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農
幾千年的傳統耕種模式,造就了農村和農民,父輩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下,無數的農民依舊貧窮,看天吃飯的土地里,長出的糧食僅僅能夠讓一家人填飽肚子。
從改革開放,土地的承包流轉變成現實,但是大部分的農民已經厭煩了春耕秋收,因為那樣根本無法支撐自己家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周邊的農村才有機會「一夜暴富」,對於大部分的農村來說,有很多詞來形容:泥濘、破亂、土氣、死氣沉沉、老齡化、柴火味、跟不上形勢等等,人們更嚮往城市裡的人氣,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生活,留下父輩在這裡耕種那些沒有希望的土地,因為那裡長不出希望。
如何帶領農村走出舊的模式,也能搭上幸福的列車,是這個時代留給人們的課題。
孫遜和珠珠的家就安在村東面,距離孫父和孫母住的很近。孫遜婚後依舊忙著村的各項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的村裡致富模式,已經逐步發力,大家有工作可做,充分利用村裡的資源優勢,走出一條適合青嶺村的致富路。
村裡的人們收入變成了土地分紅的資本,在集體企業中某得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又可以掙到一份收入,大家從身份從地地道道的農民身份或者外出打工的務工者,變成集體企業的職員甚至某個業務的負責人,身份的轉變代表著思維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家裡開始在縣城裡購房,在縣城裡也做起了相關的小買賣。
但縣城也好,村子也罷,終究相比於大城市缺少等多的機會和眼界。孫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年都會派遣村裡骨幹到全國各地去考察學習,同時召集從管理到技術的培訓班,補充農村人的頭腦和知識技能儲備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否則這個農村集體企業的「航船」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孫遜作為青嶺村這幾年改革發展的「領路人」,也得到了縣裡領導的認可,縣裡多次找孫遜談話,表達了向調任孫遜的想法,但孫遜都以村裡暫時還需要自己為理由婉拒了,但是一次兩次尚且可以理解,幾次之後縣裡的領導也對孫遜的拒絕頗有微詞,甚至認為孫遜的責任心和眼界只在村裡而沒有考慮縣裡的全局。
漸漸的孫遜也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去處,孫遜徵求珠珠的意見,珠珠的想法是人還是要往高處走,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情,但孫遜不這麼認為,孫遜喜歡在基層做事情,因為這樣感覺更紮實和踏實。
珠珠儘管出生在鄰村,但從大學開始就生活在城市裡,開始的時候還覺得這欣欣向榮,但日子久了漸漸的開始有了再次回到城市裡的想法,孫遜則更希望能夠在農村裡繼續自己的理想,但是當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候,二人對於未來的不同走向造成了日積月累的矛盾。珠珠希望孫遜可以至少可以到縣裡去工作,但是目前情況即便孫遜調任到縣裡也會暫時的到其他縣鎮先任職一段時間,等到幾年之後才有可能回到縣裡工作。
在經營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方面,孫遜顯得「笨拙」,甚至固執,但也許這就是真實的孫遜,有著動力十足的拼搏精神,有著經營頭腦甚至可以帶著百姓致富,但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何經營好,孫遜沒了主意,在多次的不可調和的爭吵之後,珠珠選擇了回到市裡去上班,還是管理著村裡蔬菜物流、直營超市的工作。
而孫遜則單獨留在了村裡,徹底陷入思維困頓的孫遜,也在思考著自己何去何從,留在村子里繼續帶著大家發展,還是完成自己的下一步理想,從身邊人的角度,比如林峰,特別希望孫遜能夠在這裡並肩奮鬥,從孫父孫母的角度,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身邊陪伴,從孫遜的角度看來,自己的人生價值到底應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究竟應不應該去實現自己的另一個理想-做一名西部支援教師。
有的人想把得到作為自己的一切,覺得守住一切就是守住了人生;有的人想把自己內心的理想逐一去實現,但是在人生一步一步中,逐漸向生活做了妥協,但有的人終究是要為夢想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