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建設(十二)
第393章大建設(十二)
桃花港
陶瓷作坊
「再燒!再煉!」
新上任的工匠尚書馬鈞正在指揮著一眾工匠煉製「琉璃」。
幾個月前,一些工匠發現矽砂可以降低陶瓷的煉製溫度,隨即便大規模使用矽砂來輔助煉製陶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加入了諸如草木灰等材料來保護熔爐。
最後……他們並沒有煉製出更好的陶瓷,反而煉製出了一種透明度比較高的「琉璃(玻璃)」。
這種琉璃比一般的琉璃更加清澈透明,同時也更加脆弱易碎。
這個發現讓剛剛靠著建造甘蔗棧道而當上工匠尚書的馬鈞很重視。
他當即調動大量工匠連續好幾個月每日每夜地煉製,雖然大部分都失敗,但偶爾也能煉製出一些。
他要在不斷煉製中探索出這種新式琉璃的具體煉製材料和方法。
他的許多奇思妙想都得到了王家的大力支持,比如【索道】,就已經在甘蔗島的東西兩座山頭建造一個。
不僅如此,他又在鵲橋島(日本本州島)的東西兩面建造索道,這樣一些日常物品就不用專門從海上繞路大半圈運送,而是可以直接從索道上進行運輸。
馬鈞版「木牛流馬」也在甘蔗島、鵲橋諸島流行,被許多百姓喜愛。
隨著木牛流馬的推廣,這些島嶼上一些難以觸及的深山老林也開始被開墾,大量小型種植園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山林溪谷中。
許多退休的水手、治安兵、沒能獲得議會資格的桃花港市民,她們紛紛在無主的山林中開墾種植園。
這導致海外地區對奴隸的需求量有了更大的增長,每一個小種植園主都迫切需要奴隸來為他們的種植園工作。
鵲橋島上一些躲進深山老林的倭人也逐漸被找出來,從此被徹底被滅絕。
木牛流馬,對於蜀漢而言只是簡單的兵糧運輸工具,對於王家而言,卻極大地提高了對山林地區的生產力發展速度。
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說突然就從落後變成先進了。
它是日積月累的,這十年出現個木牛流馬,十年後再出現了新式琉璃,再十年後出現個新式陶瓷,再十年後出現了更好的煉鐵技術,提高了鍛造溫度,又十年後被某個天才發現了某個技術的原理,又幾十年後,另一個天才在之前那個天才的基礎上完善了技術理論,等等等等。
這種日積月累,在十幾年內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哪怕是在一兩百年的時光里也看不出能帶來什麼改變。
但是量變引起質變,只要這種小變化多了,積累起來以後,過上幾百年時光,再回頭去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技術水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正如王家的土地兼并,在一兩年時間裡看不出有什麼意義,不就增加了幾千畝田而已嗎。
可是,量變引起質變,不停地多出幾千畝田,不停地進行這種小變化,幾百上千年以後,王家已經把整個遼東都給兼并乾淨了,成為天下田畝最多的世家。
從洛陽徒步走到長安,踏出的每一個腳步都顯得沒什麼意義,只是前進了一點點而已,對於整個路程而言實在是微乎其微。
但是等你真的走到長安后,再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每一個腳步都是日積月累。
滴水可穿石,鐵棒磨成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終於,又有一爐琉璃被燒制出來。
起初,馬鈞只是像製造陶瓷和鐵器一樣,使用提前製造好的模具去改變剛剛燒制出來的琉璃形狀。
但是又過了一年多后,時間來到了燕侯四十五年夏(255)。
在燒制一爐又一爐劣質琉璃后,另一個名匠袁宜發現燒制的琉璃會出現氣泡,然後等琉璃冷卻后,琉璃就會根據氣泡的形狀成型。
於是他奇思妙想,為什麼不能人為地製造出氣泡,來改變琉璃的內部形狀呢?
比如改變成中間空心的形狀,像陶瓶一樣可以裝水。
因此在他的這個奇思妙想下,「吹制琉璃法」誕生了。
這個袁宜就是袁術的外孫,當初袁術的公主被王家綁走以後,便在桃花港跟一個工匠成家,那個工匠死後,袁公主改嫁,並且讓自己的兒子跟自己姓。
袁宜今年已經五十歲,是桃花港排名第二的工匠,至於第一,那自然是工匠尚書馬鈞。
由於創造出新式琉璃,馬鈞和袁宜二人都受到了重賞,馬鈞獲得一千萬錢,袁宜獲得三百萬錢,其餘參與制作的工匠也都各自被賞賜十萬錢。
這一舉動,自然又引起了家族內一些儒學化家族子弟的不滿,作為孔孟之道的傳承者,如今自己的家族居然這般重視一群墨家工匠,實在是離經叛道,這是他們難以忍受的。
多次有儒士子弟提議取消工匠和醫者的優待,並且學府內禁止教授航海、工匠、醫學等,所有人都應該全心全意學習孔孟聖人的大道理。
不過,這些建議都被尚書令王霸無視了。
因此他們又找到家主呂玲綺,想讓呂玲綺重振儒學,但呂玲綺也是敷衍幾句,作為外姓家主,她不想太折騰,一切都聽從家族議會的安排,非常老實本分。
這種小插曲暫時沒能影響王家重視醫學和工匠技術,馬鈞等工匠在研製出新式琉璃后,又轉而繼續研製起各種攻城守城器械,這些發明同樣可以過得大量賞賜。
光是靠著各種發明創造和工程建設,馬鈞就積攢了三億五銖錢的資產。
這已經是一筆恐怖的巨額財產了,畢竟袁趙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是三十億五銖錢。
這三十億五銖錢里,有兩億用來給燕侯王家交【遼餉】,剩下的二十八億里,光是軍餉和官員俸祿就需要消耗二十億,最後剩下的八億里,全部都用來維持皇親國戚後宮嬪妃們的奢靡享受。
本來【遼餉】是十億的,但袁趙畢竟沒有統一天下,也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因此在交了幾十年後,差點因為【遼餉】破產,所以司馬懿重新恢復【遼餉】后,就跟燕侯王家進行了商談,那就是「以人口補遼餉」。
以前,袁趙每年支付十億錢的遼餉,從三年前開始,袁趙每年只支付兩億錢的遼餉,外加每年支付八萬青壯年人口。
也就是有八億遼餉是用八萬人口來償還了。
考慮到帝國確實財政緊張,而且甘蔗島大部分地區已經開荒完畢,只有那些山溝溝里的地方開荒成本太高,所以暫時沒有對那些山溝溝地區產生興趣,現在王家又開啟了對更遙遠的水果島的開荒,需要的人口量非常巨大,因此王家也就認可了司馬懿的這個新遼餉。
朝廷把自己的自耕農賣給自己的封臣,從而償還債務。
朝廷省了錢財,可以留著錢財給王公貴族們享受,王家也獲得了人口,可以運輸人口去「水果島(呂宋島)開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