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軍隊編製、戰法、軍械
網路上有太多關於明朝後期的軍事討論文章,可謂五花八門,莫衷一是。自由很認真地拜讀了其中不少篇,獲益良多之後也頗有感慨。正值《霸道》一文開始寫作,遂在寫作之前理清思路,端正對明朝後期軍事現實的認識,順便將一些心得記錄在下。
第一是歷史事實:明亡清興。廣寧戰後,明軍丟掉了遼東,在關外是只守不攻,最終被關、內外的敵人擊垮。這裡可以證明一個論點——明軍不強,清軍不弱,起義軍也並非儘是烏合之眾。這三支軍事力量的根本能力是決定中國三百年前政治命運的關鍵因素。
明軍曾經很強,明初也北伐蒙古,鞏固邊疆。可是中期如何?土木堡慘敗,倭寇縱橫東南乃至山東、北直隸,女真崛起於東北號滿洲,朝鮮壬申戰爭靠得是中國強大的國力將小日本拖垮。此時的大明軍力如何?如果夠強悍,何用屢遭慘敗,何用靠國力拖垮倭奴?這樣說吧,明軍在中期、後期已經落後了、腐化了,所謂裝備了多少「先進」火器只是數字遊戲,是總兵官向朝廷討銀子的賬面數字。吃空額、剋扣軍餉是中、後期明軍將領的基本經濟邏輯。要不,戚繼光就不用募集礦工、農民編練新軍了。
清軍(后金、建州女真)曾經很弱,努爾哈赤以十三遺甲起兵,可謂弱到了極限。不過,清軍在對明戰爭中是由弱變強了,明軍對清軍屈指可數的幾場勝利都是靠堅城利炮贏得的!這一點,想來不用自由多嘴了,需要說明的是,明朝中國泱泱大國,只有那麼幾個人知道明清兩軍的優劣所在,堅持堅城大炮戰術,以爭取時間整頓軍力。就這麼幾個人,也被英明神武的木匠皇帝和他兄弟,就是那個中興明君給罷官、或者咔嚓了事。到了1628年,這一年可謂是明清軍事力量對比的一個標誌性年份,縱然天啟死了、崇禎上台了、袁崇煥陞官出關了,也不能立即改變明清軍事建設對比上的變化——這一年,漢軍旗人佟養性建立了重軍。這個姓佟的傢伙才是滿清真正的火器專家、炮兵的奠基人,而非有人說的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等毛文龍余部。
起義軍,這裡就不說了。
當然,軍事力量對比不能僅僅從歷史事件中去單一分析,還應該從國家政治體制、軍事單位的編成、軍隊的編製、裝備、將領、作戰思想、士氣等等多方面來考慮。這裡自由就多費一些口舌來分析一下1628年——1644年間的明清兩軍,嘗試探討明敗清勝這個並不喜人的話題。
1,政治體制。
明:初期,鼓勵農業生產、水利建設,使得對元戰爭創傷迅速痊癒,方有明成祖的永樂盛世。後期,土地兼并嚴重,民不聊生,一有天災作祟,各地民眾就揭竿而起,只求活命。
清:利用明廷錯誤的民族政策煽動建州女真部的對明仇恨,形成了一部中堅力量。皇太極繼位后,著力改善對蒙關係和對關外漢人的政策,緩和民族矛盾,任用漢人為官(包括范文程、洪承疇以及諸多漢奸),編漢軍旗等等。這些舉措使弱小的滿族成為一個逐漸強大的軍政勢力的核心。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一個少數人的核心在領導大多數人,組成公司或者國家。
2,民族屬性。
明:開始工商化的農耕民族,因為蒙元對漢暴政的噩夢而奉行嚴酷的民族政策,對異民族比較歧視、壓迫。
清:從核心開始逐漸漢化的漁牧民族,從本質上嚮往農耕民族建造的花花世界。從不穩定的漁牧走向穩定的農耕,從苦寒的關外走向繁華的關內是其強大的戰爭驅動力。戰爭期間,滿清也很注意對南北漢人、關內外漢人的不同屬性加以區別,工商漢人偏南、農耕漢人偏北,農耕與農牧比較接近、容易消化,工商與農牧、漁牧遠離,不易消化,抵觸也更強烈。因此,滿清在北方沒有大規模的屠殺漢人,屠殺幾乎都發生在淮河、秦嶺以南的地區。
3,軍制。
明:以京師三大營的變遷為例就可以看出,明軍軍制是從先進走向落後,小小的倭寇之患就讓世兵制崩潰,戚繼光不得已採用募兵制,卻打開了軍閥橫行的潘多拉。所謂的大明軍事精華——關寧軍各軍、鎮、營,無一不是以將領親兵為核心,臨時募集壯丁、抽調訓練鬆弛、戰法老舊的世兵而成。前面已經說到,大明軍隊號稱百萬,其實很多是空額,將領們虛報員額吃空餉,在歷朝歷代的後期似乎司空見慣,並不稀奇。大明軍隊只是把這個優良傳統發揮到極致而已。再說說關寧軍另外一個弊病——地域、宗族觀念相當強,非常排外。身上有這兩個重痾的大明軍隊能強嗎?就算有編製表上強悍的火力配置,這樣的軍隊能發揮其效用嗎?相同的火炮,清軍用來攻城略地,明軍使用起來僅僅是據守堅城尚且岌岌可危!這樣的對比可謂明顯之極了!
還是拿實例來說話比較有可信度:這裡以毛文龍的東江軍為例。毛文龍的東江鎮號稱二十萬大軍,從毛升授參將以來就造冊接受朝廷軍餉軍械軍糧供給,稍有不足或者不滿其要求,就以兵變相威脅。毛本人也曾放言:拿下登萊、南京只是彈指之事。這裡要問:毛文龍為何不說拿下瀋陽、遼陽是彈指之事呢?他不敢!毛文龍的二十萬毛家軍到底是啥樣的?其軍總兵額不過二萬八千,以水師為主。如此規模的小部隊卻號稱二十萬,為啥?欺瞞軍餉、嚇唬朝廷和百姓而已!可笑的是,有些朋友還拿毛文龍當大明的擎天柱,說什麼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漢奸行為,斷送了大明江山,云云。唉,自由對此無話可說……
清:以八旗為核心,尤其以最初的八旗親軍為核心,普遍採用軍事與生產通用的牛錄八旗制,以軍功授爵授田授丁,完全的軍國化!這樣的體製造就出來的軍隊在其鼎盛時期具有何等攻擊性呢?很多人一說到八旗軍就提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或者就說太平天國時期。麻煩這些朋友把時間概念搞清楚再說話。
4,裝備。
明:有的網路文章拿著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著作於兵書中的編製表說話,誇讚大明軍隊是火器裝備完善、可以打遍世界無敵手的強軍。這樣的軍隊怎麼就敗在蠻夷和關內烏合之眾之手呢?又曰:統帥不行,政治制度不行。這個答案倒是說對了!自由在此問一句:沒有好的君主、好的統帥、好的軍政、經濟制度,會有強悍的軍隊存在嗎?軍隊裝備會好到成為世界一流嗎?編製表是上報朝廷的,是需要朝廷出錢、出丁、出糧、出械來實現的,具體實現沒有?看明軍戰場上的表現就知道!真要實現了,或者實現一半,明軍會屢戰屢敗嗎?!
清:從騎射的輕騎兵到裝備火炮的重軍,再到步騎炮合成。當然,入主關內、拿下花花江山後,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限制火器,提倡騎射那又另當別論。(因為一個普通的漢族農民都可以用火銃殺死一名精銳八旗騎兵。)清軍火炮部隊的組建,首功者佟養性也!其次乃關寧降軍降將。想想看,大明君主們在不斷地殺將(從薩爾滸的楊鎬開始到1644年,明君們殺了一籮筐的統兵大將,包括袁崇煥),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卻不斷地招降納叛,從李成桂到洪承疇,多少明軍將領叛國投敵?數也數不清楚了!這些人很多都有炮兵建設、指揮經驗,他們率軍投敵無疑是對清軍的加強、對明軍的削弱。此消彼長,明亡清興!
實際現實是:當時明軍的裝備只有極少部分是從海外輸入,大部為國造或者仿造。神火飛鴉、一窩蜂等等火器在17世紀已經不先進了!而仿造的武器性能如何呢?孫元化這位西學名家在山海關仿造紅夷大炮,三鑄三敗,最後得出的成品性能還不如西造,不得已才聘請西人指導鑄造。
實際現實還是:軍隊中火器裝備經費相對其他兵種高昂得多,因為火器部隊消耗大,統兵官們也最愛拿火器裝備、維護、消耗賬目牟利,以至於裝備火器的部隊缺少火藥、子彈、騾馬等物,炮手訓練更是缺乏,以致於大明火炮部隊戰力低下、幾乎沒有野戰機動能力(炮重也是其中原因)。這樣的「火力雄厚」的部隊當然只能守城而不利野戰了!嗚呼,戚繼光老大人在世時,大明車營與步騎兵的合成戰力何在啊?戚家軍橫掃妄圖南襲的蒙古朵顏部的威勢何在啊?戰爭勝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單純靠紙面上的兵器。
5,將領。
談到將領,不得不說明、清雙方的君主在用人方面的高下之別。
明:成祖制——太監監軍,然太監中如三寶者少之又少,多數為魏忠賢、高起潛之流。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又開啟明朝皇帝殺將先例,楊鎬、熊廷弼、袁崇煥,不是遼東經略就是薊遼督師,甚至兵部尚書王洽等人(崇禎朝是殺兵部尚書最多的)也身首異處,試問:誰還敢為崇禎朝打工啊?洪承疇松山兵敗后投敵,從這個方面來看,也是情有可原。
清:滿清的將領是跟隨建州女真逐步強大的步伐,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實戰經驗之豐富,不是腐朽明軍的老行伍、半路出家的文官將領可比!在沒有培育出下一代合格將領和建立適合野戰的新式軍隊之前,明軍無法與清軍野戰爭鋒,這也是袁崇煥聰明而無奈之處。而1629年,經過整頓的關寧軍眼看就要成熟了,能夠在北京城下以九千騎兵力拒四萬滿蒙騎兵了,卻因袁崇煥被殺而半路夭折。崇禎為何殺袁崇煥呢?個人認為,皇帝丟了面子后的遷怒而已。還是數數滿清的將領吧!莽古爾泰、多爾袞、多鐸、阿敏、岳托等等……無一不善戰!佟養性,漢人也!皇太極將其抬旗、授官,無非其人有造炮和一些治軍之能,佟家最終成為康熙朝的「佟半朝」,其後,愛新覺羅一脈竟然混有三成佟家血液。其他人如「三王」等,在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年間和康熙前期是何等待遇!?就算是迫不得已投降的祖大壽,雖然再也未得重用,也待遇優渥。
用人,是君王必須修養。不得不說,崇禎用人的能力實在不咋的!單憑他因為金軍繞道偷襲北京就遷怒袁崇煥、令左右羅織罪名誅殺之一事,足以證明。
這裡說說袁崇煥。目前網路上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爭議頗大,有人說,民族和諧了,不需要將岳飛、袁崇煥等人列入民族英雄之列;有人說,根據某某古籍、某某傳說、某某人的臆想之後,袁崇煥不是抗清將領,而是隱藏在漢民族深處、身居高位的大漢奸,跟皇太極不止有一腿!有人說,袁崇煥志大才疏,根本就不懂打仗,也沒有能力《五年復遼》……
自由以為:袁崇煥是否民族英雄,應該看他身處的那個時代和他的作為,不要以當今的中國、當今的中華民族來生搬硬套。袁崇煥是否漢奸這個問題,我想在君權至上、孝道為先的封建時代,初掌大權的皇太極再有涵養、氣度,也不會冒失去君權的危險,頂著不孝罪名與殺父仇人握手言和的!那時候的皇太極還不是乾綱獨斷,滿洲重大決策都是八大貝勒會議決定的!皇太極行事若給其他大貝勒拿住把柄,後果……再說了,只要袁崇煥讓開關寧錦,后金軍何用勞師遠道偷襲北京,直接從山海關源源開進就可以了嘛!那樣一來,大明滅亡不在1644,而在1629年;滅大明者也就不是「內奸」起義軍,而是滿洲了!可笑的是,有人因為滿清中期的統治者為消弭滿漢矛盾、提倡忠君節義,以鞏固其封建統治而為袁崇煥、史可法等人修墓一事,就說袁崇煥與滿清勾結是實。這麼說來,史可法也是漢奸了?女真先祖的老對手岳飛也是漢奸了?
《五年復遼》是袁崇煥提出來的,是閣部大人們商議贊同的,是崇禎批准的!自由放個馬後炮:在1628年的明清軍事、政治局面下,袁崇煥的《五年復遼》是大明唯一正確的、也是有能力執行的戰略。其核心為三點:第一,理順國家軍事體制,拋開掣肘,全力供應復遼所需,這是政略;第二,聯絡蒙古察哈爾、支持朝鮮,兩翼騷擾、夾擊滿洲,這是戰略;第三,整軍經武,積蓄實力,擇機決戰,這是戰謀。袁崇煥是知己知兵也知敵的,深知當時的關寧軍戰力不足以收復遼東,需要時間來加強整頓。事實證明,就在他進京受命之時,寧遠兵變突然爆發!
寧遠駐軍有十四營近六萬之眾,他們曾經在熊、孫、袁等人率領下取得過寧遠、寧錦大捷,算得上是當時明軍中的精銳。精銳部隊兵變,為何?兵變后的部隊有多少戰力可言?一支變軍能擔負起收復遼東的大任嗎?顯然不能!這就是當時明軍的真實能力。
6,作戰思想。
這裡的作戰思想是戰略和戰法的總和。軍制、軍器裝備、兵員素質和擅長以及政治軍事上的戰略需要,是決定戰法的根本因素。
戚繼光時代的明軍,在鎮守長城關隘的同時,往往能夠以車騎步合同作戰的方式出塞作戰,取得幾次對蒙古的軍事勝利,平穩了長城一線的軍事局面,使得蒙古不得不改變再入中原的初衷,轉而向明納貢,成為明壓制遼東崛起的建州女真的一顆棋子。
袁崇煥接掌的關寧軍,已經沒有戚繼光時代的氣質和本質。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精銳明軍早於薩爾滸之戰損失殆盡,員額不滿、訓練不足、軍紀鬆弛、軍械不齊是當時明軍的通病。這樣的軍隊缺乏快速機動能力、缺乏獨立作戰的勇氣,野戰中每每只能結陣緩行,遇敵時往往被攻破一點就全軍潰散。袁崇煥要整頓這樣一支軍隊為精銳軍隊需要時間,聯絡蒙古、朝鮮夾擊滿洲也需要時間,實施對滿洲的經濟封鎖要達成效果也需要時間。因此,袁崇煥在就任薊遼督師后的主要戰略戰法是守,是在堅守關寧錦基礎上籌劃大的戰略變局,以期在時機成熟時的一擊建功。
反觀滿清的戰略和戰法就靈活了許多,這首先歸功於他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機動性和野戰能力上的優勢給皇太極等人以極大的自由,他可以自由地進攻,自由地選擇進攻目標,這就是在戰略上的主動權!同時,皇太極的眼光也遠比崇禎高明,他懂得利用一切手段去分化與明結盟的蒙古。首先和親科爾沁(蒙古科爾沁部後來成為滿清的最大后族,其中以博爾濟吉特孝庄最有影響力),其次征服喀爾喀,喀喇沁,再次攻擊察哈爾,以圖打開從正北方向攻擊北京的大門。1628年,就在大明軍隊寧遠兵變的時候,后金軍首度攻擊察哈爾奏功!攻擊察哈爾,也使1629年後金軍繞道偷襲北京有了可能。這一點,袁崇煥早在1628年就提醒崇禎和薊鎮總督(薊鎮屬於明九邊,不歸薊遼督師管轄),卻沒有引起重視,以至於后金軍兵臨北京城下。而此事,卻成為崇禎治袁崇煥「託付不效」的罪名之一。滿清在攻擊察哈爾建功之後,又兩次攻擊朝鮮,使朝鮮脫離大明屬國地位,改向滿清稱臣。如此,人力資源遠比大明匱乏的滿清就無需顧慮左右兩翼的危險,可以盡調可戰之軍入關逐鹿中原!
沒有鋪開1628年的軍事地圖就無法去論證當時雙方戰略戰術乃至戰法的優劣,也無法評論皇太極、袁崇煥、崇禎等人的長短。這裡只能提出一個假設:假設袁崇煥不死或者有人繼承袁崇煥的戰略思想並執行到底,歷史能否改變?
談到這裡回頭看看,似乎跑題了。作為彌補,後面附上明後期的軍隊編製表(注意,是編製表而非實在的軍事組織形態)。
戰車子營按照營-沖-衡-乘-車分5級編製。每營4沖-每沖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合計戰車128輛。
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戰車子營編製。
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沖-4沖3200人為1步兵子營。
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沖-4沖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另配一個2沖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孫承宗編練的車營資料(標準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騎兵2400人;輜重車夫512人;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其中鳥銃256枝;3眼槍1728枝;大小佛朗機共256挺;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輜重車256輛。
步、戰、騎子營構成一個大車營(旅、協),幾個大營(有的是單純的騎步營)構成一軍(鎮)。
從這個編製表中看出,孫承宗、袁崇煥等人是具有很高步、戰、騎合同作戰意識的,對戚繼光的軍學思想繼承得也相當到位(這裡多嘴一句:有人說戚繼光的軍學只適合於江南掃蕩倭寇,其實大謬,請看看戚繼光鎮守長城時期的軍事行動吧,那可不僅僅是修長城!),完全是以火炮為主編製合成集團軍的架勢。可惜,大明朝廷沒有給他們太多機會去實現之,即使給了機會,也因為時間關係、人事關係、敵人的應對措施而流產。最後,真正實現了這個編製表的不是大明任何一支軍隊,而是滿清的重軍!
最後,還是說說結論:
結論一:1628年時,明擁有比清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和相對發達的工商業,卻因為政治體制腐朽、社會矛盾激化而無法有效調動國力,運用到對清戰爭中。單從有效國力而言,明並不強於清。
結論二:明軍不是有些網友宣稱的那樣裝備精良、天下無敵,而是相當的孱弱。就算大明朝廷能夠解決一些內部問題來積極建軍,也需要一個好的統帥和好的制度,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實現之。可惜,好統帥被咔嚓了,制度被荒廢了,時間被敵人屢次繞道攻破長城防線而一步步地抽空了。
結論三:18歲即位的崇禎皇帝不是中興明君,而是披著勤政外衣的昏君。或許,皇帝這個大任對18歲的青年人來說過於沉重了,那麼昏君一詞加於其身就有失公允。那隻能說:崇禎不能勝任領導全國官民中興大明、平復遼東的重任。
結論四:明清戰爭結果不是火器軍隊敗給冷兵器軍隊,而是逐步孱弱的明軍敗給逐漸強大起來、並裝備了相當火器的清軍;是大明幾代昏庸的皇帝在關乎國家命運的博弈中輸給了雄心勃勃的滿清幾代「明君」。這是整體的失敗,包括了政治體制、君主用人、軍事建設、經濟制度等等,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失敗,更不是幾個漢奸賣國賊的引路和內部農民起義的消耗使得滿清入關奪了漢明天下!
結論著實有些令人沮喪,不過,《霸道》一書會給諸位書友帶來驚喜,讓我們祭起「YY有理」的尚方寶劍,在書中認清歷史現實並逆轉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