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棉紡大紡車
楊邵文睡完一覺醒來,全身又充滿了幹勁,將昨天的灰心喪氣丟掉了腦後。
袁寶山說的情況,只是為他研製手工紡織機具增加了一些困難和約束,也能促使他考慮問題更加全面,但這並不代表這條路就完全走不通。袁寶山也說了,只要研製的手工機具能夠體現出比家庭副業所用的機具非常明顯的效率優勢,開手工棉紡織工場未必就不可行。
他一大早起來,便帶著楊玉華去袁慧清家裡蹭早飯。自從將自己弟弟妹妹送到袁慧清家寄養后,楊邵文為了圖省事,和楊玉華三天兩頭過去蹭吃蹭喝。
來到袁慧清家,老爺子袁寶山也在,正坐在桌旁準備喝粥。身邊坐著邵明、邵寬和香香等人,正將老爺子逗得哈哈大笑。袁慧清則在一旁給眾人張羅碗筷、飯菜。
袁寶山是昨天在南丫鎮呆的晚了,便在自己女兒家留宿一宿。
看見老爺子在,楊邵文有些不好意思。「袁老早啊!清姨做飯手藝很不錯,我這人臉皮厚,就經常過來解解饞!」
「呵呵,小清一個人在家也太孤單。她昨天就跟我說,有你們這些小輩叨嘮,她反而更加開心!」袁寶山來南丫鎮,一個目的也是想看看袁慧清。自己女兒原本就寡居多年,相依為命的外孫女前幾天也離家出走,他對女兒實在擔心。如今看到她照顧著三個小孩,家裡熱鬧喧囂的樣子,袁寶山反而放心不少。
「邵文,看你模樣,精神比昨天好了不少啊?」
「嗯,一覺睡醒,我又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我們當初研製出手拉機后,也遇到不少推廣的困難,但我們還是想出了家庭代工制的解決辦法。所以啊,只要研製的機器設備足夠出色,總歸是有辦法推廣下去的。」
袁寶山聽了后,感覺欣慰。「是嘛。我跟你說這些,根本的還是想讓你在研製過程中少走點彎路,可不是來打擊你的。我昨天在你的工場里看你研製珍妮機,倒是對我有了點啟發,說不得還真能研製出比較先進的紡紗設備。」
「噢!」楊邵文來了興緻,袁寶山是個言之有物的人,他說有譜的事情,一定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的想法是結合你的珍妮機的部分結構,來改造我們古代的大紡車。」
「大紡車?」
楊邵文沒見過,也沒聽誰說過。經袁寶山的解釋,這個大紡車是元朝皇慶二年(1313)王禎所撰的《農書》上記載的紡紗機具。根據書籍記載,大紡車的傳動是通過一個大竹筒,採用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它紡紗的錠子很多,達三十二枚之巨,生產力相比單錠紡車有顯著增加。不過它們主要是用來紡麻和紡絲的,卻從來沒有在棉紡織中運用過。
至於為什麼沒有將大紡車多錠的技術運用到棉紡織中,主要是紡麻、紡絲與紡棉的加工過程中的差異導致。
蠶絲是長而連續的纖維,製造過程中麻煩的步驟是繅絲,也就是把單絲從蠶繭中抽出,繞於小軸上。紡的工作就是把單絲加以捻絞,使之堅緊。蠶絲經過繅絲的過程后,紡起來相對容易。薴麻是半長纖維,治麻最費時的工作是績,麻經過績以後,紡起來也很容易。
紡棉花則不同。棉纖維短,平時都是纏繞在一起,紡棉之前要先將棉花搓成細長的棉條。紡時從棉條中抽出纖維,使之成為細勻的紗線,然後利用紡輪的旋轉,使得紗線捻絞,最後再把紡成之紗繞於紗錠上。從棉條中慢慢抽出紗來,這是棉紡工序中的獨特之點,為紡絲或是紡麻所無。因此,紡棉時如何放置棉條就是一個特殊的問題。
手搖紡車右手搖轉紡輪,左手握棉條徐徐從紡錠旁移開,此時棉緒便被抽出引產。足踏紡車,紡工以足運輪,左手握棉條,右手抽緒並均捻。人的左手5個手指最多能夾4根棉條。因此,在我國古代技術典籍中,三錠四錠的紡車並不缺乏記載。可見,在我國的棉紡織歷史中,「多錠」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紡車的錠數都無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製的珍妮機,無論是錠子或棉條都是通過置在框架兩旁的一根橫木集體運動的。如果把這個橫木的裝置改裝在大紡車上,我覺得制出幾十錠的棉紡大紡車也是可行的!」
理論上,要解決4錠以上棉紡紗機的棉條放置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紡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個以上的棉條。珍妮機上的橫木裝置就相當於這支「大手」,如果紡工左手握此橫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漸離開紗錠,就是代替人工抽緒的工作。
聽了袁寶山的改造思路后,楊邵文哪裡還坐得住,早飯也沒顧得上吃,連忙拉著他到工場去研製棉紡大紡車。
楊邵文研製珍妮機的工場場地有些亂糟糟的。他為了研製能紡粗紗的多錠紡紗機,嘗試了許多機械構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許多工件被他擺放的到處都是,他也沒顧得去整理。
袁寶山眼尖,發現了幾根圓柱形木質零件,問楊邵文有什麼用的。
「這是羅拉裝置,英文roller的翻譯語。」(羅拉紡紗,由懷特與保羅發明,是現代紡紗機械的重要組成結構。其出現的年月還在珍妮紡紗之前,只是當時並沒引起太大的反響。)
羅拉紡紗,這是楊邵文這段時間研究的一個課題。他聽人介紹,上海那邊的機器紡紗機大都有這種裝置。楊邵文根據別人的模糊解釋,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輥」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機理。他讓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質羅拉裝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紡紗機中。只是木質結構實在不敷使用,鋼鐵結構又很不經濟,慢慢也放棄了這套結構。
袁寶山也是個出色的匠人,聽楊邵文一解釋,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紡車的思路是模仿手搖單錠棉紡車的紡紗動作製成。這羅拉紡紗的原理應該是與足踏棉紡車的動作相同。前後兩對羅拉正相當於紡工左右雙手的手指。中國紡工靠雙手的距離來抽緒。在羅拉紡機中棉紗由每對羅拉之間的夾縫中通過,形同兩指夾值棉條,前後兩對羅拉的旋轉速度不同,因而將棉緒抽長。」
「是的,確實就是這麼個原理!」
楊邵文見袁寶山若有所思的模樣,知道他又在考慮這種方案的可行性了。「袁老,咱們還是繼續研究大紡車吧,羅拉紡紗我已經放棄了!」
「為什麼?以我的理解,這個羅拉紡織應該能更準確的控制拉伸倍數,紡成的紗線應該能更加均勻!」
「它能紡出更好的紗是肯定的。只是要製造出合格的鐵制羅拉裝置並非易事,我用木質結構又不能滿足要求。這羅拉結構怕是不適合用在手工機具上的。」
聽他如此解釋,袁寶山也就沒再說什麼。他自己也知道機器的製造成本從來都是很敏感的因素。當下便也不再多說。
接下來的幾天,楊邵文與袁寶山兩人根據《農書》上對大紡車的記載,結合橫木結構,研製適用與棉紡的多錠大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