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書肆
第五章
第二天一早,柳賀按與紀文選約定的時間出了門,天空剛泛起了魚肚白,紀父的馬車已經到了下河村與紀家村交界之處,下河村距離丹徒縣城並不算遠,不過村裡人無事並不會常跑縣城,只有紀家這樣在縣城有產業,或是柳信那樣的生員才會常去縣城。
紀父與紀文選不同,一看就很踏實勤干,聽說柳賀想去書肆看書,他便告知柳賀,縣城有三間書肆,縣學旁的那間最大,也最受生員士子們追捧。
等馬車一路趕到了縣城,柳賀下車之後直奔書肆而去,紀文選倒是想各處逛逛,被紀父按著同柳賀一同看書。
縣學旁的那間書肆果然最大,書肆旁就是丹徒縣的縣學,縣學原先的位置在城西儒林里,到了嘉靖元年,因縣學佔地狹窄,提學御史蕭鳴鳳主張將之遷到了壽丘山南麓,柳賀恰好在柳信的文章里看到了這段故事。
他對蕭鳴鳳這個人也有印象,因為他也是《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備選之一,蘭陵笑笑生的身份從古至今一直是個大謎團,《金瓶梅》成書之後,大明的才子們被懷疑了個遍,但到現代都沒有一個定論。
「柳賀你真是書痴,來一趟縣城非得往那書里鑽。」紀文選不由抱怨道。
柳賀卻繞著壽丘山行了幾步,他前世也是蘇省人,大學之前還在鎮江住過幾個月,可他對鎮江的了解卻僅限於三山,卻不知壽丘山,紀文選卻比他熟悉得多,畢竟鎮江府這塊地方眼下雖不如同在江南的蘇松嘉湖,卻也是出過皇帝的,宋武帝劉裕就是在這裡起家、進而建立南朝劉宋。
紀文選讀書不勤,說起八卦來卻頭頭是道,柳賀從縣學外走到書肆的這幾步路,他已將劉裕和幾位老婆的趣聞和柳賀說了一遍,柳賀不由瞅他:「背《幼學瓊林》時怎不見你那麼有記性?」
紀文選:「……」
他挨夫子打的手又在隱隱作痛了。
揭人不揭短,這樣的道理柳賀竟不懂。
兩人入了書肆內,書肆名為清風書肆,因為此地原先有一座清風書院,是為紀念范仲淹而建,清風書院此後併入丹徒縣學,書肆反而以清風為名。
書肆內滿是書墨的味道,面積是柳賀家的好幾倍大,有足足兩層,既有四書五經的各類註疏,也有今人的科舉備考大全,比如新鮮出爐的嘉靖四十年辛酉科應天府鄉試錄和四十一年壬戌科會試錄,當中的程文備受士子追捧,柳賀進書肆的這一點時間,已有幾位身著襕衫的士子掏錢買了。
對柳賀來說,現在看鄉試錄和會試錄還為時過早,但嘉靖四十一年這一刻的會試他卻很有印象,翻開會試錄,果然,狀元徐時行,榜眼王錫爵,徐時行就是後來的內閣首輔申時行,可以說,這一科著實出了不少名人。
柳賀對書肆里的各類書十分好奇,看到幾本感興趣的,他就必須翻著看兩眼,柳賀記憶力好得格外出奇,說是一目十行也並不誇張,他手裡銀子畢竟有限,必須花在刀刃上,若是買了一本毫無用處的,柳賀自己都會心疼。
書肆里的夥計打量了柳賀一眼,見他只看不買,也就沒有了打招呼的興緻,招呼別的客人去了。
柳賀選了半天,挑中了一本註疏和一本程文集,不過他並沒有急著付錢,而是不急不忙地又逛了起來。
書肆里話本也有不少,不過柳賀對小說興趣不大,反倒是紀文選在話本前逗留許久,大概是怕買了話本回去挨罵,他付過賬后就將話本揣進了兜里,腰背還特意挺直了些,他衣著本就寬鬆,這下還真看不出一點異常。
書肆另一角則是留給了鎮江府的名人著書,丹徒縣是附郭縣,與金壇、丹陽二縣不同,府內的動向丹徒縣城內知曉得也比其他二縣要快一些,柳賀粗略一覽,書角里有楊一清的《石淙詩稿》,還有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放在今天,那都是正X級領導的出書。
柳賀在書肆里待了一個時辰,這才付了兩本書的錢,書肆里另外還有毛筆和竹紙,他又買了些。
「四百一十七文。」掌柜撥著算盤,頭也不抬。
「可否便宜些?四百文如何?」
「四百一十文。」
「再便宜些。」
掌柜這才抬頭看了柳賀一眼,清風書肆靠近縣學,縣學的生員們幾乎不還價,畢竟對書生們來說,還價這種行為過於市儈,不夠斯文,家境貧寒的廩生們買得少些,附生們買起書來卻是按兩計價,書肆內的精裝書就是這麼賣出去的。
當然,柳賀買的是平裝書,畢竟他關注的是內容而非包裝,如果可以的話,柳賀恨不能買幾本二手書,這樣價錢又能便宜一些。
掌柜被柳賀磨了半天,最終,書和紙筆以四百文成交,柳賀付了錢,卻稍稍往櫃檯后靠了靠:「掌柜,你這店裡可有抄書的活計?」
「沒有。」掌柜笑道,「我這書坊有書賣,卻沒有書要抄。」
明代印刷業已經相當發達,書坊內的書只愁賣不出去,卻極少有暢銷到需要抄的。
柳賀不死心又問了兩遍,可惜掌柜卻依舊只答沒有,他只能依依不捨地往外走,可還沒走到門口,就見書肆里衝進來一人:「掌柜,可有傭書人?我自京中借了本好書,幾日之後就要歸還,速速替我尋一位傭書人?」
「景相公,我這書肆並無傭書人,即便是有,也只會抄書肆內的書。」
擁書人即抄書人,早年間印刷業還不發達的時候,書手是一份專門的工作,可眼下,除了科舉試卷需要謄錄用到大量的書手外,其他地方需要用書手的並不多。
景相公眉頭頓時一皺:「眼下我有兩篇文章要作,否則也不會如此忙亂。」
柳賀又轉身回去了:「這位相公,能否讓在下一試?」
掌柜口中的景相公將視線投向柳賀:「你是何人?」
「在下是通濟社學的學童,父親曾是縣學生員。」
在這大明朝,相公是秀才的稱呼,舉人則稱老爺,最早時,相公是宰相尊稱,此後普通官吏和讀書人都可稱相公,慢慢地,相公也成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因而有人直言,男子刁鑽,他再普通不過一人,偏偏享受和宰相一樣的待遇。
就像先生這個稱呼是否該用來形容女性一般,行業內的頂尖女性才能被尊稱為先生,而隨便一位普通男性就可被稱為先生,很顯然,這也是待遇的不同。
景相公問清了柳賀的身份,知曉他是柳信之子,語氣也和緩了些。
他同是丹徒縣學的生員,不過與柳信出身農家不同,景相公是官宦人家出身,有遠親在京中做官,近幾日他那遠親歸家探親,帶了幾本時文集,他不能開口去要,只能借,可再過幾日那位遠親就要返京,他想將時文集抄一遍也來不及。
「不是不可,只是這書不能有一絲錯漏,你的字也須得清晰可辨才行。」
「願一試。」
練了幾個月的字,柳賀可以說是下了苦功,此刻恰好有紙筆,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一行詩句,雖不是多麼秀逸俊美,可筆力剛勁,倒是比景相公想象中更好一些。」
「七日之期,你可能抄完?」
「儘力為之。」
這本時文集約有兩百頁,每頁一百字,景相公給柳賀開出了一千文的酬金,這個費用給得著實不算高,畢竟眼下紙筆貴,一千文也僅夠買千張竹紙罷了,但若是吃飯,在豬肉一斤不到十文的年代,一千文足夠他吃肉吃到撐。
柳賀接下了這本時文集的抄寫工作。
不管怎麼說,能賺錢總是一件讓他興奮的事,他進社學兩個多月,中間有個端午,恰恰是三節兩壽要給老師送節禮的時候,三節即端午、中秋和春節,兩壽是孔子壽辰和老師壽辰,孫夫子在束脩上本就給柳賀打了折,節禮再給少一點就更不像話了。
於是加上平日讀書的費用,再加上束脩,柳賀算了一下,開銷著實不算少,光靠紀娘子接綉活是遠遠不夠的。
柳賀在書房點燈讀書,紀娘子怕干擾他讀書,就在門邊坐下,蹭一點燭光,可這樣太傷眼睛,柳賀不許他娘這樣。
「壓力山大。」柳賀感慨了一句。
從書肆出來,日頭還挺高,紀父的事情應該還未辦完,柳賀就和紀文選在書肆這條路逛了起來,鎮江城內有十五坊,縣學所在為仁安坊,儒林坊在仁安坊西側,列著弘治進士靳貴的進士牌坊,靳貴是弘治三年的探花和當年會試的第二,還是應天鄉試的解元,,可以說是考霸中的考霸,所以別人只有一座牌坊,靳貴卻有兩座,一座解元牌坊和一座進士牌坊。
柳賀去時,靳貴的進士牌坊前也有其他書生在,弘治三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進士牌坊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卻依然引起無數士子膜拜。
柳賀覺得進士牌坊有難度,舉人牌坊努努力卻未必不能做到。
他雖然沒有和柳信見過面,但他知道,考中鄉試恐怕是柳信一身的夙願。
柳信有寫日記的習慣,可楚賢來柳家拜訪的那一日,平日鳥兒在窗邊嬉戲的柳信卻一個字未寫。
他心中恐怕也感覺到了屈辱。
就算是為了這沒見過面的爹,他也得多努力努力才行。
男兒當自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