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明國勢之尊,遠邁前古!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朱棣低聲不斷重複著蘇修遠的話語。
「哈哈哈哈哈……」
朱棣笑得若顛若狂。
姚廣孝也在一旁感慨萬千。
身旁的這位君臨天下的帝王,眼眶之中隱隱已經有了眼淚。
既然如此,我便放心了。
百年之後見我父,我亦問心無愧!
這讓蘇修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感情這位是明成祖的狂熱粉絲?
這時候,一陣腳步聲傳了過來。
學堂的木門再度被打開。
原來是朱高熾,朱高煦等人。
都已經回府的他們一聽老爺子親自來學堂,一個個拔腿就往紫金山往回跑。
老爺子都來了,自己可不得表現一波?
「爹,您怎麼來了?」朱高煦一個箭步沖了上來。
而朱高熾和朱瞻基等人恭恭敬敬的在門口行禮,「見過父親、爺爺,先生。」
朱棣本來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現在突然被人吵醒了。
剛剛朱棣還幻想著自己老爹朱元璋拍著自己肩膀說你小子不錯,這時候就突然被人來了一嗓子。
緩過神的朱棣面露慍色,「兔崽子,叫這麼大聲想要吵死我?」
朱高煦一愣,老爺子怎麼回事?
自己這麼積極過去問安,還得被凶一頓。
這完全沒天理了。
雖然朱高燧向來與朱高煦穿一條褲子,但看到自己二哥被訓一頓心情也是幸災樂禍。
朱高熾也是暗爽,讓你老二天天在老爺子面前賣乖?
見朱高煦有些委屈,朱棣持續不爽:「你這多大人了?還在這跟孩子似的垮著個臉。」
「父親……」朱高煦簡直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
這時候,蘇修遠出來打圓場,「老爺子莫要動怒,氣大傷身。」
畢竟這是家務事,況且朱高煦也不是小孩子,自己再過度維護就有些不合理了。
一聽到蘇修遠說話,朱棣的臉色瞬間就緩和下來。
「既然蘇先生都這麼說了,我就饒你這一次。」
朱高煦偷偷瞄了蘇修遠一眼,這蘇先生不會是老爺子的私生子吧?
此時的朱高煦越想心裡越是不對勁兒。
雖然說老爺子的種應該也生不出如此俊美的私生子了,但是也架不住對方母親可能是漂亮的過分。
要不然老爺子怎麼對他的話言聽計從的。
本來朱棣氣已經消了幾分,但是看到這朱高煦的眼神不斷打量著什麼,朱棣又是氣不打一處來。
「你這個小兔崽子,眼睛又不老實,在想什麼鬼東西?」
說完,朱棣就給了他重重的一巴掌。
向來在戰陣上衝殺勇猛的朱高煦,此時只想抱頭痛哭。
我就心裡想了想,沒必要打我打的這麼勤快吧。
聽到砰砰的聲音,蘇修遠知道這又是老爺子在教育自己的兒子了。
他們的觀念太古老了,只堅信著棍棒底下出孝子。
現在早就已經是素質教育了,而且孩子已經不小了,再這樣打下去確實也不成體統了。
「既然各位同學都已經到了,那我們現在就開始授課吧。」蘇修遠清了清嗓子,摸索著走上了講台。
朱棣低聲道:「小兔崽子,幸虧是你們要上課了,要不然老子還得好好教育教育你。」
而姚廣孝如同老僧入定一般,緊緊閉著雙眼,嘴唇不斷動著似乎在念著什麼佛法。
「之前你們說對明代歷史比較感興趣,所以我稍稍整理了一下這節課,講給你們聽。」
一聽蘇修遠這麼說,已經坐在書桌旁的朱高熾等人立即又瞪起眼來。
我滴個乖乖,竟然有人能夠未卜先知了解身後未來之事。
雖然驚異,但是他們還是能夠接受的。
畢竟這永樂年間,離洪武年間的劉伯溫傳說的故事並不算特別遙遠。
劉伯溫在民間被傳成了一位仙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天庭的神仙,元朝末年,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所以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新筆趣閣
關於劉伯溫的故事可謂是數不勝數,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等人同樣也是耳濡目染。
此時的朱高煦心情極為忐忑,他既害怕自己之後能成功奪下太子之位登上皇帝的龍椅然後自己的大哥先下手為強在這時候幹掉自己,又害怕自己沒有成功成為了天下的笑料。
還是孩童的朱瞻基,一雙靈動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看著即將開始講課的蘇修遠。
「大明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享國十六位君主。」
二百七十六年!
在座的除了早已經知曉的朱棣和姚廣孝以外,諸位皇子和公主都已經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他們的皇爺爺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他在位期間定下了那麼多的制度立下了那麼大的法規,期待著大明能夠傳之萬世。
雖然傳之萬世僅僅是個笑話,但是按照他們皇爺爺的規劃,大明至少也能擁有五百年的國祚。
僅僅是二百多年,甚至沒有南北二宋享國時日長。
一時間在場的眾人都有些難以接受。
「先生,怎麼會!」
「我大明怎麼會僅僅二百多年就亡國了?」朱高煦有些冷靜不下來,直接站了起來問道。
蘇修遠並沒有半點惱怒,反而溫和的笑了笑。
「祝老二,我能夠理解你的心情。」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和你一樣,我也同樣熱愛這個偉大的朝代。」
「但是沒有永恆不滅的王朝,也沒有能夠永遠延續的神話。」
聽到學堂里的眾人又在嘆息,蘇修遠朗聲說道:「享國之長短,並不能完全代表這個王朝是否偉大。」
剛剛還沮喪不已的朱瞻基猛然又將小腦袋抬了起來。
蘇修遠高聲說道:
「大明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此大明,不亦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