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大少年
小鎮並不大,只有兩百餘戶人家。所幸與鷺城距離不遠,小鎮上的人家生活的反倒比距離遠的大鎮子舒坦。也多虧的鷺城的奢華,父母的酒坊銷路並不會太差。
桃葉巷是餘一一家住的地方,這裡所住的多是一些普通人家,不會過於清貧,也不到奢華的地步,堪堪能解決溫飽。餘一一家的酒坊就在這條街的盡頭。
隔壁街則是泥丸巷,鎮上的窮苦人家皆住在此,有外來的逃難者,有家道中落的人家,命運的窮苦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就如同雨後一腳踩踏噴濺的淤泥一般,泥丸巷藏著小鎮大多數的齷齪。
至於大戶人家,小鎮上有葉、王、李三個姓氏的大人家。葉是亡命之家,從鏢局到私鹽,遊走在律法的邊緣,乾的是刀口舔血的活。但葉家的名聲在小鎮中向來不錯,留守再祖宅的老幼歷來喜歡布施,災荒之年幫了不少人家。王是官宦之家,鷺城縣令的本家,相傳與閩中郡的郡守有莫大的交情。王家與李家向來交好,李家的底細在桃葉鎮完全打聽不到,格外的神秘。
福祿巷的街道多鋪以大塊的青石板,哪怕下雨天,也不會出現泥漿四濺的場景。至於其他的事情,餘一一從未有過關注,只是依稀記得葉家的門檻好高,他家的小孩好討厭,裡面的傭人忙前忙后的。至於其他大戶人家的子弟,想必其他大戶人家的子弟,也不會留在小鎮,也就沒有絲毫交集了。
如果不是去過福祿巷,餘一一大概這輩子也不會意識到泥丸巷的泥濘狹窄。桃葉巷也好不到哪去,只不過在街道上鋪有一層薄薄的石子,抗得住淅淅瀝瀝的小雨,在磅礴大雨的摧殘下依舊會變得坑坑窪窪泥濘不堪。
餘一一徑直走到一戶人家面前,不過這戶人家並沒有院門,泥丸巷哪怕在窮破,至少都會裝個木板充當院門,這一戶反倒成了個例外。
苦難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尋常人家,再艱苦,每年都會往裡添置一兩件傢具,慢慢的,日積月累,傢具的種類逐漸齊全,生活的煙火氣就來了。
廳堂里的灰塵揚起來足有一人高,只有中央一塊粗糙的長生桌看上去乾乾淨淨的,供奉的是陳正的生母。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逃難而來,人人都自顧不暇,更不會去關懷一對落難的母子。
外來者毫無立錐之地,所幸小鎮上還有一些荒廢的宅厝供其遮風擋雨。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沒人能說出陳母拉扯陳正長大的艱辛,人性之惡,足以從頭到腳的逼瘋一個女人。再絕望的文字也無法寫出其中的惡意。
撫養獨子成年的信念也敵不過終日勞累對身體的摧殘。在流言蜚語中,積勞成疾的女人倒在了開春的炮竹聲中。
舉目無親的十歲孩童,抱著母親的引體哭到肝腸寸斷。他在責怪自己太弱,根本無法保護母親,平日里受到的欺辱,自己非但做不了什麼,反而會成為母親的拖累。
無盡的自責,促使少年萌生了結束生命的想法。
哭到昏厥,醒時悲痛上涌,淚水決堤,直到再次昏迷。
私塾的先生是個宅心仁厚的讀書人,大年初二總會帶著學生給泥丸巷的窮苦人家送點禦寒的物資。
在先生的幫助下,陳母得以下葬。
平常時候,兩人並無交集,一個私塾上學的蒙童,一個幫母親幹活的逃難孩童,甚至餘一一隻是大概知道有這麼一個人。
陳母下葬當日,除了先生跟一一外,只剩下滿路的枯木殘肢。
用歪脖子樹自盡確實合適,就連一個十歲的孩童都是想到如此好辦法,一根枯木藤便足以了卻生而為人的痛苦。
餘一一一腳踹下了雙眼如死魚瞪出的陳正,那時候的陳正乾乾巴巴的,氣力上完全比不過一一,被捆得嚴嚴實實的,一路從後山拉到了桃葉巷。
余父余母對這可憐的孩子倍感憐愛,家中也有能力再多養一個孩子。但陳正始終一言不發,雙眼無神。
在余家呆了兩天,這期間陳正滴水未進,神如枯槁,心如死灰大概不辭吧。
心病非藥石可醫,餘一一能想到的,能救這個少年的大概只有先生了。
先生的善心本也可有限,但奈何不住自己的學生終日苦苦哀求,只得前去看了下情況。隨後附在陳正耳邊說了幾句話,語罷,陳正雙眼略微有了一絲光彩。
就如同神跡一般,在那過後,陳正在先生的私塾里停留了一段時間,不是收養的關係,以在私塾幫先生端茶送水、洗衣掃地,換取一日三頓的吃食。
先生收徒並沒有什麼拘束,在私塾的幾個月里,陳正總會被一些孩子嘲諷,先生只是冷眼旁觀,於是更有甚者直接對陳正拳腳相向。
一一問過先生,既然救了這個孩子,那為何不制止這些行為。先生只是回道「這人啊,命是天註定的,誰也改不了,該有的坎一道都不會少,況且你只是求我救他,他現在想活了,這不算救成了么?」
一一本想再爭論點什麼,但先生總歸有先生的道理。於是,提起袖子,比施暴者更狠的報復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私塾的半年生活間,陳正臉上的死氣淡去了不少,從最初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到最後兩人成了這群孩子的頭頭。少年好似開竅一般,在這半年裡身形迅速壯實起來了。
再往後一點的事情餘一一知道的就不多了。少年離開了先生的私塾,流浪在桃葉鎮,流浪多了就學會了找掙錢的營生。從最開始經常挨餓,死命不開口,饅頭都需要被餘一一強塞到嘴裡,再到後來,在大戶人家中當佣,跟隨獵戶進山打獵,為小鎮郎中採藥,與漁家出海......
營生的手段向來都豐富,更別提一具年輕力壯的少年身體。也許陳母有眼能看到陳正現在的生活,也足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