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與沫》——讀其詩,識其人,再讀其詩
關於《沙與沫》,作為紀伯倫最著名的散文詩集,在「沙與沫」部分一共318首短詩,對於其中大部分讀起來並無太大的感觸,也沒有讀唐詩宋詞那種格律美,或許是翻譯的原因吧,這裡並不是說紀伯倫的詩不好,只是我不太習慣,我覺得要想讀懂一個人的詩,就得先了解這個人,了解了這個人的生平經歷,才能從他的詩中瞥見其喜怒哀樂。我之所以讀紀伯倫的詩讀得如此吃力,很大一部分還是原因還是在於我對紀伯倫不夠了解,於是我便去百度了一下紀伯倫的生平。
百度百科中這樣寫道: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阿拉伯文:;英文:GibranKahlil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國詩人、畫家,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
紀伯倫出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貝什里。1895年,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接受教育時開始展現美術天賦。1898年,回國后對文學產生興趣,1903年,開始以每周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繼發布《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2]。1908年,再次前往美國。1911年冬,完成《折斷的翅膀》。1920年4月,擔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團體「筆會」會長。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穌》。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逝世,葬於貝什里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
百科里只是簡要的介紹了一下生平,並沒太過詳細的介紹關於紀伯倫的一些創作背景,對於理解他的詩幫助並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詩去認識這個人。
在沙與沫中,我最喜歡的不是那首熱度最高的《我曾七次鄙視我的靈魂》,而是這首:
能嫉妒或憎恨我的,只有在我之下的人。
我從未被嫉妒或憎恨,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能讚揚或貶低我的,只有在我之上的人。
我從未被讚揚或貶低,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作者在這裡面所展現的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與豁達,讓我為之動容,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不在任何人之下,那邊不再會有諂媚。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自己不在任何人之上,那便不再會有傲慢。
「沙與沫」部分只佔了本書大概六分之一的篇幅,後面還有許多紀伯倫的散文詩,也是從這些散文詩中,我看到了他對社會的思考,對自我的思考,對人類的思考,以及對這世界的思考。
也看到了他對國家的愛,他對生活的愛,他對人類的愛以及他對這個世界的愛。
關於生活,紀伯倫說:
生活已經給我喝了一杯苦酒,那就讓它成為上帝的所願吧!我們是人,我們是無邊空虛中顫抖的分子,我們只馴順屈從。如果我們愛了,那我們的愛並非由自我們,也並非為著我們。如果我們快樂了,那我們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而在於生活本身。如果我們痛苦了,那痛苦並不在於我們的語言,而在於全部自然的內蘊。
誰訴苦,誰就是在懷疑生活。而我屬於信仰者。因此我相信,混進我從黑夜之杯中取飲的每一口酒中的苦澀是有益的;我相信,穿透我胸膛的那些釘子是美的;我相信,撕破我心靈外衣的那一隻鐵爪是仁慈的。
關於死亡,紀伯倫這樣說:
我已多次愛過死亡。我曾用各種甜美的名稱呼喚它。我曾悄悄地或公開地讚美它。儘管我還未博得死亡的歡心,也未放棄對他的許諾,但我也變得熱愛生活了。死亡和生命對我來說,是一樣的美,一樣的甜,一樣的引動我的渴望和思念,一樣的激發我的愛和柔情。
關於愛,紀伯倫說:
愛是伴隨著我們存在的一種力量,它把我們的現在同世代人的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
在紀伯倫的詩中,還有很多幽默的文字彰顯著他有趣的靈魂,比如說:
他們給我飲憐憫的乳汁,我很感激。可是,但願他們知道,我在出生前就已斷奶了!
再比如說:
一隻和藹的狼對一隻天真的羊說:「你不到我們家做客嗎?」
羊回答道:「能到你家做客將十分榮幸,只要這家不在你肚子里的話。」
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熱愛生活的詩人,對人類苦難抱有極大同情的人,誰能不愛呢?
最後,向大家推薦這本《沙與沫》,但推薦的同時向初次閱讀紀伯倫作品的朋友提個小建議,就是在閱讀本書時,閱讀順序可以適當的調整一下,強烈建議先跳過「沙與沫」的部分,從音樂短章部分開始閱讀,因為前面比較散,可能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後面相對來說完整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紀伯倫的相關思想,這樣再去閱讀「沙與沫」部分就會更好理解啦。
以上只是個人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閱讀順序。
最後,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渺小的沙粒中開出一朵不會如泡沫般消散的百合花。因為紀伯倫說過:詩人不過是從骷髏中長出的一株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