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農村孩子
前些年,暑假回山東,發現絕大部分孩子和平時一樣,依然上學放學。只是名義發生了變化,不叫上學,叫「上輔導班」。輔導班就是任課老師開的,就開在任課老師家裡。據說,收學生多的老師,一個暑假可以收入小一萬。村村如此。
進輔導班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看別人的孩子都上,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班;有些是忙於生計,孩子進了輔導班,可以騰出時間幹活;也有一些,礙於老師的情面,不報班怕對孩子不利。小學老師,還是可以體罰學生的,有些人打工膩了,就去當老師了,你不能指望她們素質有多高。
大部分孩子報在本村,也有跨村報名的。一般價位,每個孩子一百五十元,上課到八月中旬。也有個別條件好的,去縣城上寄宿輔導班,費用八百元至一千元。
孩子們上下學,大都是爺爺奶奶接送。一到點兒,接送孩子的電動三輪車、腳蹬三輪車、電單車、自行車,在輔導班門口排成長龍。我很納悶:二三年級的孩子,應該可以結伴回家了,為何還要天天接送?既費時間,也不能促進孩子自立。母親道出了箇中原因:「家家都接送,成了風氣了。當娘的在家,當娘的說了算,接送不接送都沒事。可是當娘的都去打工了,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了。你不接送,她說你不疼孩子。萬一孩子在路上出點啥事,更要埋怨死你。」如此,爺爺奶奶寧可辛苦些,也不願在媳婦手裡落不是。
爸爸基本都缺席。整個村子,也找不出幾個壯年男子。男人出遠門打工,一年回家一兩次;女人在近處或者縣城打工,早出晚歸。
在校門口接孩子,必定要買些吃的——火腿腸、辣條之類,還有五角包或者一元包,一些色彩鮮艷、味道香辣、成分不明來歷不明的小食品。孩子們吃了這些,再吃家裡的粗茶淡飯,明顯沒有胃口了。不買不行,來接孩子的全都相識,鄰居、親戚、朋友,如果執意不買,孩子又哭又鬧,面子上過不去,別人也會議論紛紛,說這個爺爺太小氣……孩子們也深諳此道。
鄰村一個爺爺,接他的三個孫子放學。有個孫子吵著要買吃的,勸不住,爺爺一巴掌給過去。自此,他家的三個孩子,老老實實,再也沒人吵著買吃的了。雖然做法欠妥,但勇氣值得稱許。教育自己的孩子,何必看別人的眼神。
孩子們的家庭教育堪憂,甚至很難談得上教育。爺爺奶奶一方面是喝斥指責,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是無原則的溺愛。就算媽媽有一些教育理念,實施中也阻力重重,因為交織在一起的力量太複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姨,鄰里……你對孩子再嚴格再用力,架不住這麼多拆台的。除非你不怕得罪任何人。
農村有很多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有巨大的缺陷,雖然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要等青春期到來,不良後果才會慢慢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