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年寒窗
落葉飛花,春秋往複,又是十年。
小寨還沉浸在黎明的睡意中。
「咯咯咯」!
隨著一陣公雞報曉的雞鳴聲,秦家漆黑的院子里亮起了一盞燈光。傳出了一個少年的讀書聲: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一陣之乎者也,嗚呼哀哉之後,天色大亮。
那少年出得門來,洗漱一番,背起書囊就要出門而去。
一個中年婦人忙從廳里出來給他拽了回去,呵斥道:「玄兒,吃了早飯再去學堂不遲。」
「娘親,馬上就要開秋闈了,溫先生最近專講策論,我得趁早去請教一番」。少年急切的掙扎,無奈逃不出桂英的一雙大手。
「我不管你書念的咋樣,你前年中了秀才娘已經很滿足了。每天起早貪黑的,你還正長身子呢,一日三餐不能落下」。婦人責怪的說道。
少年拗不過母親,跑到廳堂。端起一碗稀飯胡亂夾幾筷子菜,囤圇喝下,轉身就跑。
桂英追到門口,塞給少年兩個煮雞蛋,少年揣在手裡風一般的去了。
這少年正是秦玄,如今已經十六歲了,不說是玉樹臨風,也是翩翩少年。
十歲中了童生,十三歲中了秀才,遠近聞名的小神童。
說來也怪,別人背誦文章往往得四五遍才能記住,他背誦文章基本上可以說是過目不忘,除非特別晦澀難懂最多也只需要兩遍。自己也不明白為何記憶力如此驚人,日子長了發現和半邊仙當年教給他的口訣有關係。
自從當年半邊仙消失之後,他一直記著半邊仙的囑咐,每天行功打坐。按照《坐忘功》的劃分,修仙之人把凡人劃為三個階段:煉體、引氣、練氣。
自己如今應該是處於第二個階段引氣期圓滿,相當於世俗中的先天武學高手,武道宗師那種,可以真氣外放。加上那套煉體九式,徒手碎石不在話下。
只要能練氣入體形成氣海,自己就能邁過凡人的門檻,成為一個練氣一層的鍊氣修士。成為三階凡人,僅憑肉身以一當百不在話下。
自從練功之後,每天都是耳聰目明,思路清晰,連著念書都是事半功倍。所以閑暇的時候都會去廟裡給半邊仙祈福,順便練練功。
修鍊這事能不能讓第三人知道,所以他每天都和同齡的孩子一樣,上課讀書,下課耕作。計劃著像個凡人一樣回頭中個功名,給秦家續上香火,侍奉二老百年之後再去修行。既行了孝道,又可以追求大道,人生如此,夫復何求。.z.br>
如今的小寨已經有萬人規模,儼然一個小城鎮,溫先生的平康書院因為出了個神童還有不少秀才,成了這裡的最高學府。
他們這些秀才本來不用去學堂聽課了,只因為今年要舉辦鄉試,所以這個月溫先生專門給他們開了一堂策論。大家露天而坐,溫先生出題,大家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相互辯論各有長進。
秦玄進了書院,已經有人比他早到,打了招呼趕緊尋個靠前的位置坐下。來的不光是他們這些將要入闈的秀才,還有一些童生也可以參加,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好取長補短。
不一會座位已滿,來的晚的只能在旁邊走廊里依次坐下。
溫先生從後堂走出,一派老學究的樣子,來到首位面向眾學子而坐。輕咳一聲,頓時四下寂靜。
溫先生拿起石筆,在一塊豎立的石碑上開始書寫題目,一邊寫一邊朗聲讀道:
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
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
齊桓專任管仲而霸
燕噲專任子之而敗
事同而功異
何也
書寫完畢,在座學子已經各自開始思考,不時還傳來小聲的討論。
溫先生端起茶杯喝一口茶,四下學子知道溫先生就要講題,立馬止聲。
「這個題目誰來解讀一下」?溫先生說完環顧四周。
一個學子自告奮勇:「學生斗膽,解讀一二。」
溫先生抬手示意繼續。
那學子環顧四周,自信說道:「正如題目所言,君王或獨斷專行或專寵權臣,要麼成就霸業,要麼斷送河山。此題考的應是君王之道,御下之道。不知學生理解是否正確」。
那學生說完朝溫先生一拜,四下議論紛紛,有人說理解正確,有人說完全跑題。
溫先生壓壓手示意那學生坐下,開口說道:「策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正確理解題目,這可不是開放性命題。如何理解題目,內容當然是最主要的切入點。但是還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甚至出題人的身份經歷等」。
溫先生看著似有明悟的學子繼續說道:「此題乃本朝熙寧四年蘇學士擔任開封府考官所出策論題目。當時朝廷施行新法,神宗支持王相,王相為施新法獨斷專行,引發朝野上下新舊黨派之爭。蘇學士作為舊黨新秀,對於變法從各種角度均持反對態度所以出題諷刺。」
「因此,子玉剛才分析的雖然不算錯,但是結合這個背景來看,就不太貼切。此題考點在於分析專政的利弊,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不能準確分析出題目或者說是出題人的考點,即便文章錦繡,又怎能入得了出題人的法眼,入不了出題人的法眼又何談榜上有名」?
子玉起身躬身一拜,「學生受教了」。
溫先生繼續說道:「理解了題意最終還得落實在文章上,寫文章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多看多寫多練,不然詞不達意也是枉然,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這個題目,你們各自行文一篇,時限一個時辰。不得抄襲,騙人終騙己,考場上你又能抄襲誰?寫完交上來就可以回家去了,明天逐一講解。」
說罷端起茶杯,往其他課堂走去,只留下考生們在原地奮筆疾書。
有人抓耳撓腮,理不出個頭緒從何處下筆切入正題,有人則是喜笑顏開,顯然是對這題目早有準備。
秦玄坐在書案前,看著石板上的題目,陷入深思。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外有金國虎視眈眈,內有暴民四處謀反。朝堂之上,黨爭林立。前一陣金軍毀約南下收回燕雲之地,與宋軍隔黃河對峙。大宋國可以說是危若羸卵,傾覆只怕在旦夕之間,比這題目怕是還要紛亂。
收起紛亂的思緒,拿起毛筆飽蘸墨水,寫到:
紂無道,囚姬昌於尤里,七年而逃。聞有姜尚釣於渭水,伯侯親往尋之,立國為周,起兵伐紂。……東漢末年,黃巾常侍之亂,天下三分……
秦玄一口氣寫完拿起來吹了吹墨跡,起身交到溫先生的案桌之上。背起書囊,迴轉家中。
一個月後,秦玄在寨門前辭別父母和溫先生,與一眾同學七人結伴往京兆府城而去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京朝府城是何所在,俗稱長安城也。
因為是來趕考,秦玄一行七人皆是身穿襕衫,頭戴烏巾,身後背個書簍,上面插一把傘遮風擋雨。一看就是來趕考的書生,幾人從長安城外城開遠門而入。
說是城門只有三個殘留的門洞,城牆只剩下一截低矮的土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牆裡牆外都已經是莊稼地。
門外的殘碑上仍然遺留著「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的碑刻,彰顯著當年大唐盛世的武功之盛。
曾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如今殘垣斷壁,一地雞毛。
長安城乃歷朝國都,至唐末昭宗時期,本有漢長安城、隋朝大興城、、唐長安城甚至秦朝的眾多宮殿,皇城外有一百單八坊,東西兩市,寺院道觀上百,人口百萬。
唐長安城經安史之亂開始衰敗,也正是因為安史之亂導致到昭宗時期宦官專權,軍閥林立,皇帝遊走在宦官和軍閥之間搖擺不定。然後軍閥進京勤王,殺掉宦官,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殺掉皇帝自立。
宦官總是鬥不過軍閥的,唐末最大的軍閥朱溫斗敗宦官以後,為了脅迫天子唐昭宗遷都洛陽,專門成立了幾萬人的拆遷隊。歷時一個多月,將長安城皇城、宮殿、一百零八坊,寺廟、道觀,大戶民房拆了個一乾二淨扔到渭河運到洛陽。
同年昭宗被殺,名副其實的唐朝末代皇帝,和漢獻帝如出一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漢朝是黃巾起義,剿滅后軍閥林立,然後十常侍之亂,董卓勤王,群雄並起,最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被殺,漢朝滅,三分天下。
唐朝是黃巢起義,剿滅后軍閥林立,韓全誨劫持天子,李茂貞勤王,群雄並起,最終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昭宗被殺,唐朝亡,五代十國。
眼前的京兆府城是在以前皇城基礎上重建的長安城,可以說是第三長安城了。幾人進了府城,免不了一陣唏噓感嘆。曾經的長安城,洗盡鉛華,黯然落幕,連名字也不配叫了。
幾人進了府城無心閑逛,沿路打聽直朝著貢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