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吳忠的早茶
大閱城的農夫集市,讓我打開了新的視野,美好的印象久久的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幾天來,那些手藝人的技藝和音容笑貌,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們簡單質樸的生活態度,和匠心獨創的各種作品,像春天的雨露般流進我的心田,使我甘之若飴,治癒著我。
它們就像我心裡早就埋下的種子,漸漸的發了芽兒,讓我重新燃起許多美好的憧憬。
我需要重新規劃我的餘生,不能就這樣繼續沉淪。我去找老王,想更多的了解這些人的情況,看得出他身邊有很多這類人。
老王總是笑容可掬,了解我的想法后,「好,明天和我去吳忠吧,帶你去拜訪一個人。」……。
我整理著思路,籌劃著未來的路怎麼走。想起張磊的留言,就和他微信起來。
我問他怎麼辭職了,他說他不想在那裡幹了,因為無事可做,那個叫「老好人的」老闆對他還特別關照。他不想在他那裡混飯吃,覺得自己沒有太大價值。看到我后,就辭職了。
張磊的情況有些特殊。
那一年,在外漂泊了二十多年的我,回到了我的故鄉,銀川。這裡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有太多值得回憶的事情和情感的牽連。我回來,主要是想多陪陪年邁的父母,畢竟在外二十多年,失去的親情,太多了。
由於職業的習慣,我就在新新大廈的頂部,建了一個「卡洛斯(銀川)家居飾品館」,並請來了我的朋友,美國最大的設計機構AvaLiving的總裁David先生來銀川給我助威,同時邀請了本地的行業精英們,舉辦「設計無國界」專題研討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從那以後,我的這個軟裝館就熱鬧起來了,每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一天,有個中年女士和一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小夥子來到我的館里參觀,然後走到我的面前。我熱情的接待了他們。這位女士詢問我還需不需要招人。
當我了解到他並非室內設計專業畢業后,從工作需求的實際出發,就婉言拒絕了。
母親很失望的看著小夥子,打著手語,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小夥子是個聾啞人。他們戀戀不捨的看著我,下樓了。
大約一個小時后,我下樓來到展廳,發現母子二人沒有走,站在櫃檯旁對著一件印度進口的布藝產品,指指點點。我微笑著走過去,小夥子激動起來,拿著這件布藝給我看,他母親告訴我說,他的兒子會做這類產品,然後拿出手機,打開后讓我看。
從照片上看,這是一組藍染布藝作品,從專業角度看,都很不錯。於是我問他們,這些東西還在嗎?小夥子用力的點點頭,表示還在。當時我想,如果不錯的話,我倒是可以讓他們拿過來幫他們賣,對雙方都有好處。
第二天早上,我上班的時候,看到母子兩個在館內等著我,手裡拿了一個很大的布藝手提袋,直到現在,我還對那個手提袋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個藝術誇張的布藝手提袋,非常好看。
我請他們坐下來,小夥子拿出他的一堆布藝作品,一幅一幅的打開給我看。
哇哦!
這是一些色彩斑斕的套色蠟染和一些藍靛扎染作品。
張磊的作品,圖案刻畫細膩、變幻無窮,或凝重素雅中透出古樸雅緻,或奇幻靈動中盡顯飄逸舒展,真的是方圓綺錯,極妙窮奇,好一個蟲禽品獸,物有其宜啊。
看到張磊的作品,
我激動起來,不禁心生感嘆。
眼前的張磊相貌英俊,身材足有1.9米。一身牛仔服乾淨整潔,明亮的眼睛純凈而溫柔,他彎下腰,安靜地給我展示著他的作品,一邊微笑著,讓人心裡感到很舒服。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陽光大男孩,一個聽障二級的殘疾人,居然有這般能力,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溫柔細膩的性格與超乎尋常的、對自然的理解與感知力,與他高大的形象有些不符。
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夾染)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
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
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複色染;複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
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
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古代常見的防染印花紡織品有絞纈、蠟纈和夾纈等種類。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后,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
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后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
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
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漢族婦女的衣著。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
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張磊看我歡喜他的作品,就微笑著拿出手機,給我看其他的作品。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曾經代表河南獲得過全國扎染比賽的第六名,還代表寧夏獲得過全國殘聯人動漫設計第二名。說著,拿出來十幾張各種比賽的獲獎證書!
我們交流的過程中,是那麼的安靜,但我看到這些巧奪天工的作品時,卻是心潮澎湃,直擊著我的心靈。
這就是我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我喜歡的那種人!
他的母親告訴我,張磊從小就聰明,也很聽話,但不幸得了一場大病,失聰了。
即使這樣,張磊還是靠著自學,頑強地讀完了大專設計專業。
殘疾人的生存空間很小。在獲得諸多榮譽后,母親帶著他去了很多殘疾人學校,希望能給張磊找份工作,但都沒有成功。
談話間,我了解到張磊的母親和父親因故分開了,由於父親性格老實,不善言辭,在叔叔的農場打工,所以找工作都是母親幫他進行交流。
張磊成人後,一直都是獨立生活,平時幫人做做平面設計,或者打打零工來謀生。他的自尊心很強,也很傲,所以從來不給父母雙方添麻煩。到我這裡來,是因為聽說我這裡環境好,工作也許會和他相關。
我留下了張磊。
我們經常和一起商量著如何發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建議他繼續專門做扎染蠟染,作為發展之路,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下去。
後來張磊看我困難,不想再給我添麻煩,就借故找了更好的工作,走了。
如此才華橫溢的一個殘疾人,我卻幫不了他太多。為此,我一直感到心痛,感到愧疚。所以,當我再次見到張磊的時候,我流淚了。
張磊晚上又微信我:「大哥,你明天幹什麼?」,他基本上每天都會問我這個問題。
當我告訴他明天我要和老王去吳忠時,他馬上回到:「好,我跟你去,明天南繞城永寧出口見」。
清晨,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了吳忠。
老王約了朋友,在「香丁丁早茶文化體驗館」相聚。「巧兒刺繡」的負責人李夏音和她的夥伴蔡玲女士接待了我們。
李老師面容清秀,笑容可掬,面露慈祥,氣質十分高雅。蔡老師儉樸謙恭,顯得十分的樸實,有一雙滄桑的、布滿老繭的手。他們都是著名的刺繡非遺傳承人。
吳忠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美食城。
吳忠早茶,最早由蘭州拉麵館演變而來,它結合了本地飲食習慣,南北融合,彙集特色美食,融合休閑生活,形成了集飲食品鑒、社交養生等諸多元素為一體的早茶文化,成為城市的名片和文化符號。
每天早上,吳忠人都會呼朋引伴,在早茶店裡歡聚一堂,會朋友、談生意、拉家常,同時品鑒一桌桌價格親民,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個個都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慕名吳忠早茶久已,但一直沒有機會前往品嘗,今天有這個機會,真是讓人高興。
李夏音女士知道我們要來,已經安排好早茶的內容。大家一邊聊,一邊等著早茶上來。
吳忠的早茶,十分講究。
當我看到一大桌各色美食擺上桌面時,不禁得目瞪口呆。
我是真沒有想到,吃一碗拉麵竟然這麼奢侈、豪華。
除濃郁生津的養生八寶茶,垂涎欲滴的風味羊雜外,還有鮮嫩可口的多拼五香牛肉,另外很多精美絕倫的各色面點小吃和種類繁多的爽口開胃小菜,讓人目不暇接,最後是飄香四溢的特色牛肉麵主食。
自製的八寶茶喝起來風味獨特,香甜可口,濃濃的玫瑰香味兒沁人心脾,喝通后更是神清氣爽,妙不可言。
怪不得有「南有廣式早茶,北有吳忠早茶」的美譽。今天眼見為實,果然是名不虛傳。
席間,老王邊吃邊給我介紹著李老師和她的事迹,李老師謙遜地微笑著搖頭,張磊默默的、細緻入微的給大家倒水讓菜,蔡老師則熱情的跑前跑后,張羅著。我一邊吃著、品嘗著,一邊讚美著。
這是我吃的最豐盛可口的早餐。現在想一想,都會讓我垂涎欲滴。
我很羨慕吳忠人。
我們吃完早茶,跟隨李老師來到她的刺繡工坊。
步入工坊,映入眼帘的各種刺繡產品琳琅滿目。
李老師仔細的介紹著他們的刺繡手工產品。
這些作品以針作畫,形象傳神,並巧奪天工,構思精巧而獨特,色澤艷麗而華貴,針法靈活而細膩,飽含立體、和諧並有層次感的明暗過渡,包含著掇綉、盤綉、鎖綉、織綉等多種傳統刺繡技法,其中的套色三針綉、納綉、撩花、雙針繞線綉、織綉等更是令人叫絕。
我看著這些精美的手工刺繡產品,被它的設計及製作工藝折服了。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綉、湘繡、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
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
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
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繡、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
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李老師,你們的產品這麼好,一定供不應求吧」,李老師笑笑說:「嗨,在咱們寧夏賣的不多,主要是以定製為主,到外地參加活動的時候賣得好。」
聽她這麼說,我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這麼好的東西,如果把它們拿到大城市一定會受歡迎,我在潘家園以前有個書畫店,朋友在豫園也有幾間門面房,如果賣這個,應該不錯,另外,藉助卡洛斯的軟裝布藝系統,一定是個很好的產品補充。
我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也略微感到興奮……
回家的路上,我問老王,我問老王:「你認識的老師好像挺多啊。」老王閉著眼睛,微微搖著頭,抬起下巴:「那當然了。」一副得意的神情。
「能有多少手工老師?」「沒有200也有100吧。」我很吃驚。
「不信哪天我帶你去問問馮剛。」老王看我將信將疑。
「馮剛?」「對啊,觀光夜市裡的非遺超市你記得吧。那就是我和馮剛一起組織的。觀光夜市我們就組織了好多老師。」
是的,記得那天他說過,他和朋友組織的。「我還有個想法,明天帶你去,順便你去問馮剛。」
我想搞清楚。老王有多少手工或者非遺老師的資源,他們的具體情況和生產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