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初戰告捷
1855式機槍雖名為自動機槍,其實並不完全自動,需要兩名射手緊密配合。
主射手負責瞄準並搖動曲柄。一組齒輪繞主軸旋轉,主軸帶動槍管、槍機等零部件隨槍管旋轉,子彈一發一發的從裝彈器上掉落在抽彈槽中,由槍機推槍彈入膛。
主射手搖動曲軸,槍機跟著不斷向前運動,彈簧被擊針的待擊凸起壓縮。一旦擊針被解脫,彈簧驅動擊針向前,打擊底火,子彈擊發。
不難看出來,主射手的心理素質、戰鬥經驗至關重要。一名合格的主射手,應當在面對敵軍時保持沉著冷靜,認真瞄準敵軍,勻速轉動曲柄,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動機槍的殺傷力。
理論上,1855式多管自動機槍射速可達到每分鐘三百發子彈。一挺機槍的火力,至少相當於三十支步槍。這種令人恐懼的射速,可以形成較為密集的火力,對敵軍密集隊形展開有效殺傷。
副射手主要負責供彈,具體來說,就是安裝裝彈器。該機槍使用帆布彈帶供彈,每條供彈袋容彈量為300發子彈,長度為5米。為方便供彈,帆布彈帶可以接續,以實現長時間的連續發射。
一個機槍班,除了主副手和副射手,還需要六名運彈手、兩名槍管維護員、一名槍械員。機槍射速過高,子彈消耗量大,槍管磨損快。戰場上需要大量攜帶槍管備件,以方便更換槍管。
為適應中國地理特點和國情,軍工廠採用中國獨輪手推車式設計,把機槍安裝在了獨輪車上,以提高機槍的便攜性,降低其價格。
戰場上,炮班可使用人力推動獨輪車,也可以反過來,使用騾馬牽引獨輪車。
卻說田興恕的虎威常勝軍,儘管殘餘慘重,仍然奮勇向前。
王玉寶看著望遠鏡里的刻度,估計著距離。等敵軍前鋒距機槍陣地只剩三百米時,王玉寶放下瞭望遠鏡。
他注意到,兩挺機槍主射手正全神貫注地瞄準著湘軍。其餘副射手、運彈手,包括機管維護員,有的盯著湘軍,有的盯著機槍,還有的正目不轉睛地盯著王玉寶,等著王玉寶下令。
一百至三百米的距離,確實是革命軍一個火力盲區。但有了機槍,就能消除這個盲區。
王玉寶下達了一個沉著而清晰的口令:「一號機槍瞄準湘軍帥旗所在的位置,二號機槍瞄準左翼隊形密集的位置,穩住,勻速,瞄準,開始射擊!」
「噠噠噠噠」,主射手搖動曲柄,帶動槍管勻速轉動。六個槍管輪番射擊,槍口處火星四射。機槍彈子彈密集,猶如一道彈雨,所到之處,湘軍非死即傷。
田興恕猶不死心,伏在馬背上向前衝鋒。他也察覺到了異樣,發現革命軍的出乎意外的密集,湘軍傷亡太大。但湘軍馬上就要衝到革命軍陣前,如果湘軍此時撤退,就前功盡棄了。
主帥不怕死,背後的竿兵也都死戰不退。沖在最前面的是騎兵,或伏在馬背上躲避子彈,或在馬上舉槍射擊。
這種勇往直前、慷慨赴死的精神,令王玉寶也敬佩不已。但對付敵人,王玉寶絕不留情。一營機槍排的兩挺機槍,很快就各自打完了兩條彈袋,向竿兵傾瀉出1200發子彈。
湘軍騎兵在最前鋒,死傷慘重,艱難推進到距離革命軍陣地一百米的地方。
在這種距離上,步兵使用步槍可以有效瞄準射擊。湘軍已經沒有多少騎兵了,步兵也已經損失了至少一半。
王玉寶不依不饒,下令步槍手開槍射擊。機槍、步槍交織在一起,火力更加兇猛。
湘軍不敵,只能伏在地上,使用洋槍、土槍還擊。與急雨般的革命軍火力相比,湘軍的子彈稀稀拉拉,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
田興恕肩膀上也中了一槍,血流不止。親兵為他簡單包紮一下,勸他撤回營壘。
田興恕何嘗不想撤退,可革命軍的火力太猛烈,湘軍簡直沒有還手之力。湘軍步兵的裝備,最具殺傷力的是洋槍,還從其他途徑高價弄到了不少1852式步槍。
中華帝國實施軍事封鎖,湘軍無法再採購1852式步槍的子彈。這種子彈為8mm金屬定裝彈,加工精度很高,湘軍無法仿製。而湘軍仿製的洋槍子彈,質量不如進口子彈,射擊效果大打折扣。
湘軍都伏在地上,有效減少了傷亡。王玉寶見狀,下令機槍排停止射擊,以節省子彈。敵軍敗局已定,他乾脆下令司號員吹響衝鋒號。
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衝鋒號」,原是一種西洋樂器,聲音宏亮,穿透力強,適合用來軍隊指揮。特別是山地作戰,山高林密,聲音不易傳達,衝鋒號用處更廣。
革命軍也選用衝鋒號傳遞信息,發布警報,成為連一級部隊的標配。每當衝鋒時,司號員就會用這種小小的銅製樂器,發出尖銳的、刺耳的、嘹亮的聲音。
衝鋒號一響起,就意味著革命軍要發起決死的攻擊。哪怕革命軍戰至一兵一卒,哪怕前面的敵人有干軍萬馬,都必須義無反顧地向前衝鋒。
敵軍在戰場上聽到革命軍的衝鋒號,往往會心驚膽戰,士氣崩沮。虎威常勝軍雖是湘軍中的精銳,卻經歷了前面的大敗,銳氣已失,聽到衝鋒后,頓感末日臨頭。
田興恕卻精神一振。他率隊衝鋒,就是要與革命軍接觸,好與革命軍展開白刃戰。前面,虎威常勝軍損失慘重,卻沒能與革命軍短兵相接,窩在革命軍陣前一百米的地方,進退失據。
革命軍主動衝鋒,田興恕求之不得。這樣一來,虎威常勝軍好歹能與他們交手一番,就算全軍覆沒,也算沒有辱沒虎威常勝軍的名聲。
田興恕不顧肩膀上的槍傷,說道:「兄弟們,大丈夫戰死沙場,乃死得其所。如今,只有與粵匪拚死一戰,方有一線生機。願意戰者,跟我來!」
他撩起左臂上的衣袖,露出了「虎威常勝軍」的刺青,一手持槍,一手持刀,準備與革命軍戰鬥到底。手下與他都是同鄉,也是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紛紛效仿田興恕,坦露左臂,準備赴死。
步一營官兵在步槍上裝上了刺刀,伴隨著衝鋒號嘹亮的聲音,勇猛地向湘軍衝去。他們先用步槍射擊湘軍,接近后再拼刺刀。
兩軍混戰在一起。虎威常勝軍多苗人,自幼習武。步三師多為廣西兵,很多出身於客家人、土司兵、苗瑤少數民族,同樣驍勇善戰。
田興恕一向認為,革命軍與洋人一樣,只在火器上有優勢。沒想到,革命軍同樣重視白刃戰,組織過嚴苛的刺殺訓練。
革命軍的刺殺操,只有刺、挑、格、擋等幾個簡單的動作,卻很有實效。而革命軍伙食較好,官兵體格健壯,非清軍這種營養不良的軍隊所能比。
田興恕在親兵的護衛下,拚死抵抗。他回頭一望,發現自己帶過來一干人馬,如今只剩下兩小撮,大概不到兩百人。而革命軍越圍越緊,必欲置湘軍於死地。
湘軍則拚命靠攏,試圖作垂死的掙扎。
關鍵時刻,興安縣的湘軍及時來援。主帥田興恕被圍,附近的湘軍都會拚死來救。因為按照湘軍的規矩,一旦主帥戰死,所部所有湘軍都要解散。曾國藩利用這個制度,解決了清軍敗不相救的頑疾。
王玉寶回頭一望,發現後援的步兵二營、步兵三營正在登陸。步一營戰鬥已久,彈藥消耗太大。官兵與湘軍糾纏在一起,也不利於發揚火力。
他決定先補充過彈藥,等到步二營、步三營到達之後,再向淥埠鎮發起總攻。
於是,王玉寶下令鳴金收兵,休整后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