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搶人頭,萬戶侯
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相國彭越、韓王信、燕王臧荼大將昭涉掉尾和溫疥等,和劉邦統帥的漢軍主力共三十餘萬——對手項羽此時滿打滿算不到十萬。而且,突圍到垓下的項羽沒有堅城可守,只能倉促以戰車裝滿沙土、圍成圓環,加上深挖的塹壕,暫時阻擋住韓信統一指揮的進攻。
一馬平川之地,如何死守?
此時,連呂雉、劉肥,太子劉盈等,都擁聚在了沙盤前,等著審食其從蕭何丞相府帶來決戰的最終結局。看著他們期盼又緊張的神情,劉執嘉卻覺得有些輕鬆可笑——既然現實是項羽被包圍在垓下,那麼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太公、王后,天、天大喜訊!項、項羽戰敗身死——西楚滅亡啦!」
審食其一路飛跑進殿,幾乎是大喘著粗氣,有點結巴地報告。
「漢王!」
「萬歲!」
「漢王萬歲!」
「漢王萬歲!」
在自發呼喊漢王和表達極度喜悅才會呼喊出的「萬歲」一詞后,眾人包括報信的審食其和旁邊服侍的趙功,都自然一齊將兩個詞語合起來大聲呼喊了。
如果說,一年前達成鴻溝之約時,楚漢兩軍將士面對面歡呼「萬歲」,是為了表達對停戰休兵的由衷喜悅,那麼眼前宮殿里的所有人,表達的是對天下將要一統、和平將真正來臨的狂喜,這狂喜里沒有了鴻溝之約時的隱隱懷疑。
(Ps:「萬歲」一詞在歷史上,一是用作人們歡呼用,二是用作封建帝王特定的稱謂。從宋朝開始,「萬歲」才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
所有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熱淚。這歡呼和熱淚里,當然包含著對劉邦這位勝利者由衷的崇敬與熱愛,也包括劉執嘉。
歡呼過後,審食其才稍微平靜下心情,開始敘說聽來的戰鬥情形。
劉執嘉帶著笑意似聽非聽,因為審食其說的對他來說前世記憶里基本都有:
韓信首先指揮軍隊正面進攻,項羽親自指揮、抵抗激烈,所以難以突破。於是韓信手下大將孔聚和陳賀便分別帶領軍隊從兩翼進攻,而後隨著突破口打開,楚軍信心動搖下,英布、彭越等全軍突擊,楚軍難以同時應對,遂大勢已去。
戰鬥到天黑,隨著四面楚歌、楚軍潰散,痛別自刎虞姬的項羽便帶著「騎從者八百餘人」向南逃去:
漢軍五千騎兵緊追不捨,最終項羽不願意上一位老人的小船,而是自刎於烏江江畔。
欸,不對?
「項羽怎麼死的?說來也有意思呢。」
審食其的情緒在長長的敘說中也逐漸平靜了許多,可是當呂雉問到項羽之死時,審食其的語氣里就帶著讓劉執嘉想起劉邦和自己交談時習慣的賣關子了。
「據說項羽是舉劍自刎的,可現在項羽屍身被分成了五塊,五個人都說是自己殺死的項羽!戰報傳到蕭何丞相這裡,漢王還要丞相獻計如何酬賞封侯之事呢。」
「戰場廝殺,可是眾目睽睽之下,調查一番后自會有定論吧?」呂雉此時顯出了理智與冷靜,劉執嘉讚許地向她點點頭。
「還是王后聖明。原來確實是這五人爭搶功勞呢。生擒或者殺死項羽,千金賞、萬戶侯,這可是漢王親口許下的酬賞,誰人不想要啊?!」
原來,項羽確實是自殺的。
當時,項羽一個人手持雙劍,跟漢軍短兵相接,一口氣擊殺了上百名漢軍士兵,漢軍將士們被楚霸王的氣魄嚇到了,竟守在原地一時不敢再上前。
此時的項羽也已經多處負傷,環顧四周竟然發現漢軍里有個將領很是眼熟,原來是昔日的會稽郡同鄉呂馬童。
項羽仰天長嘯,對呂馬童大呼道:「我聽聞劉邦許下重賞,要我的項上人頭,如今我已無力回天,這個功勞就送給你吧!」
說罷,舉劍自刎。
在呂馬童略為傷感猶豫時,騎將王翳已經撲上前去,割下了項羽的頭顱,這下讓呂馬童和其他騎兵都急了,一擁而上、自相踐踏,爭奪項王的屍體,為此互相殘殺了幾十人。
「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自得到了項王的一段肢體。五個人把肢體合攏起來,都確實是項王的。所以,讓沛公一時還有些發愁呢。」
大殿里,爆發出一陣大笑!只有劉執嘉沒有跟著笑,他被震驚了。歷史學得不好的他,真不知道堂堂的霸王項羽,竟然落到了幾乎等同於五馬分屍的地步!
想來,那時的呂馬童等,眼睛一定如同嗜血的惡狼般全紅,而項羽的屍身就彷彿變成了黃澄澄的金子--------
天下所爭,其實不就在「名利」二字嗎?!
如今天下將要一統,但「名利」仍然是釣取人才的誘餌啊,想來劉邦對此已經駕輕就熟了。
「看來可以提前恭喜王后,您馬上就要母儀天下,稱呼也得改改了。」審食其這馬屁拍得恰到好處,呂雉聽了也不由矜持一笑,那笑容里有興奮、期盼,更有著一貫的自信與精明。
聽了審食其的話,劉執嘉也不由對自己的未來有了隱隱的期待: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劉邦當帝王的樣子,而那時自己又能為這天下,為天下人做些什麼呢?
畢竟,真到了那時,自己可也有「實力地位」,不再是普通的老農民了------
(據查資料,搶到項羽屍身的五人,都得到了劉邦的封賞。呂馬童,被封為水中侯,賞賜食邑1500戶,位列西漢開國功臣第101位;王翳,被封為杜衍侯,獲得了1700戶。位列漢朝開國功臣第102名;呂勝,獲封涅陽侯,食邑1500戶,功臣排名第104位;楊武,獲封吳房侯,功臣排名第94位,雖然排名最高,但是楊武只獲700戶食邑。
最後一位楊喜,可是大有來頭,他獲封赤泉侯,獲得的賞賜高達1900戶,楊喜靠著這些封賞,將自己這一支楊氏漸漸發揚光大,是弘農楊氏的始祖。
據說後來的楊修、楊賜等東漢重臣,甚至包括隋高祖楊堅,也都是楊喜的後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