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

調味

吃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基於生活,可以反映現實,可以產生情緒,也可以寄託情感。

「民以食為天。」關於吃,關於食物,祖輩早已窮盡智慧去思索。

但即使到了如今的生活,它仍然是一個重要命題。

網路上不少人這樣評價大學生:「大學生不學習,不鍛煉,不談戀愛,把錢都花在乾飯上,主打一個GDP。」

這種評價是有趣的,也具備一定的事實依據。

不必追究這話的普遍性,至少,墨蘭的身邊從不缺少這樣的人。

墨蘭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骨子裡也被烙印上了節約的習慣。

所以,曾經的她不大喜歡告訴大人,她愛吃什麼東西,那可能會讓家裡多一筆開銷。

不過,進入大學后,撲面而來的廣闊天地,稍微寬裕的經濟條件,讓墨蘭有了接觸更多食物的機會。

再加上,周圍朋友們經常性地開展聚餐活動,她對於吃的問題開始更加上心。

畢竟,稍微做做兼職,吃東西的錢還是不大缺的......

一年不過四季,一日不過三餐。

早餐是開啟新一日的鑰匙,而早八,總讓大學生提不起熱情。

簡簡單單塞下兩個肉包,堅持學習生活的動力也就補充了些。

或者,考慮到最近飲食的狀況,墨蘭會酌情把一個包子換成雞蛋,再多花兩塊買豆漿。

吃早餐不是她每日的慣例,只是她基於生理需求的行動。

所以,當墨蘭起晚了,或是她感覺不餓,也或是她沒有心情,早餐就可有可無了......

不論天氣是晴是雨,肚子總是準時在中午「空虛」。

如果要問起墨蘭對於午餐的訴求,她可能會想,「食春花冬雪,飲夏風秋雨」。

但僅憑藉想象力是無法飽腹的,她被迫在現存的條件里做選擇。

午餐時間不短,可用餘額不多,可供墨蘭選擇的午飯勉強算是足夠。

若是下課後墨蘭和朋友恰巧走在了一起,墨蘭不介意放棄思考,跟朋友一起去吃同樣的午餐。

而若是下課後只有她獨行,那墨蘭大概率會去食堂吃營養套餐。

食堂的營養套餐,不能用好吃來形容,但足以果腹。

畢竟只是方便一般學生的實惠套餐,墨蘭自然不會抱過多期望。

秉持著能節省一點就是一點的觀點,墨蘭以填補肚子的空虛為午餐主要目的......

不緊不慢結束午餐,墨蘭摺疊紙巾擦擦嘴,隨後,去倒掉餐盤裡或多或少的米飯。

看著米飯往剩菜堆翻滾,墨蘭多少有些愧疚,不過她胃口只有這麼大,她只能聽家裡人的話:

盡量把菜吃完,減少損失......

太陽打著哈欠告退,書本與書包都合上嘴巴,而墨蘭的嘴角則微微揚起。

轉眼間,來到墨蘭最期待的晚餐時光。

劃去了任務清單中的各種任務,煎和熬讓一天變得美味,食物也於此同時深化味道。

此後,為了給一天畫上好的句號,為了不辜負美味的等待,在飢餓作祟的夜晚,墨蘭變得更勇敢一些:

她暫且讓消費水平提高些;她暫且讓聚餐朋友增加些;她暫且讓好吃的湧進肚裡;她也暫且讓有趣的人們住進心裡......

抱著姣好的心情享用晚餐,墨蘭觀察食物的離合、人物的聚散,觀察著這不知該稱作命運還是緣分的種種軌跡......

她也吃著比較合口味的菜,與比較合心意的人聊天,看食物與人物的主從關係在餐桌上間接交替。

當然,也有少數時候,食物只是墨蘭與好朋友們聚在一起的噱頭,它並不夠資格做主人公。

反之,若主角只是餐桌上的食物,那場聚餐,多半只是一個形式,其間人們只是互相陪笑著......

小小晚餐也存在高級低級之分,這種階級是長久存在的,難以跨越......

高級的晚餐,墨蘭只在長輩的帶領下嘗試過幾次。

寬敞的就餐大廳,配套齊全的烹飪設備,安靜高級的就餐環境,熱情端莊的周到服務......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那些難得一見的食材。

如果沒有錢,那些食材就和一小部分人一樣,永遠高高在上。

但是有了錢,那些食材就會走出廚房,走進胃裡......

拋開五花八門奇特的菜名,拋開各具特色華麗的裝飾,拋開更高些的營養與更強些的風味;食物使用更親民些的,菜名使用更為人們所熟悉的,等級稍微低一些,分量稍微足些。

墨蘭陪大多數長輩們吃飯,基本就是吃這樣的中餐或是西餐。

不過,這些正式些的餐,味道也有好有次。

這裡面有酸的,看見別人生活好的那種酸;這裡面有甜的,久別相聚的那種甜;這裡面也有苦的,奔波勞碌的那種苦;這裡面有辣的,直言諷刺的那種辣,這裡面還有鹹的,與淚水一般味道的咸......

墨蘭不挑嘴,除了五仁餡的食物,基本什麼都可以吃下,這些紛繁的味道也不在例外。

但是,她還是更加喜歡甜些的晚餐,比如,同齡人間的聚餐......

墨蘭與同學,朋友的聚餐,相比長輩的招待,顯得隨意很多。

放長假了,考完試了,過生日了,只需要一個慶祝的理由,墨蘭和朋友們便可能進行聚餐。

對於這種聚餐,墨蘭總是期待滿滿:稍微節儉幾天後,她就可以放開肚子大快朵頤。

來到聚餐時,墨蘭的唾液在口中分泌、打轉,她的食慾在心上膨脹、蔓延。

蔓延到火爐上翻飛的烤肉,蔓延到油鍋里游泳的魚肉,蔓延到杯瓶中冒泡的飲品,蔓延到觥籌交錯的歡談......

食慾漸漸纏繞在食物上,被墨蘭吃回肚子里。

不知不覺間,她就已經飽腹,偶爾還有些微醺。

她不是很喜歡喝酒,但是對於這種微醺的感覺十分渴求。

微醺后她眼中的世界變得更近些,更加親切些,更具備朦朧美感,讓她陶醉無比。

但是,當走路開始不穩,墨蘭意識到自己的小腦已經喝醉了。

於是,作為女生,她知道自己必須得停下喝酒了,畢竟,安全最重要。

如果再不節制,讓大腦醉了,她可回不了歸處......

經歷了各式規模的聚餐,墨蘭發現了自己的鐘愛,總結出了些專屬於自己的經驗。

她愛吃香蕉、榴槤,這兩種水果。

它們有令人愉悅的口感、風味,在冰涼的狀態下最好吃。

墨蘭也愛吃兔子,不論冷吃還是干鍋,墨蘭都被兔肉的勁道和香味征服。

她還愛吃生菜包烤肉,愛吃圓滾滾的蝦滑,愛吃小郡肝串串。

這些熱騰騰的美食,都讓她的血液更加滾燙......

最後,在萬千美味中,墨蘭最愛吃的,那必然是巧克力,她最愛喝的,那必然是咖啡。

要說緣由,想必是甜蜜與淡淡的苦味相映成趣,讓甜蜜更享甘醇,讓苦味更具韻味。

......

墨蘭不斷嘗試著新的食物,也不斷對食物進行著調味,而食物也調味著她的生活。

不過,關於吃,有一課她還得慢慢領悟,「對待一些人,要像看待筷子一樣,拿的起放得下」......

有人一日三餐只是為了生活,有人生活就是為了一日三餐,而這三餐是生活嗎?不是,完全不是嗎?不完全是......

料理食物還得有油鹽醬醋,而調味生活只有食物怎麼夠呢?

音樂對於墨蘭來說就是一個不錯的補充。

其實在墨蘭很小的時候,音樂就進入了她的世界。

當她才幾歲時,母親偶爾會給她唱唱兒歌,除此之外就是母親自顧自哼唱的情歌舞曲了。

以普遍理性而言,墨蘭母親唱歌並不好聽,甚至可以說全憑感情,沒多少技巧。

墨蘭也似乎因此有些厭惡唱歌,有些厭惡那些調子單一,歌詞乏味的中文歌曲。

後來,慢慢發現了些優質的,有內涵些的國內歌曲,墨蘭才減少了些心中的抵觸。

接下來與音樂相處的日子,是她與曾茂分開的日子,那期間,音樂成了她很大一部分精神的寄託。

在黃昏,在夜晚,在每一個哭泣的夢裡,音樂攪動思緒,使她一次次疲倦睡去。

往後,耳機似乎成了墨蘭不用扎針的輸液管,不斷呵護她,不斷治癒她,但也同時讓她的針孔越扎越大......

不知聽音樂幾年光陰了,也不知音樂軟體更換了幾款,耳機似乎已經和墨蘭開始血肉相連。

若是她不小心忘記了帶耳機出門,一路上,她玩手機會多少有些不自然。

說的不恰當些,耳機成為了她的臨時避難所,音樂成了她的速效救命丸。

至於音樂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感染力呢?

因為思念無聲,音樂有聲,思念在音樂里蔓延,在墨蘭枕邊與她共眠......

隨著聽音樂的時間無限延長,墨蘭也總結出稍顯獨到的音樂鑒賞總結。

首先是美國歌曲,其中許多節奏強,歌詞黃;然後是日本歌曲,其中許多情緒強,歌詞喪,還有韓國歌曲,其中許多適合搭配荷爾蒙食用。

最後是五花八門的國內歌曲,而要說墨蘭喜歡的,那必然是傑倫和紫琪的歌曲了,他們的歌曲,有內涵,有韻味,也有旋律,反覆聽也不大會膩......

伴著歌睡著覺,睡著后歌還揚,墨蘭與音樂的緊密陪伴,陷入了莫比烏斯環。

好在,墨蘭最終打破了這可能無盡的循環。

解決方案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只是陽光,還有陽光下的生活。

認真地生活,讓她的生活主角不再是音樂與混沌的情緒,讓她重新抬起頭來......

認真生活,淡化情緒與音樂,做到這點說難不難,但還是很需要清晰的認識和決心。

那認識便是:音樂不是主菜,它能左右情緒,左右生活,但是,它只是調味品,生活遠比音樂要多姿多彩。

那決心便是,淡忘掉音樂里那些與自己類似的故事;淡化掉音樂那些與自己類似的情感;淡漠掉隨音樂所浮現人的面龐......

墨蘭的生活不能缺少了音樂和食物這些因素的調味,她也篩選這些調味品,反覆嘗試著控制用量,讓有滋的生活,更有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寂寂獨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寂寂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