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殘破的軍旗猶自插於城頭,昏暗的天色在歸鳥的叫聲中顯得尤為黯淡,微微下著的小雨淅淅瀝瀝地落下。
此處正是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可這裡完全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繁華,獨留一座孤城插著一根根千瘡百孔的宋旗。
而城上隱約能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與周圍疲憊的士兵融合。而這名穿著殘破盔甲的中年人此時正無力地仰望著天空。
九年了,九年了……這位堅毅的中年人竟然帶著凌霄城的軍民守了整整九年,忠肝義膽也不過如此了罷。
向來只流血而不落淚的易士英臉上的淚痕卻和臉上的傷疤交織著,他不怕死,怕的是沒有希望。
九年前,他聽逢朝廷在臨安投降的消息,卻以為是元軍騙他投降所耍的把戲,便沒有作理會。
後來元軍前來攻城的次數越來越多了,眼瞧著是前方防線被一個個擊破,大量得勝的元軍向這座難纏的堅城集合。
元軍多次強攻卻是終不得手,這使得連戰連勝的元軍也沒了脾氣,這位宋軍將領實在是太難對付了。
不過他們也不是沒有想過其他辦法,有嘗試過送財寶許其高官厚祿,也有送美麗動人的女人,可易士英卻始終不為所動。
軟硬皆施都無法動搖易士英抗元的決心,他怒斬元使,並且登上城牆大罵元軍毀我漢家之江山。
眾軍將士都被易士英的決心所感染,紛紛表示要跟元軍誓死不休,將與大宋朝廷休戚與共同生死。
元將皆驚,使者竟然都被殺了,看來用嘴皮子是不行了,於是每每進攻,日日進攻,還嘗試過反間計,卻始終拿不下這座凌霄城。
凌霄峰孤峰聳立,深箐雄峻,山中有兩口永不幹涸的水井,峰頂卻是一個小平原,凌霄城就建在上面。
碧色連天的蕨類植物,覆蓋了大半個山頂,軍民們靠著這些蕨類植物充饑,憑藉著堅強意志苦苦支持。
而「斷頸岩」處有置有弔橋,若弔橋收起敵軍是休想過來的。此時一片狀如城牆的山石則橫亘眼前,山石的一側如虎口。
「虎口」下齶臨萬丈深淵,登頂入城之路,就被銜在「虎口」之中,此之易守難攻絕非誇大其詞。
在「虎口」前,築有凌霄城第一座城防工事,它背後巨石壁上密布的凹坑和裂痕,是無情的箭矢火炮留下的印跡。
如同不少隱秘且險峻的抗元山城城堡的城門一樣,凌霄城的城門也是在轉過一道急彎后,驀然躍入眼帘的。
一座高聳入雲的堅城、兩口永不幹枯的水井、還有視死如歸的守城軍民,在元軍強大攻勢下巋然不動。
號稱戰無不勝的元軍也在此崴了腳,即便是叫喊著、氣憤著、不甘心著,亦是不得寸進,只能失望地退軍。
好在希望總是會有的,文天祥帶領著敗退的宋軍繼續抗戰,聽說凌霄城軍民的事迹后給易士英下詔表示嘉獎。
這就如一抹霞光照進了幽暗的山谷,讓凌霄城的眾軍民士氣大振,看來朝廷沒有忘記他們,大宋還有的救!
可好景不長,北邊的的壞消息不斷傳來,天子城在守將上官夔在圍困中誓死不降,城破后在巷戰中戰死。
接著重慶城被攻陷,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
過了幾年後,重慶合川釣魚城,以一炮炸死蒙哥的戰績光榮地守衛了數年之久,但最終還是油盡燈枯了,守將便以不屠一人為條件終止抵抗。
放棄抵抗過後,雖然城內軍民免遭屠戮,但32位將軍卻集體自刎,就在一個月後,崖山戰役殘宋徹底失敗,陸秀夫背著幼帝趙昺蹈海,十萬軍民跟隨殉國。
凌霄城儼然成為了最後一座插著宋旗的城池,也是代表著漢人氣節的最後尚且最在的標誌,凌霄不降則大宋不亡!
驟然的壓力負擔在易士英的肩上,他毅然決然地接起了這面抗元大旗,接過了抗元犧牲的英烈們在黃泉之下的默默期許。
九年了,九年了……大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漢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極致繁華終究毀於異族之手!
元軍在忽必烈的強烈要求下被迫發動了這次規模最大的攻城戰,全國軍隊集結於之一角,聲勢浩大的元旗漂動于山腳。
曾經阻斷過無數次元軍的斷頸崖被雲梯所覆蓋,極其艱險的龐大石片也被雲梯所連接,而山崖下上無數被箭射死、失足摔死的元軍屍體。
就連那道堅固無不石牆堡壘亦是被元軍用火器所毀壞,元軍攀爬了上來,可能夠阻擋他們腳步的只剩下那座光禿禿的凌霄城城牆了。
箭矢咻咻劃過,蒙古人提著彎刀叫喊著要將城上的軍民屠殺乾淨,易士英反手用手中的弓做出了回應。
就在元軍即將攻到城下之時,後方傳來了鳴金之聲,是撤退的訊號。元軍將領在商議如何拿下這最後的凌霄城。
元軍勉強撤退了,但是防線已經被嚴重損壞,已經不是能夠臨時修復的程度了,而山下的元軍估計用不了多久又會捲土重來。
恰逢烏雲席捲,山雨將來之際果然刮著陣陣大風,吹得那歪歪斜斜的宋旗更加歪歪斜斜,就像這座城的命運一般。
人力難勝天,元軍的兇悍無可比擬,全城軍民在城門破後主動衝出與元軍激戰,在弓箭與彎刀的殘忍屠殺下軍民們戰死殉國。
易士英死了,但他的精神被後人永遠銘記,世人為其立廟並且寫道:
凌霄巍巍聳天外,川南重鎮有遺篇。
四十八拐天梯立,斷頸岩下一線天;
烽火台上狼煙舉,跑馬場前鼓角喧。
黑白分明渾素井,貫古通今傳萬年!
而在城破一個月前,易士英趁著元軍撤軍間隙,託人將最小的兒子送出了城,往南邊一直狂奔,最後於滇西南一個山窩裡紮根。
冒死送子的親兵將這個孩子撫養大,並且告訴了他的身世,囑託其日後一定要為父報仇,於是這段往事在易氏後人祖訓中一代代流傳。
時光飛逝,光陰如梭。轉眼間便已經來到了公元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這也是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勒死的這一年。
就在十一月三日這天,一名男孩在村東的老易頭家中降生。
老易頭摸了摸自己的那顆沒有文化的腦袋,又看了看襁褓中的小嬰兒,想起了當地的小清山,便給兒子取名為易清山。
霎時天象異動,數顆星星順序重新排列,其中間的赫然便是紫微星,亦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此時它正散發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耀眼的光芒。
我們把這種象叫做「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便是紫微下凡之命。紫微星下凡,必將有貴人降世,改朝換代。
生在家為一家之主,生在國為一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