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督三州軍事
為了應對孫權,劉備也得強撐病體,處理要事。
襄陽行宮。
黃權將輿圖展開,諸葛亮、趙雲等人在旁。
顯然吳軍是圖謀荊州而來,眾人心裡有數。
諸將提出增中軍一萬,前往江夏竟陵,做隨時進軍夏口之勢,扼住吳軍以長江西進。江陵駐軍五萬,傾力一擊,直撲長沙臨湘,只要江陵不失,荊南四郡自安。
諸葛亮、趙雲欲言又止,劉備道:「孔明、子龍有話要說?」
諸葛亮看了看諸將,緩緩道:「國賊乃曹氏,若無外援分其勢,到時以一敵二,事難為。此戰僅需讓吳王知道我軍有能力自守。」
趙雲則道:「臣以為,在魏國出兵之前,傾力滅吳。」
相對於諸葛亮的保守,趙雲的話反而令諸將嘩然。
滅吳,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赤壁之戰前,東吳就號稱帶甲十萬,如今又得荊州三郡和廣州,又有江南水路做阻隔,以漢軍水軍的實力,想要滅吳無異於痴人說夢。
早在出峽前,趙雲一直堅持「國賊在北,不可伐吳」,如今立場轉變過大,的確讓人驚訝。
趙統也有點意外。
趙雲指著輿圖道:「臣以為,若以水軍伐吳,以短對長,兵家所忌。何況吳將陸議以重軍待之,攻之無益。」
「不如分薄其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此常山之蛇也。」
隨後,趙雲輕點交州,繼續道:「吳將呂岱,才非上將,此時遠離吳國腹地,遣一大將截其歸路,調動荊南吳軍救之,分薄荊州之軍,到時江陵之兵或進兵長沙,或進兵武昌,全復荊州。」
「荊州若得,可順流東下,直下建業。」
諸葛亮謹慎道:「那建業乃孫權腹地,豈能輕易放棄?」
趙統怒道:「孫權反覆無常,如此外援,豈可效關君侯舊事乎!」
諸葛亮笑道:「子龍之策,想來出自阿統。如此,亮知之。」
說完,轉身對劉備道:「主上,今北方防線已成,以漢中、上庸、襄陽之固,可阻北方十萬大軍。亮當回成都整軍,率益州軍南下平叛。」
諸將商議已定,諸葛亮帶著侍從一行南下江陵,乘船回成都。
臨行前,諸葛亮的參軍馬謖道:「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或北伐,或東征,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諸葛亮納其策,但想到了趙統,便在襄陽諸將送行前屏退左右,留關興、趙統商議。
諸葛亮道:「亮觀諸少年中,安國得我之所學。阿統可托後事。今日吾留汝二人,便是考驗。」
諸葛亮首先問關興:「汝在江夏,首當其衝,面對陸議和文聘,此二人乃當世名將,當小心用兵。若魏、吳共同進兵,當何如?」
劉備如今將關羽舊部返還給關興,令關興實力大增。關興以王甫為長史,陳鳳為司馬,鄧凱為護軍,關索等人為牙門、營督。時常越長江進兵長沙,破步騭所置圍戍。
關興道:「憑沔水拒文聘,放陸議上岸殲之。」
諸葛亮道:「若是其他吳將領兵,安國此法乃良策。若是陸議領兵,請務必緊守夏口,使其不得過也。」
關興拜道:「謹遵丞相教誨。」
諸葛亮又問趙統:「馬謖言,傾力東征北伐,平叛當攻心為上,吾深以為然。阿統以為何如?」
趙統道:「馬謖言過其實。」
這是諸葛亮第二次聽到馬謖言過其實,這讓諸葛亮臉色嚴肅起來。
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后,南蠻叛亂不止,在李恢、張翼、馬忠、張嶷等人努力平叛,這才使得叛亂沒有進一步擴大。
諸葛亮示意趙統繼續。
趙統道:「朝廷傾力出征,自然會壓榨南中民力,再怎麼心戰,南中豪強自然口服心不服。何況蠻夷畏威不懷德,大軍走,留下來的漢官若無強軍鎮之,叛亂雖然不會像現在這麼大,若想根治,當移其精壯北上漢中,收其俊傑入朝,並分南中之勢,使其不得合力。同時,教化南中百姓,使其安居樂業。」
諸葛亮道:「南蠻不毛之地,如何得安居樂業?」
「南中昆明有天池,此地四季如春,移占城稻種,可養萬餘精兵。」
「南中阻險斗絕,易以自守,當何如?」
「這天下終究是要給太子的,東宮諸人也想進步。」
諸葛亮看了一眼關興,裝作生氣道:「阿統竟用此術御人!」
趙統連忙裝慫,道:「不敢,吾只想讓諸人都可安居樂業,這樣便可再無戰爭。只是人心不足,總有人為了一己私慾,想要天下大亂,奴役百姓。」
諸葛亮道:「此法改變不了南中易可自守。」
趙統突然想到「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但是錢從哪裡來?
趙統道:「改善南中交通,這樣或可改變。只是因主上重病,在住、行上,吾未得施行。」
說完,拿出混凝土製作書,以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設計圖出來。諸葛亮翻開看了幾頁,內心掀起滔天巨浪,隨即穩住心神,從袖中拿出一道詔書,對趙統道:「以阿統之能,做折衝之將真屈才也。」
然後道:「在軍議前,吾與主上商議過,吾率益州兵南下南中,阿統率本部與荊南兵、交州兵合兵進兵交趾,掃蕩叛亂。以阿統為鎮南將軍,使持節督荊、益、交三州軍事。」
趙統愕然,這麼大的權勢?突然想到了什麼,便問道:「何人為監軍?」
諸葛亮笑道:「到時便知。」說完,轉身上馬,縱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