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諸葛亮的答卷
第875章諸葛亮的答卷
君考結束之後,考生們有序退場,劉備等人也完成了監考工作,接下來就是緊張的閱卷工作。
和選考不同的是,君考這一階段,選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試卷,劉備要親自過目。
鄭玄領銜的閱卷官們火力全開,先把選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考卷批改完畢,策論方面則給出自己的意見和預訂評分,剩下的交給皇帝劉備。
劉備則在處理過自己的政務之後,抽出一些時間,親自過目這一百五十份考卷。
這其中他最關注的,自然是諸葛亮的試卷,所以撕掉全部的糊名之後,他就拿起了諸葛亮的試卷觀看。
一看,好傢夥前面的問答題又是全對,一點錯都沒有,在那樣的情況下居然還能拿到全分,實在是不容易。
至於策論,劉備看到了閱卷官給出的意見分中,關於交州的部分是滿分,西域的部分也是滿分,而遼州的部分則扣了十分。
也就是說在閱卷官看來,關於遼州的這份策論雖然很優秀,但是也拿不到滿分。
對於策論的得分點,劉備此前規定,策論不單單要關注農業問題,也要發散思維,關注到商業和軍事,如果還能進一步關注到礦產資源和手工業的方面,甚至可以額外加分。
本來,領土開拓在傳統意義上來說就是增加土地面積和勞動生產人口,由此獲得更多的土地稅收,這是非常傳統且正統的觀念,除此之外傳統的士大夫所了解的就比較少了。
也因此,傳統士大夫對於不能耕種、不能產出糧食的土地總是興緻缺缺,他們只偏好已經開墾完畢可以立刻投入生產的肥沃土地,那是他們的心頭好。
其他的,就免了吧。
而劉備開拓土地除了傳統意義,軍事目的和經濟目的更加鮮明。
所以劉備需要考生們注意到農業之外的事情,只要能提到農業之外的事情,都可以酌情給分,提的越多、越透徹,就給越多的分,乃至於滿分。
他希望能選拔出具有全局思維的非傳統士大夫一樣的角色,這是他這幾年努力推動教育和推出《嘉德通義》的重要緣由。
他希望能夠培養出和傳統士大夫全然不同的統治階層的預備軍,他希望這些人更加側重於事物的純粹利益面,而不要囿於其他諸多的牽扯。
之後劉備仔細看了看諸葛亮的策論問答。
他發現諸葛亮的回答邏輯果然不僅僅局限於農業,也關注到了商業問題和軍事問題。
在朝廷開拓交州的方略上,諸葛亮注意到了海外貿易這件事情,他認為開拓交州有利於和海外諸國進行貿易,可以賺取額外的錢財,所以開拓交州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農業,更在於商業。
他居於徐州,多次聽聞交州日南郡的消息,得知日南郡展開的對外貿易非常興盛,很多人都樂於前往日南郡展開貿易,賺取錢財,樂此不疲,還帶動了更多人前往日南郡貿易。
他覺得這是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
西域方面也是一樣的,諸葛亮認為西域諸國對於朝廷的服從不單單是光宗耀祖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有百萬人口的西域之後,朝廷可以進一步把貨物販售到西域,乃至於通過西域販售到西域更西側。
他認為當年漢武帝開拓西域之後,除了增加打擊匈奴的力量和基地之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開拓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雙方的商貿路線,獲得了增加財政收入的渠道。
現如今大漢已經不再有北部草原上的威脅,那麼在獲得軍事優勢的同時,以這樣的軍事優勢作為保障絲綢之路通暢的依仗,將大漢的優勢物產出售出去,一定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
如此,便可在減輕農戶壓力的前提下,不至於讓國家運轉受到損害。
嗯?
劉備觀看諸葛亮的策論的時候,忽然注意到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寫了這麼一段話。
此時此刻的諸葛亮,也會注意到通過外部經濟手段的運轉來減輕內部農戶壓力的事情嗎?
劉備記得,諸葛亮主政蜀中的時候,的確很注重減輕農戶壓力,他治理蜀中是採取了很多商業手段的。
比如把蜀錦和直百錢掛鉤,通過輸出通脹維持直百錢的幣值,從而減輕了內部剝削維持了內部的基本穩定,這是很了不得的治理手段。
他同樣認為這不是諸葛亮天生就能學會的本領。
以諸葛亮在徐州的經歷來看,他在徐州本家所學到的東西應該不多,在跟隨諸葛玄抵達荊州之前,諸葛亮應該就是在諸葛玄的指導下讀書的,而他的叔父諸葛玄並不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
所以劉備認為諸葛玄應該是為諸葛亮啟蒙的啟蒙老師,他教會諸葛亮的不多,但是他為諸葛亮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至於能讓諸葛亮真正騰飛的緣由,應該是要等他們一家避難到了荊州之後的事情。
諸葛玄是劉表的老部下,通過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氏與和荊州大族蔡氏、黃氏、龐氏扯上關係之後,諸葛亮才得以跟隨荊州的名師們學到一些真本領,學到了一般人學不到的高端知識。
至於行政治理的政治、經濟手段,劉備認為,那應該是諸葛亮加入劉氏集團、在獲得一定地位和權力的基礎上才得以接觸、掌握的,在劉備集團內部,諸葛亮應該也有很多「老師」。
比如諸葛亮在經濟上的治理手法,應該就和劉巴這位經濟學牛人脫不開關係——但是無論如何,諸葛亮應該都是一個具有強大學習能力的、能夠舉一反三的高智商天才。
儘管如此,在沒有足夠的閱歷和學習渠道的前提下,劉備認為諸葛亮能夠在徐州州學成長為一個知識儲備量極高的做題大神已經算是觸碰到天花板了。
徐州州學的課程,並沒有涉及到真正政治領域的內容,更多的東西,應該是他接觸了政治之後才能掌握的。
甚至於劉備是打算把諸葛亮當作親傳弟子來培養的。
但是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寫下的這句話,讓劉備有點意外。
似乎在徐州的生活之中,諸葛亮已經注意到了農民的苦,並且產生了一些思考,和之前的經濟手段還進行了聯動,得出了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結論。
很樸素的結論,其中蘊含著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對普羅大眾的同情。
他出身官宦家庭,家族不算大富大貴,但也絕對不是大負大跪的東漢草民,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東漢草民與他的生活水平相差了十萬八千里,正常情況下,他也不太能接觸到底層。
那麼這份情緒和這樣的思考是如何誕生的呢?
劉備覺得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之後有機會,他要單獨召見諸葛亮,與他談一談,看看十九歲的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理想主義者。
西域篇諸葛亮也得到了滿分。
而在扣分的遼州篇中,諸葛亮的回答中規中矩,側重點在軍事方面,而在農業方面,諸葛亮的看法和正常人一樣,都不怎麼看好遼東之地的農業潛力。
所以他認為朝廷開拓遼州的主要目的是軍事,是為了防範諸如東部鮮卑、烏桓、高句麗等敵對勢力的重新崛起,以確保幽州無虞,所以才出兵遼州、開拓遼州,並且將所有敵對勢力全部掃平。
遼州屬於幽州的屏障,應該和之後朝廷打算大力營建幽州有關係。
至於農業方面,諸葛亮認為遼州苦寒,地廣人稀,發展農業的潛力不是很大,能承載的人口也不會很多,只要能維持在一定規模的生產條件之下保證遼州的穩定,那就足夠了。
更多的投入是沒有必要的。
扣分點就在這裡。
閱卷官秉承劉備的開疆拓土思想,認為每一寸國土都很有必要,能開發就要儘力開發,不管是不是這樣做,但是一定要這樣說,這才是政治正確。
諸葛亮說更多的投入沒有必要,這就是政治不正確,雖然其他地方寫得很到位,但是最後的結論不對,所以,扣了十分。
對於這個理由,劉備思慮片刻,提筆否決,然後紅筆硃批,把這十分還給了諸葛亮。
他說的對。
除非氣候變遷,否則東北大地和更遠一點的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一帶確實沒有進一步投資的必要。
東北平原的確有很強的農業潛力,但是必須要在兩種情況下才能得到正兒八經的發展。
第一,是全球氣候溫暖期。
第二,是工業時代的來臨。
東北在某種意義上和青藏高原很相像,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都是蠻荒之地,但是這兩塊土地上卻也曾經輝煌過、誕生過強大的地區性政權,且都出現在唐朝。
一個是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國,一個是發展自東北平原上的高句麗國,這兩個國家都在那個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發展壯大了,成為了同樣輝煌的唐帝國的心腹之患。
極盛時期的高句麗國,擁有動員六十萬軍隊的戰爭實力,唐帝國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將它徹底消滅掉,可想而知,唐時期的東北平原上生活著比當前這個時候多出好幾倍的人口。
原因無他,就是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能長出更多的糧食,能養活更多的人。
但是溫暖期之後,這些地方的人類生存指數就開始急速下跌。
東北大地好歹是一塊平原,有很不錯的黑土地,也有相對充沛的水系灌溉土地,青藏高原上什麼也沒有,於是自吐蕃帝國之後,就再也沒有誕生過強有力的地方政權了。
東北大地某種意義上和當前的江南之地差不多。
江南有雲夢澤東北有遼澤,都是隨著時代氣候的變遷,在千百年的時間裡慢慢變得不那麼難以開發,且隨著人類技術的增長,才使得不適合居住的地方被改造為了適宜居住的地方。
而東北因為氣候更加嚴寒,憑藉人力和傳統農具很難對土地進行有效開發,除非溫暖期,否則工業時代產生的機械農具才是馴服東北土地的辦法。
就以當前這個魏晉南北朝小冰河期前夜的氣候狀態,如果要漢帝國舉國之力開發東北,真不如加把勁兒大家一起上,把雲夢澤給開發了。
好歹江南還比較溫暖。
所以諸葛亮雖然沒有前後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和溫暖期的意義,但是他的判斷是對的。
遼東之地目前來說最大的價值是軍事價值,是作為華北大地的屏障而存在,作為戰略縱深而存在,而不是一塊很有價值的農業用地。
它的價值,還要等待三百多年才能得到第一次開發,而正兒八經的開發,大概就要到工業時代了。
小冰河期的氣溫會教所有人做人。
在實事求是的問題上搞政治正確,是很多強大國家之所以走下坡路的原因,這是劉備不想看到的場面,所以劉備果斷給諸葛亮「平反」了。
之後,劉備花了幾天時間看了其他人的策論問答,發現真的很少有人能把策論問題考慮的和諸葛亮一樣的全面。
大部分人都側重於農業、人口和稅收,很少有人涉及到商業層面和軍事層面,剩下的一部分人比較側重於軍事層面,而忽略了商業層面能給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
有些人把策論寫成了歌功頌德的文章,全面肯定劉備所做出的一切決斷。
有些人則認為這做的還不夠,還應該繼續進攻,繼續推動大漢的軍事高峰,讓大漢帝國在軍事層面上不斷前進。
總而言之,幾乎沒有人能夠從各個方面探討朝廷花費大價錢去開拓這些地方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和國內治理的聯動。
劉備甚至還看到有人覺得朝廷純粹是從揚我大漢國威的角度去發起這些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外夷沐浴王化,僅此而已。
看到這些內容,劉備其實覺得挺無奈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