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排外情結
殊不知,在20多年後很多篇影評文章中,都特別指出,《卧虎藏龍》恰恰是一部非常「東方」的電影。絕不像觀眾所認為的是完全拍給西方人看的電影。
作為華人導演,李侒早期的電影主要表現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比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家庭三部曲就是如此,但是這些影片的格局還不足以讓他成為世界著名的導演。
李侒通過多年的經驗累積,同時汲取世界電影大師們的思想,才漸漸找到了自己的電影主題定位,就是對中國化電影主題的追求。
《卧虎藏龍》拍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獨特的武俠文化和江湖文化。
在劇中,玉嬌龍心中,江湖是一個逃避世俗陳規的庇護所,一個象徵絕對自由的美夢。在這個江湖夢裡,有的只是縱馬飲酒,仗劍天涯的豪邁與洒脫。
對碧眼狐狸而言,江湖就是一個爾虞我詐,不斷突破為人底線的競技場。在這場內,每個人都有骯髒齷齪的一面,因此她一向無視所謂的江湖道義,只為自己的慾望不擇手段,享受箇中酣暢!
在余秀蓮看來,江湖是一種既定的準則與規矩,也是一套來自道德的約束。因此行走在規則範圍內去踐行自己的價值,便是她的認知中,江湖中人的最高境界。
而對於李慕白而言,江湖並非那麼美好,也並非如何骯髒,江湖就是生活本身的面貌。這是李慕白用畢生江湖經驗所悟出的道理:「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何嘗不是;刀劍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光劇中人設方面就已經非常「東方」了,更遑論片中還有涉及很多更深層的隱喻及對白,若沒有對華人文化有一定的歷史與文學功底,是很難看出李大導演想表達的到底什麼。
雖然中西雙方的編劇下了很大的工夫去削減複雜的情結與人物關係,但在電影中依然能夠看到很多細節,其中就有李慕白為師父報仇的故事;有爭多青冥劍的故事;還有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三人獨立、相交的情感故事。
在外國人眼中,華語電影能吸引他們看的最主要的原因,除了那高來高去的華麗武打場面,以及貫穿全劇的如中國畫卷的唯美畫面。
當然還少不了與之搭配的中西混和的音樂了。電影配樂用到西洋樂器和中國傳統樂器,大提琴、二胡、笛子等等演奏都呈現於電影中。
其中一段打戲,用得咋是京戲擊鼓的節奏,類似西方的Rap一樣,找到熟悉的文化韻律,也讓大部分外國人融入其中。
其主題曲《月光愛人》也是中西方融合過後的產物,各方面都實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令人感到一種時空交錯的美感。
武俠電影最重要的就是武打部分,在視覺動作上,李侒並沒有將西方電影中的暴力美學帶入,不同於西方的街頭搏鬥,而是將中國武術如舞蹈班展現出來,俠氣中不失柔美,柔美中隱含殺機。
最亮眼的還是輕功,特別是在碧眼狐狸逃跑的情節中,導演設計動作讓演員揮舞著白色彩帶絲綢,如此拍出來的視覺效果正符合東西方觀眾的審美,看電影的同時,也欣賞了一段中國舞蹈。
結合以上的特點,可以看齣電影吸引西方觀眾的地方在哪裡。
但是,《卧虎藏龍》在京城和魔都放映的時候,影院上座率只有50%,總數在內地票房不高,才只有1500萬票房,除了這部電影本身是部非常「文藝」的武俠電影、造成普遍接受度不高之外;還有許多原因造成這部電影失利的現象。
事實上看多了武俠恩怨糾葛的故事,內地觀眾會覺得故事內容過於普通也簡單,相對於中國各種爭奇鬥豔的武俠片來說,確實不夠吸引本地觀眾捧場;加上《卧虎藏龍》在內地上映時是2000年的七月初,要知道,中國移動才剛剛在4月成立,那時候互聯網還沒有大肆發展,手機更是還沒普及,大眾主要還是靠報紙、雜誌、電視等傳統宣傳渠道來了解信息。
而那時候的人大概會多久看部一部電影?
頂多一個星期一部吧!再少就一個月一部。
在當年的消費水平,電影還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普遍的日常休閑消費項目,電影院的數量也並不太多,市場就這麼大一點,所以在當時種種不利因素疊加的情況之下還能得此票房,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沒看同時期上映的灣島狂覽2億票房;歐美市場的超過一億美刀的票房,全球共2.13美刀成績,無不顯示這部電影除了是能獲獎的經典影片之外,在商業上也是極其成功的。
可在當時翻看電影評價的時候,就總會看到如,「看到一句西方人看得懂的中國片,我就看不懂。」那種眾多無知膚淺的言論頻繁出現。
還有在很多文娛小說之中,大部分作者為了裝筆打臉、提升民族自我高大形象的劇情需要,都會形容這部經典電影是專門拍給外國人觀看的,實是不夠客觀的偏激論述。
若論專門拍給外國人看的片子,咋不去噴張大導的《英雄》,馮褲子的《夜宴》呢?
張大導的《英雄》的影評口碑,呈現出東西方極大的兩極化。
在西方世界可是頗受好評,口碑良好;反之,在國內卻是普遍罵聲連連。
在總票房方面也是不比《卧虎藏龍》稍遜色,在北美拿到5371萬美金,日苯亦斬獲票房高達40億日元,全球總票房收入高達1.77億美金。
特別是,日苯觀眾的觀影素質是全球排名前幾名的,就連一向被華人視如仇寇的日苯民眾都能如此愛載《英雄》了,那國內民眾的素質又到哪兒去了?
《英雄》在提名方面,榮獲2003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柏林電影節的外語片、金熊獎導演等多項提名。
國內更是連奪金雞、百花、華表、金像等等多項大獎。
那為何如此風光為國爭臉的大導演,在國內卻仍然是罵聲一片呢?
試問,大多數喜歡歐美經典電影的觀眾都能接受如《肖申克的救贖》、《聞香識女人》等外國電影;甚至是一向排斥日苯國的觀眾也都能接受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入殮師》等等經典電影了;而同樣身為華人血脈的華人導演所拍的電影,就總是被批評被辱罵!
甚至就連港圈的吳白鴿也遭受到了無妄之災。
他在國外為國人打仗爭光,可背後卻總有很多鍵盤俠們在看他鬧笑話;還有很多文娛作家在其作品當中,也都對他本人頗為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