮的地方,大部分區域更是被改成了內閣集中辦公的場所。
養心殿西暖閣的小室內,一張巨大的長桌上疊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奏摺,而張彥正伏案研究著地圖,上面是整個朝鮮半島清、日軍隊的分布圖。從10月日本開始向朝鮮派兵開始,除了原本在朝鮮的使館守備隊外,加上在仁川登陸的部隊,日本一共有將近四千名陸軍精銳進入了朝鮮,這個數字乍看上去似乎不多,但實際上對於大清已經具有相當的威脅了。此時大清在朝鮮的常駐軍隊一共也不過1萬人,還主要分散在漢城、平壤、牙山等地,無法對日本形成優勢兵力。
..」看著眼前畫滿了圈圈點點的地圖,張彥長長嘆了口氣,揉了揉發酸了雙眼,一臉的憔悴樣。從決定向日本開戰以來,張彥每天就睡四個小時,長時間的工作讓他覺得越發疲憊起來,可即便如此依舊覺得事務繁忙,分身乏術。這主要都是張彥當初過於強勢,直接撤免了李鴻章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之後又秘密組成了戰時內閣,雖說這為自己向日本開戰鋪平了道路,卻也帶來了巨大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失去李鴻章后內閣運作出現了不暢,這就將一大堆繁雜的政務壓到了張彥的身上,讓他不得不分心於政府的日常運作中去,初期尚且能承受,但長此以往怎能不憔悴。
面對愈加難以應付的政務,張彥也曾想把李鴻章從家裡再請出來,甚至還偷偷派人去李家打探了幾次,可始終都拉不下這個臉,畢竟當初是自己放出了狠話把李鴻章給趕出了內閣,現在再死皮賴臉的把人家請出來,不就是自己扇自己耳光嘛。沒辦法,張彥只能一個人硬抗著,一天下來往往是忙得連飯都顧不得吃。從今天一早開始,張彥就沒進過一粒米飯,桌上雖然擺著膳食他卻連筷子都沒動。
正當張彥停下休息的時候,一個白白胖胖的太監在門口探出了頭,又朝張彥身邊伺候的小太監使了使眼色,指了指桌上擺著的膳食。
小太監卻只是搖頭。
「如何李總管?」門外一位年老的太監問道。
「皇上還是沒動啊」胖太監將腦袋縮了回來,一臉愁容地說道「這飯菜都送了好幾回了,可從大清早到現在,皇上就沒用過膳,現在全靠參茶吊著,老爺子,您看這可如何是好啊。」
..」老太監嘆息道「自從李大人走後,這政務的重擔一下子都壓到了皇上的身上,皇上這樣已經好幾天了。」
「所以老爺子您快想想辦法吧」胖太監急忙說道「您在宮裡可是德高望重的人,皇上也許能聽您的話。」
「就我個奴才說出來的話有什麼用」老太監搖了搖頭「這治病要治根,要讓皇上輕鬆,得把李大人找回來才是正事兒。」
「可這事兒咱們當太監的幫不上忙啊?」
..所以要想辦法呀」老太監輕聲說道,也沒再搭理胖太監直接掀開門帘走進了屋裡。
..」老太監來到了張彥身邊。
「啊,你來了」張彥瞥了眼老太監,示意身後的小太監退下「和平飯店來消息了?」
「是的」老太監躬身說道「任務圓滿達成,樂善堂、玄洋社在朝鮮的機構已經被我們全部拔除。」
「恩,不錯!」張彥微微點了點頭,活動了一下發酸的肩膀「這可是這幾天來最讓朕欣慰的消息了,這樣咱們可是摘了日本在朝鮮的耳目,這對之後的行動可是大大有利啊!現在只等賡堂(呂瀚字賡堂)那邊的消息了!」說完他又拿起桌上的奏摺開始批閱起來。
老太監擔憂地看著疲憊的張彥,..您已經忙了一天了,稍稍吃些東西吧?」
..朕還不餓。」張彥隨口答道,正好翻到一本來自台灣的奏摺,是台灣巡撫邵友濂奏請內閣增加撥款的摺子,由於邵友濂要的銀兩數目有些多,內閣一時拿不定主意便扔給了張彥。
「連這麼個小問題都要麻煩朕!」張彥嘀咕著,翻看了一陣便批了個准,又把奏摺扔給了身旁站著的老太監,說道「你看看!這內閣是越來越沒用了,李鴻章在時好歹還能定點主意下來,現在居然連這麼個小事都要請示朕,簡直成了吃乾飯的!」。
「這也許是內閣大臣們小心吧?」老太監說道。
「小心?我看是無能才對!」張彥似乎有些火氣,聲音提高了不少,他指著桌子上堆積如山的奏摺說道「我設立內閣就是來處理政務的,你看看,居然還留給我這麼多奏摺,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都改撤了!」
眼見著皇上越發不高興起來,老太監卻覺得有了插嘴的機會。..」老太監小心翼翼地尋找著措辭「皇上也不能都怪內閣,畢竟李大人走後,這新的總理大臣也沒任命,沒人統領這內閣的運作自然是通暢不起來。」
「嗯?」張彥看了眼身邊的老太監,似乎有些奇怪「你這老傢伙,向來只管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今天怎麼倒替內閣說起話來了。」
「皇上,這朝廷內閣之事老奴我本是不該插嘴的,只是看到皇上每日處理朝政如此辛苦,老奴有些話實在忍不住想說..」
「行了..」張彥擺了擺手,打斷了老太監的話「朕知道你的意思,不就是要朕把李鴻章再請回來嘛」
「老奴也是替皇上著想。」老太監恭敬地說道。
..」張彥微微嘆了口氣,說道「朕當初撤了李鴻章也並不是意氣用事,朕除了想為開戰統一思想外,順便也想給內閣換換血,補充些年輕人進去,畢竟改革到現在朝廷里也湧現了不少青年才俊,是該給他們些機會了,可沒想朕做事還是有些倉促,撤了李鴻章又沒想好合適的接班人,這不就弄了這個尷尬境地,搞得內閣青黃不接。」
「既然如此皇上可以再把李大人找回來啊。」
「你以為朕不想啊,可是拉不下這個臉啊!」張彥一臉愁容「當初朕豪言一句把李鴻章給撤了,現在再恬著臉把他請回來,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刮子嘛」。
..」老太監聽張彥這麼一說,眼珠子一轉立刻心生一計「皇上其實這很好解決啊!」
「恩?此話怎講」張彥迷惑道。
「皇上,您是當事之人,所以心為其亂,想不到辦法,其實整件事的解鈴人就在您身邊啊!」老太監微微一笑說道「皇上您可以找皇后出面啊!讓皇后找個時間出宮省親一回,借著看望老父親的機會,讓皇后和李大人說道說道,不就行了嘛。」
..」張彥摸著下巴思考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搖了搖頭「你這辦法好是好,可是讓李鴻章這老頭再回內閣,不就證明朕承認錯誤了嗎?」
「非也非也!」老太監將手中的奏摺放到了桌上,湊到張彥耳畔說道「皇上不一定非要讓李大人回內閣啊,只要皇上把李大人騙到這裡替您處理政務不就行了嘛,最多再賜個頭銜已算是恩重如山了!」
「誒!不錯!不錯!」聽老太監這麼一說張彥是茅塞頓開,之前困擾自己的問題瞬間便被解決,「還是你腦袋靈活,不愧是服侍了我老爸這麼久的老人了,真是老於世故了。」張彥樂呵呵地說道,似乎心情大好。
「老奴也是擔心皇上過於操勞這才多嘴,也是僭越了。」老太監小心地說道,雖說張彥現在看上去挺高興,可就怕回過神來后就責怪他干涉朝政和皇族家事,畢竟伴君如伴虎,這些事兒老太監可是見多了。
..你真是太小心了,不用這麼樣,你為朕著想,朕是明白的,非但不會怪罪,你替朕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朕還要好好犒賞你!」張彥笑著說道,不過話雖如此,心裡還是很滿意老太監的態度。
..」張彥隨即沉吟起來「看來目前這責任內閣的制度還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依舊要改進啊?」
大清雖然在1888年對政體進行了徹底改革並頒布了憲法(歷史上1908年清政府才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但總的來說依舊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當時的改革張彥主要借鑒了兩個君主制國家的政體制度,一個是英國、另一個就是日本。
在內閣方面,英國政治中,內閣是一個包括多個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門的官方體制。多數成員是高級的政府大臣,他們大多被冠以政府部門「大臣」的稱號,英國的內閣成員主要從上下議院中產生,一旦成為正式成員,將會失去原有的議會席位。而日本的內閣是明治維新以後,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四年後《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第五十五條規定國務大臣輔弼天皇。而憲法內文並沒有「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名詞。內閣當時依據內閣官制之法律運作,但實際上職權並不明確,內閣總理並沒有閣臣的任免權,由於任免權在天皇手上,所以當內閣意見不一時只能總辭。內閣總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總理「大命降下」授命組閣。明治後期至昭和中期,總理的人選由曾當過總理,被稱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薦。大正後期至昭和初期的政黨內閣時代,是基於「憲政之常道」,由眾議院的政黨構成而任免政黨黨魁組閣(例如政友會為最大黨,則任命其組閣。當政友會下台後,則任免另一個大黨憲政會組閣,由大黨輪流執政。)
現在大清的內閣更像是日本明治初期的情況,內閣成員由皇帝直接任命,這樣做的好處是皇帝的權利依舊保持了下來,可壞處就是一旦內閣群龍無首,又一時沒有合適的人選,那可就要辛苦皇帝了,現在大清缺少的就是一個內閣選任的制度,不可能樣樣都由皇帝來操辦。
「看來等把小日本辦了后,這政體上還要多動動腦經啊!」張彥心裡思忖著。
「皇上好消息!」正當張彥陷入沉思之時,一位高大的男子衝進了屋裡,正是科爾。「皇上,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