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三.重大進展
趙德彬從電科14所出來的時候,心情是很輕快的——他總算看到了自主生產磁控管的希望。
趙德彬跟工程師牛聞斗和他帶領的團隊交流得很愉快。
在對方眼中,趙德彬這種摒棄掉「拿來主義」和「進口的好」的企業家實在是不多了,如果所里允許,他們願意幫助趙德彬研發民用磁控管。
在這個過程中,對菌用磁控管的國產化,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在14所的工程師的幫助下,趙德彬從上到下、由內而外360度無死角地了解一番磁控管的工藝。
趙德彬不得不承認,現在自主生產磁控管的條件還不成熟,不光是磁控管技術上存在難點,一些配套的工業產品鏈也未建立。
即便國內在磁控管技術上沒有問題,趙德彬若想完全用自主生產磁控管來做微波爐,那不僅是開一個微波爐廠、建立一條微波爐生產線那麼簡單,相當於還要多開一條磁控管生產線。
這一筆投入是非常大的,有腦子活泛的工程師建議,趙德彬最好先使用進口磁控管,將微波爐推向市場,等以後條件成熟之後,再進行磁控管的研發。
這確實條很好的建議,但別人只看到了第一層,而趙德彬在第五層。
趙德彬心裡的720個算盤打得啪啪響,他明白自製磁控管的投入雖大,可自己一旦掌握了這項技術,那就相當於壟斷了國內的民用磁控管生產。
一方面,磁控管的技術門檻高,企業很難獨立研發,要跟菌工研究所合作,另一方面,還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建立生產線,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人,在國內當真是屈指可數。
早一天研發出民用磁控管,趙德彬就可以早一日賺壟斷的錢。
微波爐市場這麼大,後續肯定會有其他企業看準這個商機,生產微波爐。
反正廠商們都要買磁控管,與其買進口貨,讓他們來買自己生產的磁控管豈不是更好?
價格好商量。
這樣一來,趙德彬就可以掌握住上游的磁控管供應。
其他廠商想生產微波爐,那就要來趙德彬的元亨公司買磁控管。
現在是1989年11月份,趙德彬準備在1990年第一個季度便把微波爐推向市場。
趙德彬不知道,事實上,在後世,第一個專業生產微波爐的廠家是1992年建立的,93年試生產數量僅為一萬台。
待到95年,該廠家生產的微波爐佔了四分之一的國內的市場份額,居於國內領先地位。
然而,直到2001,該廠家才實現自主生產磁控管。
在此之前,該廠家的微波爐生產數量、銷售數量均已做到世界第一,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卻仍沒有掌握磁控管的核心技術。
等到2018年,此廠家的磁控管年產量已達到3000萬個,下游有幾千家合作商,僅這一項的應收,都夠「夜店會所嫩模」了。
如今,趙德彬不僅佔了先發優勢,他還有後世成熟的微波爐技術做依託,再加上李教授、電科14所的技術支持作為護盾,簡直是極其了天時地利人和,焉有不成功的道理。
趙德彬在14所待了一整天,臨走前,工程師們還熱心地幫他詳細列出了建立微波爐生產線必需的機器以及注意事項。
對於這些精英工程師們來說,只要一看圖紙,就明白了微波爐裡面那些門道。
他們在日常工作當中,會直接觸觸機械製造,
更了解在當下這個時候,在中夏能買到什麼樣的機器。
在挑機器、建立生產線上,他們要比趙德彬更加在行。
這張寶貴的清單,真是解決了趙德彬的燃眉之急,到時候,張思明可以直接去買清單上的機器。
臨近下班,趙德彬來到了張所長的辦公室。
「張所,今天我和牛工他們交流了很多,收穫也很大,」趙德彬感謝道:「雖然自主生產磁控管的難度很大,但我還是想在明年年後就開始投入研發。」
「嗯,你決定便好,」張所長緩緩說道:「到時候,你再過來辦手續,所里可以把小牛幾人借調到你們單位。」
「那就太好了,只是,我的單位在粵東淺川那邊,不知道,是不是離所里遠了點?」
「這方面問題不大,時間上,借調半年或者一年,都是可以的。」
「真是多謝您和所里的支持了,我代表單位上下感謝您!」趙德彬看著到了下班的時間點,適時提出了告辭:「張所,那這樣我就先回淺川了,明年年後,我再來拜會您。」
「嗯,慢走。」
所長辦公室門口,劉秘書正等在外面。
見趙德彬出來了,劉秘書客氣地將趙德彬送出了電科14所。
邁出14所的大門,趙德彬不禁長舒一口氣。
他是真的不喜歡跟guan面上的人打交道,他們的每一句話似乎都蘊含著滿滿的「深意」,需要不停地挖掘、猜測。
一句話進到耳朵里,要在心裡不停反芻,生怕哪句話說出來不合適,真是令人感到心累。
但是,這趟過來的收穫,絕對超乎了趙德彬的預料。
來之前,雖然李教授打過招呼,可說實話,趙德彬心裡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
在後世,趙德彬經常與大學和科研院所打交道,他自己還是科研所里出來的,這裡面的門道他可太清楚了。
別的領域趙德彬不清楚,但在他所做的高新技術應用這方面,趙德彬接觸過很多985大學及研究所,可以說,在應用方面,大學和研究所裡面二十年如一日地落後於時代,人家學院派和他這種應用派很難尿到一個壺裡。
趙德彬和多所名牌大學合作過,最大的感覺就是「傲慢」。
後世,趙德彬跟一個說出來大家都會說「噢~原來你是XX畢業的啊」的頂尖大學合作,大幾百萬花出去了,對面幾乎沒幫他的忙。
要不是趙德彬跟裡面一個教授關係很好,教授幫了他很多,他這大幾百萬就得打水漂了。
噢不,比打水漂還不如,打水漂最起碼還能聽見個響。
所以,就趙德彬的經驗和閱歷來講,一家企業想指望大學和科研所,那可真是門都沒有。
人家裡邊都是些概念上的東西,成果轉化率可能連1/10都不到,家底薄、沒背景的真是耗不起。
當然,這只是趙德彬的一家之言,其他行業他也不了解,自然也沒什麼發言權。
趙德彬沒想到,這一次,電科14所還真幫了大忙。
思前想後,趙德彬覺得還是要多謝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