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當我要開始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很多人質疑我:一個十八歲剛上大學乳臭未乾的學生能寫出什麼好的現實主義作品?一些「經驗十足」的文學前輩,要我多寫些中短篇小說、散文甚至是隨筆。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也是這麼想過的,但直到有一日我看到了太奶奶的一篇日記,那上面寫滿了她的一生。我看完之後大受震撼,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到底能做些什麼?這是一個可以討論一輩子的話題,是渾渾噩噩度過一生,還是勇敢快樂地活著?於是我開始思索人生即活著有何意義。
在我上大學的瀋陽音樂學院裡面,有一位王姓老師說得很好,她說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是每個人的思想賦予了人生以意義。史冊里的一個數字不該是卑微的、被遺忘的,而應該是星光熠熠的,在屬於他/她的角落裡發光,發著無與倫比、不可替代的光。
想清楚這個問題后,我著手創作這部小說,一部可以給讀者細細品讀和思考的作品。它記錄著我的家族的歷史,上面的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抑或是在歷史上有原型的,正因為這樣,這部小說才會迸發出最真摯的、感人的情感,恰如一邊寫一邊哭的我。(粗略統計,寫這部小說我至少哭了幾十次)
很多人看完全文肯定會質疑我是否為小說原創者,是否找過代筆,我只會說一個字「不!」兩個字「不會!」三個字「不可能!」
我一直討厭所謂的代筆,對其恨之入骨,我不認為那是一種快速寫作的手段,反倒是一種對於讀者、對於自己的欺騙。一部小說作為小說的創作者應該是自己賦予它的生機和活力,寫得好那是不斷讀書寫作刻苦的一個過程;寫得差那隻能證明技不如人,繼續努力,多苦讀,直到把它寫得更好。我的觀念一直如此,從未動搖。
在創作《江淮魂》時,從全文的第一卷到最後寫完第四卷,前前後後共花了接近一年的時間,其中第一卷的內容就做了24次修改和重新創作。
其實寫長篇小說是要有充足毅力的,與網文不同,現實主義小說,對於作家的綜合素養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據特定的歷史時期寫出匹配的東西,所以本人在寫作這本書之前,讀了數十冊描寫清末民國時期的紀實文學和歷史書,只為給讀者呈現一個真實可信的歷史環境。
在我十八歲之前,我共讀過三十餘本中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十多冊18世紀法國、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於是當我寫作的時候,便策馬飛馳,下筆如有神了。
「小說」是古老的藝術形式,古今中外誕生了數不清的「小說」,它是電影的父親,電視劇的祖父。
「小說」二字代表了所有文字構成的文學形式終將是平面的,但是這些平面的文字卻是大部分新媒介的原稿,無論是二十世紀的藝術皇冠「電影」抑或是二十一世紀年輕人更偏愛的電視劇,都多多少少與它們的平面鼻祖小說托不了關係(眾多電影、電視劇都是由小說衍生出來的新形式藝術品),而且當你深陷小說王國中,這種魅力你會察覺是任何新形式的藝術所無法替代的。
2023年12月3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