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文稿
一、《圖書館奇談》
《圖書館奇談》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林少華翻譯的《遇到百分之百女孩》中的純文字,另一個是施小煒翻譯的獨立出來的插圖版,兩個版本沒有太大的差別,都能體會村上的語言特色。都比較好看。前者還可以看一些其他的短篇小說,可以感受一下村上或者說林少華翻譯版的那種語言特色,小故事都是比較去國籍化的。
故事梗概就是,一個少年去圖書館借書,然後被指引去了地下室(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感覺不妙了),那三本書很小眾,奧斯曼國家的稅收有關的,純屬突發奇想,是不外借的,只能在圖書館看,這裡有一個矛盾,就是想看但是時間不早了,如果不能借就打退堂鼓,這時候,圖書管理員(一個怪蜀黍)說了一句比較有意思的話「你這小子不會是那種不挑毛病就不過癮的傢伙吧」,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笑了,其實高效倒在其次,主要是的作用是,反映出了主人公的靦腆,也為後面的一系列不反抗埋下伏筆。
後面還有幾個可以逃跑的契機,或者是理由,大鐵門,幽深的走廊,另一個地下室,不缺乏判斷力的少年都會選擇跑開的,但是主人公似乎就被那句話鎮住了,麻煩別人不好意思,只能跟別人走了。
然後被關起來了,被要求背誦完三大本書才有自由,這時候碰到了羊男和神秘的少女。然後這裡的一些細節,如甜甜圈啦,還有各種吃的,羊男的都比較有村上的特色,神秘少女彷彿出又現在《世界盡頭冷酷仙境》,有點類似。
最後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一些心理活動,最終選擇逃亡,少女犧牲,羊男消失,我回到現實。
讀起來比較像做夢,夢和現實的邊界非常陡峭,節奏也非常快。結局並不是很重要,因為當主人公回到現實,基本上無法與人分享自己的體會,因為處在一個邊緣化的地位,在回味的時候有更多共鳴。第一就是人是孤獨的,第二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
然後是本書的隱喻,稅收和讀書後被吸腦髓之間有什麼聯想?這個就眾說紛紜了,交給讀者。主人公的角色有三個,一是囚犯,二是少年,第三個是收稅官。
還是比較好玩的,輕度懸疑,感覺夢幻和驚悚多一些。
二、《東京奇譚集》
這本書也是很夢幻的,許多巧合編製在一起,同時也摻雜了一些夢幻的東西在裡面,也是比較村上的。
《偶然的旅人》講的是個中年鋼琴師,遇到了一個很對脾氣的女孩,然後女孩消失。看起來沒有故事主線,有許多支線故事同時發生,而主人公比較鐘意於在一個人少的地方喝咖啡看書。
《哈納萊伊灣》,一個傷心之地,讓主人公在以後人生中不斷地徘徊於此。
《在所有可能找見的場所》,比較有意思,一個人在很緊張的生活中突然消失又突然回來的故事,偵探絞盡腦汁,最後也不過是體會到了失蹤者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基本沒有任何幫助。有點在寫人在面對事情的無奈,也寫了無聊的時光里,人是如何打發無聊的。
《天天移動的腎形石》,是否有命定呢?我們該不該努力呢?一個腎形狀的石頭,一位小說家能否像一個似乎有自主意識的石頭一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品川猿》,偷東西的猴子,比較滑稽,其中有不同人生的對比。被遺忘的是一個名字,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總體上看,本書由許許多多的偶然開始,又總是莫名其妙的結束,還算不錯的中間過程也是殘缺不全的。看似契合的靈魂,是建立在大量細節缺失,大量秘密得不到解開的基礎上的,雖然不是說,人與人相處時間長了以後一定會有衝突,但回頭來,還是值得人去反思,人與人,自己與自己,這兩個關係到底是如何的,感性與理智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呢?
三、《神的孩子全跳舞》
相比前兩本書,這本書是有一定的背景的,本來就百無聊賴的生活被災難徹底摧毀了,一個是腳下堅實的土地變成像果凍一樣的東西,第二個就是世界上存在那樣的未知領域,那裡的人雖然不是絕對的冷血,但是做的事情簡直令人髮指。
但是這本書沒有直接地寫這兩個問題,都是通過非當事人的視角來寫的。這兩場災難在人的身體上產生的傷害畢竟有限,但是在精神上,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UFO飛落釧路》,主人公的妻子失蹤,地震發生以後,許多人都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因為腳下大地不知何時會徹底坍塌,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更加顯得浪費生命了。這導致人們在思考「生命的實質性意義」。
《有熨斗的風景》,主要是在說幾個喜歡在海邊點燃枯枝製作營火的年輕人,營火點燃熱熱鬧鬧,營火熄滅,似乎生命又開始變得暗淡。
《神的孩子全跳舞》,偶遇一個很像自己母親描述的那樣的父親,然後一直跟蹤直到他消失不見。追逐的過程就是環境不斷轉化的過程,結果是無果的。知道了某種悲傷的內核其實是空無一物的,主人公開始跳舞。劇情有點像《舞舞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泰國之旅》,醫學學者,在去泰國旅行的途中,感悟到了仇恨與地震之間的聯繫,最後沒有明說她已經放下仇恨,但是也許真沒必要讓某些仇恨傷害自己一輩子。沒有明說,但是我覺得主人公最後是放下仇恨了。
《青蛙君救東京》,很有意思,整體展開就童話故事一樣,打敗引發地震的大蚯蚓的不是英雄,而是一隻大青蛙。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小人物的主人公在精神上參與了這個過程,即便最後傷痕纍纍,但還是覺得,人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來克服巨大的困難的。從這個故事開始,希望與光明的成分就漸漸多了起來。
《蜂蜜餅》,故事的核心圍繞在一個膽小的孩子身上,最後,克服恐懼的辦法就是愛,不顧一切地保護弱者,也許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這幾個故事雖然彼此沒有聯繫,但是是按照一定順序展開的,先是墮入黑暗,然後嘗試掙扎無果,最後找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是「實質性的東西」是愛。
四、總結
村上春樹的這幾本書都像是謎語一樣,網上也有許多分析,感興趣的話也可以擴展一下,不去看僅僅欣賞文字也挺好。就是慢節奏,邊緣化,略微小眾,無奈,消極與積極互相交織。我的感覺就是,有點「庄生曉夢迷蝴蝶」的感覺,結局都是比較好的,像做噩夢然後又因為自己內心的某些部分覺醒而收穫一個不算太遭的結局,或者圓滿結局。還是值得一讀的。然後最近也看了一本殘雪的《阿琳娜》,感覺上也差不多,像是小孩子在說夢話,或者是長大以後對小時候的一些破碎的回憶,這些回憶也許能改變我們,也許與現在的我們毫無關係,但是總之感覺上,是一段值得回味的人生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