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頂級的智慧
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曾國藩出兵征討太平軍前,有人贈予他一把寶劍。
他的岳父見狀送給他一首古劍銘:
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
曾國藩一生都謹記此話,即便後來功高位尊,也行事低調,處處藏鋒。
他將自己的書房起名「求闕齋」,勉勵自己做事當留餘地,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
最後,不僅自己得以善終,曾氏家族也興旺了百年。
《道德經》有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人不求滿,事不求全,方能安身立命。
01
做人求拙
北魏時期,有個司徒叫崔浩,深得皇帝拓跋熹的寵信,在朝中長期獨攬大權。
公元438年,崔浩受命編寫國史。
編纂完成後,令史閔湛、郗標建議崔浩將國史刻在石碑上,以彰顯自己的功勞。
崔浩唯恐自己的才華被埋沒,立即採納了二人的建議,將先祖的事迹一五一十地刻在石碑上,還將石碑立在國都郊外神壇的東側。
過往的鮮卑人看到后,紛紛向皇帝告狀,惹得皇帝大怒。
最後崔浩不僅自己身首異處,還連累姻親被滿門抄斬。
李康在《運命論》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急於表現自己,恃才放曠,遲早會惹出事端。
懂得藏巧於拙,用晦則明,才能積蓄力量,行穩致遠。
魏晉時期,東漢蔡邕的外孫羊祜,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而盛名於世。
身居高位,功名顯赫的外戚,下場一般都很凄慘,但他卻得以善終,過世后,晉武帝為表彰他的高尚德行,還下令為他風光大葬。
亂世之下,孫羊祜得以保全,皆因其守鋒藏拙的處世智慧。
他虛懷若谷,沒有半點貴族子弟奢侈驕橫的惡習,即便面對王佑、賈充等一眾官職較低的大臣也能以禮相待,從不因身份輕視他們。
他成事不專功,功成不自傲,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念羊祜輔助有功,想封他為郡公,他固辭不受。
後來,晉武帝每次想給他加官晉爵,他都推辭說自己受之有愧,還主動舉薦其他官員。
沈括的《筆夢雜談》中有言:「有幹將器,不露鋒芒。」
聰明人應該像鋒利的劍一樣,將利刃封存在劍鞘之下,將鋒芒隱藏在暗處。
做人低調收斂,韜光養晦,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周旋有術,處事有方。
02
做事求缺
明朝洪武年間,有人向朱元璋進貢了一個「九龍杯」。
在一次宴席上,他特意拿出了九龍杯和美酒,賜群臣每人一杯。
倒酒時,一些大臣將酒斟得滿滿的,卻一滴都沒有喝到。
反而那些只倒半杯的大臣,卻嘗到了美酒。
眾人疑惑之時,朱元璋開口道:「這就是九龍杯的奧妙。聖人曰:謙招益,滿招損,眾愛卿今日一試其公道,以為如何?」
求缺者酒存,求滿者酒盡,酒忌貪杯,天道忌盈。
任何事物都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若是強求過頭,只會適得其反。
周國平曾寫過一個故事。
一個馬夫有一天收到任務,-要把街巷的積雪轉移到一個大澇壩。
當他駕著一輛四套馬的大車,拉著滿滿一車積雪到達大壩時,他發現大澇壩岩壁分明,積雪灑落之處,非常明顯。
為了使馬車倒得更完美,不讓大澇壩的邊緣留下痕迹,馬夫不斷驅使馬匹後退。
當車離坑邊不到一米時,轅馬感知到了危險,仰天嘶吼不願后倒。
但馬夫仍不停吆喝著,扯著轅馬的轡頭。
一時不察,馬車外圈的車輪移動到了邊沿。
馬夫不以為意,仍攥緊韁繩使勁拉扯,結果馬兒們腳下一歪,整個馬車都向坑裡傾斜。
此時,只能任由它向深淵栽翻下去,最後車損馬亡,馬夫後悔不已。
《菜根譚》有言:「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水滿則溢,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哲學。
正如一首打油詩所說: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孔子在廟裡祭祀的時候,看到一種欹器,類似於架著的罐子。
罐子中間是空的,往裡面注水,水注入一半的時候,它是平的。
等水滿了,欹器就會翻倒過來。
孔子看完之後,對弟子說:「物滿則覆,為人處世,必須保持謙恭,切忌自滿。」
做人藏鋒,不驕不躁,才能走得長遠;做事求缺,持滿戒溢,才能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