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想法
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小劉勇度過了在這個新世界的第三年,每天似乎成了爸爸媽媽的小跟班,不管是上山干農活還是夏天插秧,總能在劉西元旁邊看到小劉勇的影子,而他大哥劉繼賢也因為眼睛的事早已輟學,跟著父母做一些簡單的農活,有時候也承擔著照顧弟弟的責任,只是小劉勇跟哥哥劉繼賢性格的差異化,經常鬧得哥哥劉繼賢傷腦筋。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似乎是中國家庭的常態化,不管是貧困家庭還是富裕家庭,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家庭瑣事和煩惱。
這天晚上,劉西元和老婆周世芬躺在床上,談起了對小劉勇以後的規劃。按道理來說,對於小劉勇來說,讀書基本還不急提上日程,在九十年代,一般幼兒園的上學年齡基本是在五歲左右,稍微早一點的在四歲半,尤其是在農村,太小的孩子幼兒園是不會收的,因為那個時候農村的幼兒園屬於私人辦的學校,是不在教育體系當中的,基本上是屬於有一定文化的人在自家騰一處院子,準備幾張課桌,自行採購書本,收取一定的學費和書本費,學時一般都是兩年,到七歲的時候直接升小學。
「小勇也三歲了,我想早點安排他去讀幼兒園」,劉西元對妻子說道。
「你想什麼時候送他去」?李世芬說道
「明天吧,那時候小勇也四歲了,早點上學總好過晚點上學」,劉西元答到。
「太小了吧,還沒見哪家的娃兒四歲就上學前班的,這劉老師得多操心啊」(劉老師,全名劉孝慶,是同村一位四十多歲的嬢嬢,從事幼兒教育已經十多年了),李世芬說到,「要不下半年去,正好小勇差不多四歲半了」。
「等今年過完年再看吧,如果小勇懂事了那就早點上學,反正時間都還來得及,我是認為還是早點上學好,不然在家裡鬧騰來鬧騰去的,也不是辦法」,劉西元談了口氣說道。
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其實兩口子的意見還是有所差別的,在李世芬看來,早讀書跟晚讀書沒啥區別,這只是孩子長大的一個流程而已,多讀書少讀書也沒啥區別,反正能過得下去,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眼界和認知相對於劉西元要小得多。畢竟在劉西元小時候那個年代,想讀書卻又讀不上,實屬是一種遺憾。
自古為啥寒門難出貴子,其實很大部分的原因都在於家庭對於教育的不重視,祖祖輩輩幾輩子都生活在這個村子,許多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稍微繁華的縣城,見識和認知難免會低得多,再加上時代大環境的問題,對於所謂的追求和理想,根本沒有任何概念,想象不到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可能最大的奢望就是頓頓都能吃上肉,家裡還有能開支的閑錢就滿足了。
農村一輩子的生活軌跡基本是這樣的,從出生開始到五歲,在家裡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帶著生活,五歲到七歲是學前班的上學時期,七歲到十三歲小學時期,九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入學期到此結束,隨後就是跟隨爸媽學習如何務農,到十八九歲的時候通過相親結婚,生孩子,繼續到下一代,農村人的一生基本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