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之患
自從那日皇太後來和朱允炆說了與明教聖女的婚事之後,朱允炆便連著好幾日都召見錦衣衛進宮命人打聽著明教的一些狀況。
京城之中那些不明情況的大臣們都以為是朱允炆命令錦衣衛排查收受燕王賄賂的官員們呢!各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都著急的安排著府里的管家趁著夜色去戶部上交銀兩。
在朱允炆命令下達后的三天之內較之白天的冷清,戶部的晚上可謂是門庭若市幾乎都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到戶部大堂這才送走最後一位蒙著面的熟人。
「萬歲爺這是戶部遞上來的摺子和錦衣衛此前登記的名單您請過目。」魏忠賢把兩份奏摺遞給朱允炆。
朱允炆打開翻看了一會笑嘻嘻地說道:「難怪戶部光整理就花了五天時間,收賄的人數居然多達一百餘人,其中六部一半以上官員都收到了燕王數目不等的真金白銀啊!」
「萬歲爺,燕王這可是下了血本啊!這些金銀細軟,文玩字畫摺合白銀竟多達五百萬兩快趕上江南一省半年的稅賦了。要不是早先萬歲爺教會戶部的官員們阿拉伯數字計算的方法這些贓款怕是還要清點數日。」魏忠賢在一旁接著說道。
「下什麼血本,你認為這些錢燕王是真的送給他們的嗎?我的這位皇叔可是當今梟雄怎麼會給人送禮呢。這些錢財只不過是暫存在這些人手中罷了,你覺得我手中的這份名單燕王那會沒有嗎?這些人不僅僅是在我這上了死刑架在燕王那也同樣是被寫在了生死簿上。」朱允炆盯著手上的名單眼睛都不抬一下的說道。
「叫戶部把這些贓物折算成銀兩送到皇宮裡來。順便讓錦衣衛把那幾個冥頑不靈的傢伙給我抓了抄家。男子殺頭流放,女子充入教坊司。朕給過他們機會了可惜這些人不知道珍惜啊!至於名單上的這些人暫時饒他們一命。」
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便是決定了幾百人的命運,現在這位少年天子所展現出來的魄力已經足以讓魏忠賢感到深深的恐懼。
如今的萬歲爺再也不是太祖皇帝在位時所期許的守成之君,其目標是要成為秦皇漢武般的雄主,魏忠賢對此深信不疑。
魏忠賢緩緩的退下后,朱允炆也是揉了揉發酸的眉頭對著屏風後面說道:「延益出來吧!剛剛魏忠賢所說的你都聽到了吧?這是那些官員的名單你也看看吧!」
于謙伸手接過朱允炆遞來的奏摺翻看道:「陛下對這些人,難道真的就此姑息了嗎?」
「不然能怎麼辦?難不成朕把他們都殺了不成?」朱允炆無奈的揉著額頭。
「陛下正該如此啊!貪污腐敗、通敵賣國之風絕不可在我朝官員之中盛行。此事絕不能姑息,我們要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啊!陛下!」于謙看著朱允炆激動地說道。
「延益啊!不是朕不想動這些人,我朝養著這些蛀蟲何用之有啊!可是這些人都是明教的徒子徒孫。朕剛剛登基對內朝中根基不穩,對外又有燕王叛亂,塞外諸部族虎視眈眈。現在對明教動手還為時尚早啊!」
聽到『明教』于謙也是陷入了沉默,對於這一神秘的組織于謙也早有耳聞。明教成立年月悠久,其中成員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當世的一些能人大儒。魏晉以前世家大族與他們就有著密切的聯繫以至於國家的諸多政事之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唐宋以後世家大族沒落縉紳地主又成為了他們的主力軍在朝堂和地方上都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就連太祖高皇帝在位時對明教也是束手無策,
現如今的局面對明教動手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陛下,此番召見微臣是想要與臣商議明教一事?」于謙試探性的問道。
「還是延益懂朕啊!明教一事在朕心中才是最為頭疼之事啊!相比之下燕王造反都顯得那麼的無關緊要。燕王造反不過是讓得北境一時動蕩,可明教一事若是處理不好那麼動搖的就將會是我大明的國本啊!
太祖皇帝在位時遲遲不肯開設恩科就是因為不想讓明教人士大肆滲入我朝堂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此前制定國號一事太祖皇帝對於明教就已是耿耿於懷了。只不過當時勢力尚弱,北方還有元朝勢力盤踞不得已向明教妥協。等收拾完北元之後回過神來,明教勢力已經遍布朝堂,明教弟子胡惟庸更是成為了中書省宰相,朝中的一些功勛元老也大多都受到了明教的拉攏。
太祖皇帝迫於無奈之下成立錦衣衛收集明教的不法之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啊!明教人員知道太祖皇帝遲早要對他們動手早就做好了準備,勾結外邦,暗中拉攏兵士意圖顛倒我大明江山社稷。太祖皇帝不得已之下才大興牢獄,可是依舊不能肅清朝野。反而激怒了明教他們趁太子出巡陝西時暗中投毒致使太子薨逝,太祖皇帝知道后反而被明教教主威脅。
最終太祖皇帝在彌留之際和明教教主簽訂盟約,讓朕成年之後迎娶明教聖女,明教則輔佐我成為大明天子。否則明教就要煽動各方藩王造反,還要勾結南方的蠻夷入侵我大明。
在那之後太祖皇帝就撤銷了錦衣衛停止了對明教的一切行動,這些都是朕重設錦衣衛后,在北鎮撫司衙門裡面找到關於明教記載之事中了解到的,明教的勢力超乎你我的想象。
太祖皇帝與明教教主簽訂盟約之事被其視為奇恥大辱秘密的寫進了遺詔之中放於乾清宮的龍塌之下,我也是前幾日無意中翻到的。」
聽完朱允炆的介紹于謙也是滿臉震驚,不僅僅是震驚與明教勢力的龐大,更多的是因為這些可都是前朝秘史朱允炆居然會如此詳細的與他說明。
皇恩浩蕩,聖寵無雙啊!
此刻于謙的腦海中只有這麼幾個字。
只見於謙激動的跪下:「陛下微臣願為陛下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朱允炆也是被于謙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了一跳:「延益你這是幹什麼,說什麼死不死的你的命給朕好好留著。朕還指望你輔佐朕一同開創我大明盛世呢!你還記得的你高中之時,在祖皇帝面前說得那一番話嗎?朕至今還是如雷貫耳啊!
那日太祖皇帝在奉天殿設宴款待新科進士,酒酣耳熱之時問在場的新科進士為何入朝為官。各種答案之中我最滿意的就是你的回答。
我記得當時你醉意朦朧說道,你要用畢生之精力掃平世間之不公,除去一切不平之冤屈;廢除一切之陋習。還我大明乾坤朗朗,百姓安居樂業。
隨後太祖皇帝問你,做這些事情怕是要與這世道為敵鬥上一斗,可能會失掉性命的。
你隨即也不做回答借著酒意當場做了一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太祖皇帝大為讚賞,你如此年紀就做到了尚書之位。固然因為是能力出眾但同樣是離不開那是宮宴你的表現實在是光彩奪目,讓太祖皇帝對你是愛護有加啊!
當時的豪言壯語朕歷猶在耳,不知延益是否忘記了?」
面對朱允炆的問話于謙更是含情脈脈的看著他。這目光灼灼可把朱允炆嚇了一大跳都有點懷疑這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於少保不會是gay吧?
「臣從未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直是吾輩讀書人的畢生之願。」于謙無比激動的看著朱允炆說道。
朱允炆也是十分滿意的拍了拍于謙的肩膀說道:「朕果然沒有看錯人啊!延益朕現在有一件關乎我大明國運的大事要交予你去辦,不知你可願意啊?」
于謙趕忙跪下無比堅定的說道:「陛下!微臣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朱允炆趕忙上前攙扶于謙:「這件事要是辦好了我大明可興盛百代,若是做不好的話那恐怕我大明就要二世而亡了。」
朱允炆頓了頓神色鄭重的看向于謙,心想:大名鼎鼎的於少保啊我在史書上會不會成為王莽就看你的了啊!
「明教之患不僅僅在廟堂之上,更在民間。其中全國各州府的縉紳地主就是明教安插在我大明的毒瘤。明教自建國以來就開始拉攏這些個地主富商欺壓百姓,壞我大明根基。在洪武年間我朝就出現了多起影響惡劣的土地兼并事件。所以朕打算在西南諸地『改土歸流』同時江南數省的那些地主惡霸的田地朕想要收歸朝廷。具體的措施我都寫在了這本《大明田畝法》之中了。我想要你做得就是施行朝廷的這項命令,我大明朝不與士大夫共天下,當與百姓共天下。延益你是知道的土地是這些貧窮百姓賴以生存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件事情辦好。」
于謙看到朱允炆殷切的眼神也是從朱允炆手中鄭重地接過了這部法令:「臣必不辜負聖上所託。」
「延益,朕相信你的能力。這事急不得你先回去仔細研讀這法令中的內容等北境戰事結束,你在出發前去江南,西南等地,土地同樣也是這些縉紳地主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徹底消滅縉紳地主對尋常百姓的壓迫這僅僅是我們對付明教的第一步,我們光瓦解了他們的中堅力量還不夠,明教在那些寒門子弟之中同樣有不小的號召力。
最近幾年明教完全是壟斷了筆墨書籍的製造印刷,尋常百姓想要靠讀書考取功名的路子越來越難走了。想必這一點延益你是深有感觸的吧!所以我已經派齊泰、黃子澄等人簡化漢字的書寫。並且派『三楊』制定可以向全國百姓普及教育的方針。徹底的結束明教對知識的壟斷,摧毀他們在讀書人心中神聖的地位這便是我們的第二部計劃。至於最後嘛,那便是掃除朝堂之上明教的所以官員。」
于謙聽了之後卻是眉頭緊皺,雖然朱允炆分析的沒有錯。可是這些計劃看起來能夠施行的可能微乎其微。打擊縉紳地主這個尚且還好說,自古以來民不與官斗雖說縉紳地主數量龐大可說到底也就是有錢的尋常百姓。可是想要普及教育改變明教在讀書人心中的地位這實在是太難了,讀書識字的成本對大明的尋常百姓來說實在是太高了。一戶尋常人家小孩到了十三四歲就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家庭重要的勞動力了。要是讓他們去讀書識字那對一個家庭的生計帶來的只會是沉重的負擔,這根本就行不通。
于謙開口說道:「陛下!微臣認為要想撼動明教在讀書人心中的地位這事似乎有點難辦啊!」
並不是于謙想對朱允炆潑冷水可是事實就是如此啊!
「哈哈哈!延益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可是我問你讓我大明所有子民都能識字讀書是不是一件好事。我大明會不會因此強盛?」朱允炆發問道。
「可是陛下,我朝尚有許多百姓未能溫飽哪有精力讓他們的子女讀書習字呢?」于謙無奈地說道,他覺得皇帝在這件事上想得過於簡單了。
「延益稍安勿躁!你聽朕細細與你道來。」朱允炆拉著于謙說了好久。
足足過了四個多小時于謙這才滿臉興奮的對著朱允炆跪拜道:「陛下!如若真如陛下所說一樣這真乃我大明之福也!」
「延益只要我們君臣同心必然會有那麼一天的。」朱允炆對著于謙承諾道/
「萬歲爺,皇太后帶著聖女入宮了現在正在乾清宮等著萬歲呢。」殿外的一名太監稟報道。
「延益今天就先說到這吧!你先回去好生研讀我給你的《大明田畝法》若是有不妥之處你便自行修改。我想這些東西今年冬天你就可以用得上了。」朱允炆對著一旁的于謙說道。
「臣遵旨!」于謙跪拜之後便起身離去,今日進宮實在是難以壓抑內心的心情。得知陛下有如此雄才偉略實在是我大明社稷之福,我大明百姓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