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1893年11月8日晨,大島義昌指揮的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分左、中、右三路率先向大同江南岸守壘清軍發起攻勢。他的目的十分明確,即是利用兵力上的優勢從三面同時向清軍發起進攻,使對方火力分散、頭尾難顧,最終全面突破清軍的防線。不過很顯然,參謀出身的大島義昌對於戰事有些過於樂觀,不但高估了下屬部隊的戰鬥力,同時也低估了清軍在防守上的實力。(大島義昌,山口縣人,明治時期的陸軍大將,甲午戰爭時期為混成旅團長,日俄戰爭時任第三師團長,戰後首任關東都督府都督。)
大清的陸軍從1884中法戰爭到現在,大大小小的仗打了無數次,戰鬥經驗已是十分豐富,而最為拿手的就是陣地防禦戰,作為新軍出身的劉飛自然秉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利用堡壘與大炮的組合打造出了一張牢固的防禦網。由於整個平壤城都是背靠大同江建造,位於城市東南面的寬大江面也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大清守軍首先便是在大同江南岸修築了數目眾多的堡壘,每座堡壘的位置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做到互為掩護,再配上大清生產的馬克沁機槍,只要堡壘內的機槍同時開火,就能編製出一張無死角的火力網,而堡壘之間戰壕密布,方便同行,外圍更是架設了多處鐵絲網,用以阻攔日軍的步兵的進攻。除此之外大清更是在大同江北岸以江面為屏障設置了大量的炮兵征地,延伸了防禦的面積與火力。為了讓日軍無處可藏,在戰前劉飛就命令將平壤城外所有的樹木、灌木伐了個精光,從城頭上放眼望去幾乎是毫無遮攔,就只有光禿禿的地面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出現平壤城外三公里內的足行生物都會成為大清火力的打擊目標。而日軍,明明兩天前就已經駐紮在平壤城外,早應對大清完善的防禦布局有所了解,卻依舊貿貿然發起攻擊,可見大島義昌對於攻城經驗的不足。
在軍官們的催促下,數百名日本士兵高呼著向平壤城起衝鋒,卻迎面便撞進了清軍精心布置的開闊地中。當日本士兵衝進開闊地中心的時候,頭頂上傳來了讓人不安的呼嘯聲,沖在最前面士兵不自覺地緩下了腳步,一臉茫然地望向天空,可還問等他們弄明白什麼情況,便瞬間被巨大的氣浪與火焰所吞沒——數十枚炮彈從天而降,整個日軍的攻勢也為之一頓。
就在在日軍進入開闊地中心的同一時刻,清軍數十門155mm長管加農、220mm線膛迫擊炮立刻隔江轟擊,噴射出巨大的炮彈。炮彈旋轉著飛出炮口,摩擦著空氣發出刺耳的鳴叫,在毫無遮蔽物的空地上種出一朵朵火焰與金屬組成的毀滅之花,無情地收割者日軍士兵的生命。在清軍所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為強大的便是其配備的八門220mm線膛迫擊炮,(其並非等同於後世的迫擊炮,準確的講它應該屬於迫擊炮的前身——臼炮,特點為: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而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擊炮。)在沒有藏身之處的大地上,220mm線膛迫擊炮所發射的榴彈威力成倍增長著,每一發落到地面的炮彈都會帶起數百枚破片橫掃四周,即便未被直接擊中,光是被那些鋼鐵碎片所擊中也是非死即傷。
在火炮的攻擊之下,整個開闊地上,到處都充滿了死亡的威脅,之前還好好站著的戰友,可能下一刻便被飛射而來的彈片割去了腦袋。此時,死亡率最高的就是那些新近入伍的士兵,面對突入起來的攻擊,驚訝的他們往往都是呆若木雞的站著,直接成了活靶子。不過對於那些富有經驗的老兵來說,此時的境況同樣也不容樂觀,由於身處開闊地,身邊沒有任何可以藉助的隱蔽點,老兵們所能做的也僅僅是早些趴在地上,一邊護住頭部一邊向神靈祈禱而已,除此之外也別無他法。爆炸聲,哀嚎聲,瞬間充斥了整個開闊地,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日本便損失了將近300名精銳士兵。
不過如此巨大的損失,卻也有日本自己的功勞。一般情況下的第一次衝鋒往往只是對戰雙方試探性的摸摸底而已,在遇到猛烈阻擊的情況下應該立刻撤下部隊再重新謀划組織進攻。不過不久前剛剛擊敗聶士成的大島義昌似乎有些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心想要率先攻入平壤城拔得頭籌,居然對大清強大的火力視而不見,下令「寧死勿退」,並命令督隊官驅趕士兵,拚死衝擊,如此情況之下自然是加重了部隊的損失。
十九世紀的日本陸軍改革起自明治維新時代,主要師承兩大歐洲強國——法國、德國,最早是模仿歐洲傳統陸軍強國法國,不過自其被普魯士擊敗之後日本陸軍便開始「移情別戀」,轉向了德國陸軍的「懷抱」。日本在陸軍編製方面,明治政府以海岸防禦和穩定國內政局為目的,於1871年將全國劃分為四大守備區,即東京、大阪、鎮西、東北四鎮台。1873年又進一步將四鎮台擴大為六個軍區,並開始設立新的兵種。1888年推行了最重要的編製改革,這就是廢除鎮台制,改設師團制。新制系仿效德國陸軍的辦法,在師團中按比例配備有獨立作戰所需要的各種兵器,使之成為多兵種合成編組的獨立作戰單位,也就是陸軍的戰略單位。當時日本陸軍師團下轄有2個步兵旅團,1個騎兵大隊(營),1個炮兵聯隊(團),1個輜重大隊(營),1個工兵大隊(營)。由鎮台建制改為師團建制是日本軍隊職能由對內轉向對外的一個重要標誌。從此以後,日本陸軍師團的數量和質量,便成為衡量它的軍事實力的重要尺度。到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日本陸軍以擴編到7個師團。在現代化的軍事體系與訓練之下,十九世紀末的日本陸軍在世界上也算是不錯,特別是班、派一級軍官的戰鬥意志、素養,可謂是一流。
不過日本陸軍卻有一個致命或者說是奇怪的弱點,那就是班排指揮一流,但是越往上越差勁,到了師團級別的高級軍官,其指揮幾乎可以用死板來相容。後世的影視作品中,描寫日軍軍官基本上就是一臉橫肉,只會手持軍刀高呼「突撃」的腦殘形象,雖說這有故意醜化的成分,不過現實中日本陸軍高級軍官的指揮水平其實比這也高不了多少。
日本陸軍間曾流傳著這樣的笑話:
海軍司令:碰到難以對付的硬骨頭你會怎麼做?
少佐:.
海軍司令:不錯!好樣的!
陸軍司令:碰到難以對付的硬骨頭你會怎麼做?
少佐:呼叫支援
考官:八嘎!膽小鬼!!******
少佐..以我大日本帝國無上武士道精神,向敵人展開無畏的衝鋒!!
陸軍司令:嗯,這才是我大日本帝國的軍人!!
就連在二戰前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的乃木希典,其戰場上的指揮水平也是乏善可陳。特別是在他的「成名之戰」,日俄戰爭旅順戰役中,這種低水平的指揮,更是暴露無遺。戰爭期間,乃木以3個師團、2個預備團、2個野戰炮兵旅團共5.6萬人兵力和386門大炮,向旅順3.3萬俄軍發起3次總攻,歷時150日,乃木用人海、地道、夜襲,甚至組織了三千五百名頭綁白布的敢死隊衝鋒,均以失敗告終,戰死日本軍人5萬餘人,連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戰死了,可旅順仍在俄軍手中。最後還是靠著兒玉源太郎的指揮(明治時期的日本第一智將,與桂太郎和川上操六並稱明治陸軍三傑),打了八天,以戰死戰傷六千二百餘名士兵的代價攻下203高地,才最終扭轉局勢,拿下旅順。就連日本陸軍的戰神尚且如此,其他將領的水平也是可想而知了,簡單點來說「豬突」便是他們最大的殺手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