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我們必須知道的常識》——向死而生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我們必須知道的常識》——向死而生

我們認識死亡不是為了更好的死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活到死去。

這是我看完阿圖·葛文德醫生的這本《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后最大的感受。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中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不平等,如果說有一件事是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人人平等的話,那麼便是「我們都會死亡」這件事了吧。

關於死亡,在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避諱的問題,甚至連和死字讀音相近的「四」這個數字也遭了秧,大家在買房或者辦事時都會刻意避開「四」和「十八」這樣的數字,小孩子討論到死亡的相關的話題時,大多數家長也會刻意避開,認為不吉利。

但是,從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來看,死亡都是我們雖然可以避諱但是卻無法避開的問題,那麼,既然死亡這個問題無法避免,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死亡,接受死亡,從而做到向死而生呢?

在這本書中,我們或許能夠產生一些感悟,書中葛文德醫生通過對他的奶奶,父親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由生到死這段生命歷程的描述,向我們介紹了,療養院,老年生活輔助機構,臨終護理,輔助死亡等機構和概念,書中的葛文德不僅是一名醫生,更是他奶奶的孫子,他父親的兒子,當以不同的角色去面臨不同的人群的死亡時,總是會有不一樣的體驗的。

同時書中也提出了不少值得人深思的問題,比如對於重症末期的病人,我們對他上呼吸機,插各種導管的做法真的就比讓他自由的決定如何度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更好嗎?書中似乎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有時候醫生少做一點也是對於病人的一種幫助。

還有關於醫患溝通的類型,作者給出了家長型,資訊型,和解釋型三種類型,家長型便是醫生對病人處於絕對的支配地位,而資訊型則是冷冰冰的提供相關信息,而解釋型則是與病人相互合作,共同作出適合該病人的最優解,我想,這三種醫患溝通類型的高下之分應該已經不言而喻了吧。

回到書名,最好的告別,這是譯者翻譯的,原文是beingmortal,直譯便是「凡人會死」,然而作為一名註定會死的凡人,我們才能夠與生命做個最好的告別呢,書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提供了一個存在很多種不同的死亡模式下的一個共識:「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也就是最開始我說的那句話——我們認識死亡不是為了更好的死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活到死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浮生漫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浮生漫談
上一章下一章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我們必須知道的常識》——向死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