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喜獲桂冠 (四)
風光秀麗的洱海之濱,生長著大片原始茶林,當地人自古以來多以經營藥材、布匹、茶葉為主,因此,茶文化流播各地。
雲南是西南夷之地,崇山峻岭,交通落後,秦時封疆置吏,政權仍由土著左右,漢習樓船,紙上談兵,兩漢設置郡縣,管治形式至南朝蕭梁,(三國時諸葛亮,也只能以夷治夷)。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崛起,皮羅閣在唐的支持下,滅了隋未唐初洱海地區,六個小國「六詔」,統一西南,建「南詔國」。
其中,幾次改國號叛唐,唐朝幾十萬大軍敗於南詔國,(唐也設雲南安撫司至唐末)。
南詔國后經歷了「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三個短暫政權,多沿襲南詔舊制。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使段思平,聯合洱海貴族,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今雲南大理。
兩宋時遼、夏、金的影響,宋太祖只能忍痛,划雲南為「徼外」(塞外、外邊之意)。
元忽必烈也付出十萬將士,戰馬四十萬代價,才能破大理國。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全國后,對雲南七次招降,梁王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決定武統。
朱元璋派大將軍藍玉、義子沐英率軍三十萬入滇,攻打元朝拒不投降的殘餘勢力梁王部。
雄居大理的段氏與梁王分庭抗禮,對明軍攻打昆明梁王時,袖手旁觀。
梁王部不敵,逃至普寧,見無路可逃,率妃嬪親信向滇池投河自盡。
1382年,明軍鎮壓了大理國殘存的土司勢力,把段氏第十二世段明等段氏貴族,及蒙元上層官員遷入內地,結束了處於割據狀態、六百餘年的雲南。
國之初定,戰亂始息,百廢待興,急需休生養息。
朱元璋在雲南,設立了「三司」,借鑒元制管治,土司、流官結合治理,以漢官輔助,制衡土司專橫,思想文化上,大力推行漢化(主要從服裝、禮儀、語言方面入手)。
內地的漢人遷到雲南開發,軍屯為主,商屯為輔(明初,募鹽商於各邊開中,謂之商屯),雲南有了穩定發展的機會。
當時的雲南白族人,大姓主要(王、楊、趙、李)都是中原遷入的,各族與漢族雜居,儘管土司、流官交錯,但沒有內閣高官、地方官、駐地太監三方干預,經商環境比內地寬鬆。
一家姓夏的鹽商,從內地遷入昆明,曆數代人經營,由小販成了商人,人丁旺盛。
夏家七代經商,從第三代起以經營鹽為主,開礦鑄銅鐵為副,特彆強調誠信、道義,經商處處以「信」為重,不弄虛作假,以信譽得人,其次講求「義」不哄人,不騙人,不侵假摻雜。
儘管經商圖利,但夏家卻把利放在最後,並常告誡子孫,力戒「驕、貪、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