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知遇之恩
大昌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最早集中使用信鴿送信息是十六國時期的匈奴族鐵弗部,夏國從開國皇帝陳德開始就大規模的進行信鴿選種,利用信鴿進行通信,夏國人用信鴿是因為鴿子有天生的歸巢的本能。
夏國的信鴿最初用來傳遞軍情,當宋國的富人修園林時,夏國的富裕百姓則熱衷於馬術和賽信鴿了,最開始信鴿常常遭到人為的捕殺人,後來夏國形成法律吃軍用信鴿,是以被送進勞役營的重罪,再後來商人們也通過信鴿傳遞,就有了夏國遍布著信鴿驛站,成為了全國各地的交流訊息的通信網路。
在西寧與大定的戰爭中,西寧軍隊便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據《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三隻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
後來,民間根據這樣的神話傳說,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傳書,這就是古人之間聯繫的一種方式。再後來,由於鴻雁棲息地比較苛刻,還比較難圈養,還有就是它們有季節性的群體遷徙,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其實飛鴿傳書並不像世人想象中那樣,想讓它飛去哪兒就去哪兒。實際上,鴿子只會飛往一個方向,那就是回家的方向。因為鴿子有歸巢的本能和從高處感應地磁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在很遠的地方,鴿子也能識別出自己常住的巢穴,然後不遠千里飛回家窩。
不過,這也只是理論而已,正所謂「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專業的事終需專業的人去做。
馴養信鴿,時遷居然也有研究,這就很厲害了,感覺撿到寶了呀。
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似時遷這等人,慣擅雞鳴狗盜、翻牆越院之事,平日里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的沒個正形,正是世人所不齒的「蛀蟲」,但亦可能人之所不能。
下九流也好,旁門左道也罷,既能生存於世,則必有其因,鄙視、唾棄實可不必。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ji。對此下九流世人向來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但終究是一份營生,不偷不搶,不坑蒙拐騙,能夠自力更生,養家糊口,理應受到尊重。
至若旁門左道,是指非正統的學術流派或宗教派別,更被正道所不容。
歷代統治者都對「旁門左道」深惡痛絕,在歷史上屢屢出現的一些巫蠱事件,例如西漢時期的「巫蠱之禍」,令漢武帝自滅三族,成為政權衰落重要的原因。
至於巫蠱這類東西,為什麼叫「旁門左道」?就要理解古人的習慣。所謂的「旁門」是指小門、側門,至於「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斜之道了,這個解釋與古代尚右的習俗有關。
事實上,在上古時期古人是以左為尊。但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征伐不斷,尚武好鬥,以軍事實力之大小強弱分政治地位之高下貴賤。由於軍國大事一律以右為尊,國君手中常年握著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斷提升。及至後來秦國一統六國,以右為尊。自此「右」就尊於「左」。
古人講究「相輔奇正」,指軍事作戰時以對陣交鋒為「正」,設伏掩襲等為「奇」,互相補足。他們會以右為正,以左為奇,這就與「旁門」及「左道」的意思剛巧相近,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慣常用語。
「旁門左道」,多用以指斥未經官府認可的巫蠱、方術等。《漢書·郊祀志》的解釋可供參考:「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皆奸人惑眾,挾左道。」由此可以看出,凡是正統思想不能容忍的東西,皆被視作旁門左道,如偏離傳統仁義道德的思想,以及崇拜鬼神、相信巫術等行為皆是,包括巫蠱、俗禁、方術等等方面,可謂種類繁多。
歷代統治者對於旁門左道深惡痛絕,也會將危害國家統治、破壞社會秩序、擾亂思想的主張斥之為「左道」,列為刑法重點打擊,先秦著作《禮記》有載:「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
此所指大道也,如下九流亦可謂旁門左道,時人多藉此謀生。
比如時遷的「妙手空空」和馴養信鴿,皆非大道。
要說時遷有多忠心練馮過顯然是不太現實,大抵是僱主與傭工的關係,一個出錢一個出力,關係的維繫基於物資基礎。但於「鼓上蚤」而言,算是學以致用。嗯,體現了人生價值,這與民間所謂的「俠盜」不同,再如何「劫富濟貧」那也是偷盜者,為律法所不容。現而今,跟著通判做事,大定最年輕的狀元郎吶,前途無量,他時某人也算是「脫胎換骨」了。這是一種被認可的滿足惑,無論如何馮過於他是有知遇之恩的。
仗義每多屠狗輩,文人中品行不端、風骨不存、心胸狹窄者數不勝數,屠夫之流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地位低賤,但是往往質樸、重情仗義。
出來混的就得講義氣,馮過大膽啟用,且待遇不低,更重要的是就此遠離偷摸盜竊、提心弔膽的日子,感激之下時遷自會毫無保留的施展技藝,比如馴養信鴿。
他在這方面有天賦,一般人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初見成效,他卻能在二十天內馴養出合格的信鴿。
此次他跟隨劉光世大軍出征,算是第一次的正式任務,下定決心必須圓滿完成。
在大軍抵達汾陽之前,他便先行趕到,在城門關閉前入了城,找了個僻靜的地方潛伏下來。
他選的這個地方很有講究,乃是處於距官道不遠的小巷中的一處二層民房,在二樓能看見所謂的「晉王」府大門。
二月十九日,官軍圍城,城內那叫一片兵荒馬亂。
斯時店鋪民房皆是大門緊閉,居民通過門縫向外打探。
短短的月余時日,汾陽城「舊貌換新顏」,城頭旗幟易主,迎來晉王就位。
「義軍」來勢兇猛,官府應對不及,倉促迎敵的廂軍盡顯孬兵本質,甫一接陣便潰散逃竄,將領騎馬遠離兇險之地,士卒哭爹喊娘的只恨少生了兩條腿,實在逃不了的便向叛軍投降。在生死危機之際,所謂的朝廷大義算得了什麼?
汾陽,這座大定名城,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落入張迪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蓋因其時汾陽軍潰敗,叛軍圍城只一刻鐘,汾州及汾陽縣兩級朝廷命官便大開城門,齊刷刷地出城迎接「義軍」。
讀書人的意氣和風骨在此刻崩塌,正是「負心多是讀書人」。此處可是「面涅將軍」故里,若是泉下有知,他在城外墓中也會躺不安穩吧?!
汾陽人狄青出身寒門,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仁宗時,憑藉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皇祐五年,領兵夜襲崑崙關,平定儂智高之亂。此後歷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遷升樞密使。
寶元初年,李元昊發動叛亂,朝廷下詔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前往邊疆作戰。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寧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身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寧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建在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寧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拚搏。他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寧軍均望風披靡,無人敢擋。
狄青在軍隊中奮鬥,十多年後才顯貴起來,當時臉上還留有刺字。仁宗曾勸狄青敷藥除掉刺字,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但赫赫戰功卻引來文官的猜嫉和攻擊,歐陽文叔上奏摺將狄青的戰功輕描淡寫,「自用兵陝右,已著名聲,及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還說「以臣愚見,如青所為,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然後引用歷史典故,勸說仁宗免去狄青的職務。
這篇奏摺寫得非常具有煽動性,然而仁宗並沒有理會。歐陽文叔沒有放棄,之後不久京城發生水災,他又趁機上書皇帝,利用「天人感應」來詆毀狄青。在歐陽文叔的倡導下,許多官員紛紛上書,面對群臣的壓力,仁宗不得不「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沒過多久,狄青就鬱鬱而終,害死他的正是以歐陽文叔為首的這些文官。
文官?呵呵。
也正是汾陽文官的「明哲保身」,方令這座名城蒙羞,狄青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晉王」大軍進城,自有人倒了大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