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供銷社買糕點
「大家靜一靜,現在開始開會,宣布幾件重要的事情。」
肖鋼拿著話筒,聲音壓過台下的嗡嗡議論。
片刻后,人群安靜下來。
「第一件事情,我要向向大家傳達一份重要文件精神,是關於善待下鄉知青的文件通知。」
肖鋼把手中一份紅色函頭紙給大家看了看,開始念道,
「各位同志,各位鄉親,
近日,我收到一位下鄉知青的父親寫來的信件,讀後頗為震撼,我們號召知青下鄉的初衷,是鼓勵知識青年把文化帶到農村,進行勞動鍛煉,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但是有的知青在個別地方受到了極其不公正的待遇,有的被剋扣工分,有的被剋扣糧食,被毆打,讓我痛心疾首……
這份文件讀完,村民們沉默,知情們則熱淚盈眶,曾經遭受的委屈,終於有人主持公道了。
之前那個大隊長確實剋扣過他們的糧食。
這幾天,鄉里火速更換了幾個村的大隊長,田嶺村原來那個大隊長因為貪污等問題,已經被移交公安查辦。
念完文件后,肖鋼沉聲道,「各位社員,知青同志十幾歲就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我們這裡,背井離鄉,遠離父母親人,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欺負他們。
現在上面已經安排十幾個工作小組到各地檢查知青下鄉被欺負的情況,根據上級指示,誰敢欺負知青,必須殺一儆百,絕不放過!」
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你們好好反思改過,如果以後再出現欺負知青的事件,決不輕饒!」
擲地有聲的警告嚇得做過壞事的人後背發涼。
十幾個知青帶頭鼓掌起來,「好!」
隨後,村民們也跟著鼓掌起來叫好。
肖鋼繼續說道:
「昨天,我們村裡就發生了一件欺負知青的事件。
趙大柱去知青院逼沈知青嫁給他,嚴重違反了我國婚姻法關於結婚自由,禁止逼婚的法律。
這是違法加耍流氓的行為。
沈知青在自保的過程中誤傷了趙大柱,這是趙大柱的咎由自取。
現在,經過大隊幹部研究表決,公布大隊的處理方案。
趙大柱公開向沈知青賠禮道歉,賠十個雞蛋加一斤紅糖,另外,趙大柱今年三個月的勞動工分也划給沈知青作為賠償。
這是念在趙大柱是初犯的懲戒,如果他以後再犯錯,我們就只能把他交給鄉公安處理。
希望各位社員引以為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啊,這麼嚴重!」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三個月工分沒有了,趙大柱可能要借糧過冬了,借不到糧得餓死。
沈之微和其他知青們對這個處理結果還算滿意,不約而同鼓掌。
「現在,我代表大隊幹部向知青同志們道歉,之前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讓你們受委屈了。」
新上任的大隊長,兩個小隊長,計分員,會計員紛紛上台表態以後會善待知青。
「趙大柱,你上來,當著全村人的面給沈知青道歉!」
肖鋼一聲令下,趙大柱立即拎著一個網兜上台,裡面裝著十個雞蛋和一包紅糖。
這是他連夜求爺爺告奶奶才從族人那裡湊齊的。
田嶺村有四大姓。
肖、陳、趙、張。
這次趙家人出了事,整個趙家人都覺得丟人,昨晚趙大柱還被堂伯伯用鞭子狠狠抽了一頓。
所以,他今天特別老實,耷拉著腦袋。
「現在,請沈知青上來說兩句。」
沈之微從容登上台,朝幾位新幹部微微點頭致謝。
趙大柱立即遞上裝著雞蛋和紅糖的網兜,乞求道,「沈知青,我昨天做錯了事,你就念在我文盲沒文化,不懂法的份上原諒我一次,我以後一定改過自新,再也不騷擾你。」
沈之微接過趙大柱的賠償品,算是接受了他的道歉。
這個時期還沒有防衛過當的法規,她昨天傷了趙大柱也是有些擔憂的,如果鬧到公安那裡,可能也會被懲罰。
所以,現在大隊部這樣處理,暫時她沒有意見。
如果以後還有不長眼的敢來惹她,絕不手軟。
肖鋼走過來,向沈之微鄭重承諾,「沈知青,這件事讓你受委屈了,以後如果有人再敢欺負你們知青同志,請第一時間到我們大隊部來反饋,我們一定給你們及時處理。」
言下之意,是有糾紛讓他們不要私下動手。
打架鬥毆畢竟容易誤傷,搞不好前途盡毀。
沈之微輕輕點了點頭。
她還要在這裡生活幾年,暫且忍耐吧。
新大隊長,四十多歲的陳水根接過肖鋼遞過來的喇叭,繼續發言。
「我們大隊部還有一項重要決定。
等水稻雙搶結束后,為了保證孩子們能正常上學,我們村裡要辦一個小學,辦學地點就在大隊部右邊這塊空地。
教育經費就由村大隊支出,紙和筆這些文具也由大隊部統一購買,我們村不能再繼續成為文盲村了。」
新大隊長頓了頓,微笑著看向肖鋼,舉例說明,「你們看,肖鋼同志就是我們村走出的文化人,他初中畢業,參軍時立了三等功,退伍回來安排在縣糧夠所工作當了幹部,現在又回我們村裡當包隊幹部,多有出息啊。
希望將來我們的後輩們也能通過學習知識文化都能像鋼子一樣為村裡爭光。」
這項決定,讓村民都很贊同,掌聲熱烈。
「這是好事啊,以後我們村裡自己有學校了,孩子們不用走路去下坊村上學了。」
「太好了,以後也不用為學費發愁了!」
「有空了我也去聽課學幾個字。」
「……」
新大隊長看社員們都很歡喜,接著宣佈道:
「我們村的教師就由沈知青擔任,相信她一定可以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材。
沈知青,你有信心吧?」
沈之微點頭應道,「有信心!」
這個新崗位應該是大隊部給她的補償。
算是意外之喜。
讓她當教師比去地里干農活有意義多了。
這個年代,土地貧瘠,化肥產量少,還沒有大量推廣,所以再努力勞作也不能提高糧食產量。
所以,幹活的時候,有人磨洋工,有人偷懶。
多她一個人下地也不會多收一斤稻穀。
不如投身教育事業,說不定還真能培養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