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四章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武昌寄居官殿直王天麟到了東坡先生這裡,向他說起一件事,令東坡感到心酸而茶飯不思起來。

原來,當時岳鄂一帶的鄉下人,一般只養二男一女,多於此數往往殺掉。尤其忌諱養女孩,因此民間女的少,光棍漢多。小孩剛出生時,多用冷水淹死,其父母也不忍心,通常閉上眼睛背過臉去,用手把孩子按進水盆里,咿咿呀呀半天才會死去。

王天麟還說,當地神山鄉有一個叫石揆的百姓,連殺了兩個自己的孩子。去年夏天,他妻子一胎懷了四個孩子痛苦不堪忍受,母子都死了。因此得到這樣的報應,而愚昧的人還不知畏懼。

王天麟已經救活了幾個棄嬰,這些有幸活過十天的孩子,一旦有缺少孩子的人來向他們的父母索要,往往就不肯給了。

東坡先生想起了他在密州時,一旦碰上飢荒年頭,老百姓們就開始丟棄自己的嬰兒。東坡先生當時的做法是:向社會募捐一些糧食得以儲存,專門用來收養丟棄的幼兒,每月給六斗。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年,收養者與棄兒,都有了父母子女的情愛,這樣的孩子就得以哺養,所救活的孩子竟有數千人。

蘇東坡聽了王天麟的訴說,就提筆給當時的武昌守朱守昌寫信。建議朱太守在此地建立賞罰制度以變此風,並倡議捐助那些因貧窮而無力舉其子者。

東坡先生還舉薦了一位黃州的士人古耕道,此人雖然愚魯沒有別的什麼特長,卻人很實誠喜歡行善。東坡先生的意思是,號召當地的富戶每年出十千錢,如果願多出也不拒絕。就讓老古來管理這些錢財,多買些米布絹帛和棉絮,同時令安國寺僧繼蓮記錄賬目的出入。

每年尋找那些因貧困不能養活子女的人家,略送一些銀兩給他們,如此每年就可以救活上百個小孩,也算是自己謫居生活中的一件樂事。況且,東坡先生也慷慨表示了,自己雖然也是貧寒之人,但願意每年拿出十千錢。

雖然十千錢的實際價值今天已經很難確定,但我們可以通過其與現代的貨幣單位進行對比來推測它的價值。十千錢的貨幣面值雖然不固定,但可以推斷出等同於當今大約一萬元人民幣的價值。

唐林夫送給東坡先生一方丹石硯,光彩照人就像是出水的蓮花,既受墨又利筆,好硯的品質集於一身。

而唐林夫曾為天下的好硯寫過《硯譜》,惟獨不知此石產自何處。

東坡先生知徐州時,徐州教授李昭圯在王適的引薦之下,想從游於東坡先生之門下。他自稱自少時以來就對東坡先生十分欽慕,聽說蘇公目前在齊安日日掩關著書,俯仰一世,淡然自足,如嚴居隱士之行,與世相遺,少無謫官意。因此,便對東坡先生更加傾慕。

如今在黃州,東坡先生又收到了王適兄弟的來信,在信中提到每次見到李昭圯,李昭圯總要提到東坡先生,其情誼甚是深厚。

於是東坡就給李昭圯回了信,首先以先得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為樂,亦以李昭圯欲從學於自己為樂,勉勵小李要學有所至。

元豐五年,三月三日。

東坡先生與客人飲酒,有客人求東坡書寫陶淵明的飲酒詩,東坡先生寫完之後,看到陶靖節在酒中還能記得那麼多事,真是感到驚奇,所以就在陶詩后附上了自己的感想。

這年寒食節,一場春雨之後,東坡先生望著自己籠罩在煙雨中的小屋裡,破灶正在燒著濕葦,「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一種悲涼的心境油然而生,兩首詩《寒食雨二首》頓時如傾斜般的寫到了紙上。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的內容。這兩首詩,分別以入聲韻與上聲韻等仄韻傳達出了詩人此時苦悶的心境。

此時的東坡依然處境艱難,生活凄涼,心情孤郁,經過險惡的政治鬥爭和牢獄的折磨,東坡的個性收斂了許多。《寒食雨二首》正是充分表現了這種心境平和之後的無奈和絕望。

假如說前一首詩表現貶謫之悲還較含蓄,第二首則是長歌當哭,宣洩了詩人心頭無限的積鬱。詩中先描寫雨勢兇猛,長江暴漲,似欲沖入詩人居所。而風雨飄搖之中,詩人的小屋如一葉漁舟,飄蕩於水雲之間的狀況「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二句,描寫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與艱難,表現了詩人在黃州時常迫於饑寒的窘況。詩人從前在京師、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節,曾經有過許多賞心樂事,如今卻只有滿目蕭條、滿目凄涼,他不由得悲極而發出「那知是寒食」的設問。

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掃墓的日子,看見「烏銜紙」,詩人這才恍悟,當前確實正是寒食節令,這故作迴旋的筆墨,突顯了詩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詩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門九重欲歸不能,親人墳墓遠隔萬里欲祭不可,於是篇末說是要學阮籍窮途之哭,又反用韓安國典,表示對政治的冷淡和憂讒畏譏的心情。

寒食節的時間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每年寒食節,民間會有禁煙火,只吃冷食的風俗。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有名的忠臣介子推。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期太過於相近,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在寒食節這一天,古人們會禁火。但是到了清明節,人們則會隆重地點染新火。寒食節取新火是源於中原的春天天乾物燥,春雷和火種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會熄火,然後在寒食節結束之後再鑽燧取火,寓意新生活新起點。

這年清明節,州守徐君猷主持了分新火的儀式,東坡先生專門為此作了詩。

黃州東南三十里有個地方,名叫沙湖也叫螺師店。這個地方不大,卻因為東坡的一首傳唱甚廣的《定風波》詞而為世人所知。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原來,三月七日這天,東坡先生想著到沙湖那一帶去購置一些田地,結果道中遇到了大雨。

同行的人都覺得狼狽,而東坡先生卻不自覺,獨自在風雨中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不過,東坡先生的此次冒雨前行雖然瀟洒,可次日還是因此生病了。

好在東坡在沙湖的黃氏家裡,見到了一方極為珍貴的澤州(今山西晉城下轄的澤州縣)呂道人製作的陳泥硯。此人所制之硯的最上面皆有「呂」字標識,既不是刻上去也不是寫上去的,硯質地堅硬到可以試金。

這種陳泥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澄泥硯。

澄泥硯以沉澱千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東坡先生見到此硯時,呂道人已經故去,所以這種精品越來越稀缺了。所幸黃氏不知此物之珍貴,遂被兩眼放光的東坡先生給順走了(黃氏初不知貴,乃取而有之。《書呂道人硯》)

所以說,這次沙湖之行,除了一首傳唱千古、令無數失意者激情澎湃的《定風波》,這方澄泥硯也算是一個收穫了。

黃州鄰邑蘄州人龐安時以醫術聞名,他的醫術與東坡先生老家的著名御醫單驤很相似,只是又比單驤增加了針灸的妙術。但他耳聾得厲害,與人交談須用筆寫在紙上才能明白,醫術雖好卻診治不好自己的病,。

東坡先生到沙湖看田地時,突然覺得左手發腫,接待東坡先生的潘縣尉就推薦了龐安時。龐醫生看了東坡的手臂后,立即斷定出這不是風氣,而是藥石之毒,如不用針灸消除,恐怕要憋出一處大瘡才會好。

於是,東坡先生就住到了麻橋的龐醫生家裡,龐醫生用針灸治療了幾天,東坡先生的手臂就痊癒了。

龐安時,字安常,由於博古通今、善治怪病,還把張仲景《傷寒論》進行過修訂,因而治療傷寒病,甚至達到了萬無一失的地步。

有一位病重者被龐安時給治好了,這位病人就以重金酬謝,但龐安時不肯收他一文錢,只時接受了他已收藏了兩代的李廷珪制墨。

此墨極為珍貴,龐安時自然知道它的價值,但還是忍痛割愛地轉贈給了東坡先生,條件是請東坡先生給他寫上幾幅字,這對蘇東坡來說,那就是手到擒來之事,於是就滿足了老龐。

這樣一來,東坡先生的沙湖之行,除了在黃氏家得到的澄泥硯,還得到了龐醫生的李廷珪所制上等好墨,可謂是收穫頗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坡往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坡往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一蓑煙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