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族
端肆其實不姓「端」,而是姓「由」,「由」這個姓氏,一說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是從晉國到秦國任宰相的「由余」,另一說是出自同時期的楚國,是楚國的王孫「由於」,還有一說是出自楚國的大將軍「養由基」,跟據考證,這三位先賢的後代都有以「由」為姓的。
「由余」和「由於」這二人端肆所知不甚詳細,只曉得前者是春秋時期秦國的上卿,秦穆公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人居功至偉。而後者能夠載於史冊的莫過於「以背受戈蔽昭王」了,但是「養由基」的故事相信大家從小人兒書上都能看到。
養由基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後羿和寧缺,與更羸、甘蠅、飛衛、紀昌、李廣、黃忠、長孫晟、王伯當、薛仁貴、王舜臣、花榮、哲別、郭靖、移相哥等人齊名的神射手。
在《戰國策·西周策》中有關於養由基的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而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兩個成語也正是出自這裡。
相傳此人膂力過人、能開硬弓,射出的箭矢可以洞穿七層甲胄,且傷敵都是一箭斃命,遂號稱「養一箭」。
至於說端肆究竟是哪位先賢的後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不過據他自己了解,現代「由」姓家族大多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的時候從「小雲南」遷到山東的。而這個叫「小雲南」的所在其實跟現在的YN省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鬧了半天就是《蘇三起解》中唱到的SX省洪桐縣的一處叫大槐樹的地方。
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時,當時的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因為連年的戰亂以至人口凋敝,已經快成無人區了。所以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民生,採取了「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以此類推這樣的政策,從山西等地向這一帶移民,於是才有「由氏」兄弟二人移民至山東,後來逐漸開枝散葉。
秦國上卿「由余」的祖輩原本是晉國人,跟山西還算沾點兒邊兒。而「由於」和「養由基」都是楚國人,在南方。端肆怎麼看自己和家人的身材相貌都是典型的北方人無疑,由此推斷,端肆覺得假如他們家一定要傍上一個有名的老祖宗,也應該是選秦穆公的上卿「由余」比較靠譜兒。
端肆不止一次聽家裡的長輩說由家祖上沒出過什麼大人物,對此端肆卻不以為然,就拿「由」姓來說吧,倒著倒著就倒出三先賢。而且歷史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名人傳記,沒點兒字型大小的誰給你傳記?你看現在的姓氏起源還是追根溯源什麼的,誰們家的祖上不是大人物?
在端肆的家族內部,還有兩個傳說。其中一派的學者認為:由家的祖先原本姓「田」因為避禍所以改名換姓逃亡在外。但是換個什麼姓兒好呢?思來想去,就決定就在「田」字的上面出個頭,姓「由」,意思希望早晚有一天能有出頭之日。
對於這種說法,端肆給予的評價是——其寓意還是比較積極的,其內容卻是缺乏事實依據的。假如確有其事的話,端肆不禁要問一問了,他們由家的先人到底惹了多大的禍啊?這都過了多少年了?到底出頭沒出頭啊?什麼時候才能認祖歸宗呢?
至於另外一個傳說,端肆則更是嗤之以鼻。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由家先祖只是臨時姓過「田」而已,其實最早是姓「朱」,乃是明末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後代,再往上論都能論到朱熹那兒了。從這一點上看來,
這一派學者的思路倒是和太祖爺朱元璋出奇的一致。然後此處回到說法一,詳見上文。
雖然端肆對這種說法非常不屑,但仔細一想,覺得這種說法從邏輯上還是說得通的。結合說法一來看,由氏先祖是為了避禍而改姓的,那麼他們究竟惹的是什麼禍呢?
說起來,這場是非著實是不小,大明朝滅亡了,明思宗朱由檢「自掛東南枝」了,老朱家的後人,朱明遺孽,那肯定都是禍根啊!這當口你還敢姓自稱「朱」?人家姓「愛新覺羅」的不把你弄絕戶了都不算了事啊!
其實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的確是可能把祖先的名字拆分開來作為姓氏的,比如「由余」的後代就分為姓「由」和姓「余」的。既然不敢姓「朱」了,那就改姓「由」或者姓「檢」吧。可是姓「由」或者姓「檢」也非常容易暴露啊!
於是乎,由氏家族中有一位精通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的學者指出:諸位,咱們要想解決問題,那麼首先要搞清楚問題的本質!那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是人家啊要砍我們的頭。人家為什麼要砍我們的頭呢?是因為我們本來是姓「朱」的,雖然我們後來改姓「由」了,那也改變不了我們是從姓「朱」變成姓「由」的事實,所以人家才要砍我們的頭!那麼我們既然知道了問題的本質,要想解決問題就不難了。那麼怎麼解決呢?這個其實很好辦,我們只要做出改變就可以了。那麼怎麼改變呢?這就又要說到問題的本質了。你看,這些年過的不好不壞,只是好像狗攆鴨子一樣的存在。大家都挺忙的,何必還要給人家添麻煩呢?人家不就是要砍我們的頭嗎?那我們索性「自砍一刀」不就得了嗎?那麼怎麼砍呢?這樣,咱們現在姓「由」對吧,那麼「由」砍掉頭是什麼呢?是「田」啊,咱就改姓「田」不就完了嗎?這不就是改變嗎?而且這在我們這個學科來說那是有說法的,這叫「偷天換日、瞞天過海」。
對於這種封建神秘主義的論調,古代人比現代人的認可程度要高的多,他們覺得這種「自砍一刀」的行為完全等同於自己就是已經被「砍了頭」,從而達到李代桃僵的目的,因此就能逃過一劫。所以此言一出,其餘眾位先人皆稱「大善」。
後來時間過的久了,大清朝的江山也穩固了,小魚小蝦的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了,老「愛」家的人也不再追究責任了人了,於是「田」家也算是熬出了頭,但是姓「朱」還是萬萬不敢,只能接茬兒姓「由」。
傳說僅僅是傳說,其實端肆家裡是有家譜的。家譜原本在山東老家的宗祠里,老家的人把家譜俗稱為「影」,「影」記載著家族的淵源和歷代各支各系的孫男弟女以及他們的配偶,還注有他們的生卒年月。「影」是用整幅的大紅紙書就,再用黃綾子包裹好放到木匣子里,平常的時候就供奉在宗祠里。每逢年節或有重大事件的時候,才會將家譜展開來懸挂在祠堂的房樑上,並且準備好供品,讓後代子孫拜祭。
據端肆的爺爺說,他幼年回老家的時候還曾見到過家譜,也曾不止一次的拜祭過。後來端肆回山東老家收集素材,打聽起家譜的事情,老輩兒的人告訴他說,祖傳的家譜在也不曉得是毀了還是被哪位先人給藏起來了。如果是毀了也就罷了,要說被哪位先人給藏起來的話,那這位先人自己可能都把這件事給忘了,直到一路向西都沒想起來。而現在的家譜,是宗親們憑藉記憶後補上的,裡面記載的內容少得可憐不說,還無法保證準確性。
自從端肆的太爺爺闖關東到了現在的LN省海城市,海城的這一由姓分支也保有一份家譜,是端肆的六爺爺從山東老家那份後補的家譜上謄抄下來的,雖然原版的肯定也是錯漏百出,但是至少能保證到海城以後的這一支還是準確的。
按照家譜來排,端肆太爺爺那一輩兒的人范的是「兆」字,爺爺那一輩兒的人范的則是「學」字,而他父親這一輩兒范的就是「廣」字,到了端肆一輩兒,應該是范「春」字的,但是從端肆他們這一代的孩子開始就沒有這個講究了,名字起的越來越時髦,甚至都有四個字的了。
端肆的本名叫「由奇」,這個名字是他爺爺找了幾位教授同僚共同商議決定的,據說為了給自己的大孫子起個好名字,還搭上一頓酒席,而最終取了個「奇」字。
「奇」這個字在說文解字注裡面是這樣定義的:「奇,異也,不群之謂。」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希望端肆能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原本端肆挺喜歡自己的名字的,別人也都說這個名字好,可是後來端肆覺得自己名字寫在一起像個畸形的「畸」字。而且按照古人起名的理念來說,有姓、有名、有字、有號,其中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那麼端肆姓「由」,名「奇」,字則理所應該的叫「不群」,這個在當今時代未免有點搞笑了吧?那號呢?難不成叫「葵花居士」?
於是乎他開始自稱「端肆」,因為他是陰曆五月初四生人,端午節的前一天,而端午也有端五的說法,所以他就給自己起了個網名叫端肆。
端肆其人,重情好義、輕世肆志、放浪形骸、桀驁不羈。端肆自知,所以給自己起了這麼個名字,還暗含著告誡自己要端正品行、莫要太放肆的意思。不過還是那句話,其寓意是比較積極的,其事實是好像沒球用的。