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底牌
當然,態度要與實力相匹配,那才管用。
「官家在世時,確實在繼位問題上猶移。為此,下官實實在在地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僥倖為官家接受,才有現在的局面。」
崇簡見大家都等著自己的話,就直奔主題。
「至於我給官家的意見,可以轉述給各位,我相信,既然官家能接受,各位為國為民的宰輔重臣,一樣能接受。」
接著,崇簡開啟了演說模式,極力模仿後世成功演說家的如簧之舌,讓自己的話盡量變得聲情並茂,充滿蠱惑,不,應當是充滿說服力。
這是發揮後世特種兵特別訓練能力的時候了。
當然,崇簡只是想讓大佬們聽得更認真一些,絲毫沒有要蠱惑他們的意思。
這可不同於上次對付孟廚子,蠱惑能奏一時之效,但卻不能保證過後不反水。
得讓他們真心接受認同才保險。
話就從這裡開始吧——話說既然有一次得國不正了,那再來一次影響就惡劣了。
這話崇簡說得隱晦,主要就是讓大家明白,所謂兄終弟及換來的皇位就是不正,再搞什麼金匱之盟都是枉然。
這樣的惡果就是一方面進一步虛外守內防人造反,另一方面又急於通過文治武功來標榜正統。
既然收西蜀、下江南已在趙二手中完成,就只能向遼國發起攻擊,企圖從契丹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
還有什麼標榜正統的手段,比得上恢復漢唐疆域?
儘管兩國對比各有千秋,但軍事上遼強於宋是不爭的事實,貿然採取行動,那是置大宋以及在座諸位於危險之中。
只有讓正統接班人上位,才能延續趙二的政策,發揮封樁庫的作用,做好兩手準備,長遠規劃,最終畢其功於一役。
到那時,恢復漢唐風采自不待言,在場諸公作為從龍之臣,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也是易如反掌。
更有一事要提醒諸公,每一次非正常繼位,接下來的都必然是一場明裡暗裡的大清洗,在場諸公誰敢保證能夠倖免。
崇簡這話,先講大勢,然後再觸及個人的切身利益,自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眾人一陣唏噓之餘,還是由薛居正發話。
「雖然,為何繼承大統者不是節度使大人,反而是防禦使大人?」
節度使自然是指趙德昭,此時他正擔任著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崇簡一聽這話卻喜出望外,因為聽話聽音,薛居正這話,表明他已將趙小三排除在繼承人範疇之外。
他也沒有想到,說服他們這麼容易。
轉念一想,之所以如此,無非是觸到了在場諸人的痛點。
在場諸大佬,除了曹彬起於行伍,基本是一色的文官,且追隨趙二這些年來,在重文抑武的國策下,早已盤根錯節,成為既得利益集團。
他們最怕的是什麼?一是窮兵黷武,讓武人集團膨脹,文官集團勢力衰減,二是繼位之人有自己的班底,將原來把持朝政的人清洗出場。
偏偏這兩點趙小三看起來都將不可避免地會實施。
德芳繼位,卻沒有這樣的顧慮,因為他除了崇簡,連像樣的藩邸舊臣也沒有一個,要想折騰也得看看自身實力。
那麼,剩下最後一步,就是讓大家不再顧忌什麼嫡長子繼位制度。
他正要搭話,宋太后已搶先發言。
「先帝在日,曾多次提及德昭不適合繼承大統。」
她看了看靜靜卧在榻上的趙二,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道。
「敢情明示。」薛居正道。
所有人跟著他一起拱手,一副願聞其詳的架勢。
「先帝曾言,德昭道德高尚,不黨不群,原本是聖人君子一流人物,可惜缺乏殺伐果斷,且天性善良近乎懦弱,易於為人操控,不是為人君的合適人選。」
這種明褒暗貶實在厲害,讓眾人無法接話。
關鍵時刻,花蕊夫人看來與太后心有靈犀,順著這個思路補了一刀。
這一刀很致命。
「是這樣,先帝曾與臣妾論及二子,名言德昭看似不偏不倚,實則天性涼薄,無法聚集人心,更無法得人效死力。有朝一日,倘若有人極力推薦德昭繼位,無非是看重其好駕馭,其心可誅。」
這話說得,令眾宰輔不敢再出頭堅持什麼立嫡立長了,不然就是包藏禍心。
話說到這個份上,眾宰輔也沒有什麼異議了,其間有人不服,但被形勢所逼,也不得不隨大流。
「那,是不是將晉王與節度使請進宮來,一起完成禮儀,奉請新帝繼位。」
還是薛居正代表眾人說話。
這話明面上是一層意思,卻還隱藏著另一層意思,就是要看看趙小三和德昭的反應,免得到時壓不住局面,招致反噬。
崇簡知道,眾宰輔擔心趙小三翻臉,無人可以制服。
由此可見,趙小三積威所致,已然使眾人有了心理陰影。
崇簡一聽,心想這個時候可不能打退堂鼓,必須顯示殺伐果斷的一面。
「薛相公所言甚是,忘了告訴諸位大人,驚聞噩耗,為防意外,由太后、大王主持,下官實施,首先對趙小三……呵呵,那個,開封府加強了保護,目下開封府自府尹以下,都被妥善護衛,府尹大人更是在其府邸中為武德司特別看護。」
這話一出,眾人看他的目光都變了。
「其次,為防意外發生,特別調遣劉知信領武德司兵卒、劉寶領殿前司軍馬巡查京城內外,呼延贊暫領侍衛馬軍、步軍加強京城守衛,以防外將有異心者窺視京城。如此,當可平息一切不臣之舉。」
崇簡乾脆亮明底牌,逼迫眾宰輔當機立斷,做出選擇。
也是湊巧,他話音剛落,劉知信、劉寶、呼延贊聯袂而至。
三人都是全副甲胄,腰間佩劍,舉止肅然,連平時八面玲瓏的劉寶,此時也不苟言笑。
「稟太后、大王,臣等尊奉懿旨,布置好了汴京城及宮內防務,一切妥當,特來宮內報平安。」
三人紛紛向宋氏及德芳行大禮稟告。
這在旁人聽來,哪裡是報平安,分明是宣示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