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於世界觀的簡單說明

前言:關於世界觀的簡單說明

除了那不科學的假肢外,《紫羅蘭永恆花園》本身可以說是一部比較「現實」和「科學」的作品,基本是以二十世紀初為背景,而原作中的那場令薇爾莉特與少佐分離的戰爭,原型毫無疑問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從第一集開場的雙翼戰機便能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可能還有這樣的雙翼機作為主力戰機服役),而且此後的劇情也不斷展現出間戰時代的時代風貌。

因此,在觀賞這部傑作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作者心頭:這些飽經戰爭摧殘的人們,認為這場延續了四年的世界大戰將是「終結一切的戰爭」的人們,在二十年後面對另一場更為殘酷和血腥的戰爭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尤其是我們的手記人偶薇爾莉特在那時應該才三十多歲!

本文試圖對這樣的疑問作出作者自己的回答。

既然原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讀者可能會抱有疑問:原作中的薇爾莉特和少佐的軍服是灰色的,少佐本人帶著盤花肩章,而且他們的鋼盔也德味十足,明明該是德國人,可為什麼作者硬要將他們扭曲成法國人?

對此作者認為,雖然在服飾上薇爾莉特和基爾伯特少佐似乎應當是德國人,更何況薇爾莉特頭髮和眼睛的顏色也更像一個日耳曼人,但從劇情的邏輯來說,薇爾莉特和基爾伯特映射到法國更為合理。

首先是主角團的姓名。基爾伯特少佐的姓:布干維爾(或日語讀音布甘維利亞),這個姓氏顯然源於法國十八世紀的航海家布干維爾,太平洋上的布干維爾島便以此命名。除此之外,在法國陸軍歷史上的確有這麼一位吉爾伯特,不過他最出名的時候是在上尉時期提出過「法國狂怒」的戰略思想,即不顧一切發起進攻,這一思想影響法國頗深,基於此思想制定的「第十七號計劃」在一戰初始使法國遭受重挫。郵局老闆克勞狄亞·霍金斯的姓氏英味十足,但名字克勞狄亞卻帶有明顯的拉丁風格,而法國常見姓氏中的確有同詞根的「克洛德」。薇爾莉特的名字更是來自於英語或法語,因為德語的「紫羅蘭」完全與violet(法語是violeta)無關。

外傳中,薇爾莉特結識的女貴族:伊麗莎白·約克,從名字上看完全就是個英國人,她嫁到了「尼維爾伯爵」家。尼維爾在歷史上也確有名人,1917年的法軍總司令便是羅貝爾·尼維爾上將(也有的書籍或資料譯為尼維勒),該將領之所以就任法軍總司令,便有其與英國聯繫較深,便於協調關係的緣故,那麼尼維爾上將家中的晚輩與英國人結婚也能解釋得通了。

如果說主角們的姓名尚跟作者不熟悉德國常用姓名有關,那麼戰爭形勢更說明了薇爾莉特的國家與法國更為接近。

在動漫的開始,少佐為薇爾莉特購買吊墜的地方便是「我軍新近收復的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收復失地為重大目的參戰的主要國家,恐怕便只有為阿爾薩斯-洛林不惜犧牲一切的法國了。

又比如,在薇爾莉特參加人偶培訓課過程中,她的同學盧克莉亞曾介紹自己兄長的情況。在戰爭末期,敵軍即將戰敗時發動的瘋狂攻勢擊穿了她兄長戍守的防線,致使父母被戰爭波及而亡。雖然盧克莉亞稱「兄長所在的西線一直風平浪靜」與一戰西線並不相符,但戰爭末期戰敗者孤注一擲的進攻,唯有德意志第二帝國在1918年春天發動的「魯登道夫攻勢」(或稱春季攻勢)較為符合。

此外,郵局承擔了為某國內戰中的士兵寫信的工作,此內戰影射蘇俄內戰比較明顯,首先是各方著裝,其次是霍金斯老闆稱此內戰為「國內支持戰爭者」(二月革命臨時政府始終堅持留在協約國內)與「反對戰爭者」(蘇俄政權在建立伊始便發布了《和平法令》)的戰爭。動漫中提到該國曾與薇爾莉特的本國交戰,而歷史上法國的確出兵干涉過蘇俄內戰,法國政府曾派出軍隊登陸摩爾曼斯克及克里米亞半島。

第三則是地理環境。動漫原創劇情中,薇爾莉特曾與同事迦納利一同返回「鄉下老家」,為迦納利的家人們寫信。該鄉下遍布水牛梯田,體現出鮮明的東南亞及中國東部風貌。因其與郵局所處國家地理特徵大不相同,因此本人懷疑該地是薇爾莉特母國的海外殖民地。而德屬亞洲殖民地多為太平洋島嶼(以及我國的青島),梯田較為罕見,故薇爾莉特母國為英法之一的可能性更大。

以上,便是作者將薇爾莉特硬按成法國人的種種原因,作者也將在書中將原作中發生的各個事件對應到歷史中,希望讀者能海涵包容這種差異帶來的不適,因為作者覺得原書中那些個名目冗長的國家實在沒有任何代入感可言。

薇爾莉特只是本書的主角之一,本書主角共有三個,分別從屬於法國抵抗組織、自由法國第二裝甲師和諾曼底-聶曼近衛航空團(在蘇聯作戰的法國志願者)。

以上就是對本書設定的一個簡單說明,具體情況請見本書內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紫羅蘭與自由法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紫羅蘭與自由法國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關於世界觀的簡單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